尹志明
(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江苏 无锡 214086)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强富美高”新无锡的征程中,无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定位于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四个无锡”中,幸福无锡是终极目标,也是最难实现、最难考量、最难认同的目标。因此,探讨建设幸福无锡的思路和举措意义重大。
对“幸福无锡”建设成效和成果科学系统的测量评价,是深化“幸福无锡”建设的难点问题,也是提升“幸福无锡”建设水平的重点课题,更是指导“幸福无锡”建设落地的量化指标。
1.人类对幸福的认识。衡量人类实践是否给人类本身带来福祉的幸福测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用一种独特方法计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快乐729倍。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鼻祖边沁认为,幸福可以通过人们体验到的快乐和痛苦情感的权衡来测定。进入21世纪后,幸福的可测量性形成共识,成为众多国家竞相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来看,主要分为两类:
从主观视角测量。西方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的出发点主要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健康。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幸福感的研究扩展到生活质量领域。较早的国外量表有生活满意感量表等。国内学者邢占军认为,主观幸福感常常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提出了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心理健康体验指数、成长发展体验指数、社会信心体验指数等十个次级指标构成的我国民众幸福指数指标体系。
从客观视角测量。20世纪70年代,幸福指数首次由不丹国王倡导引入政府实践,他认为政府应关注人民幸福,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方面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之后,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将“幸福指数”纳入研究,英国创设了“国民发展指数”,考虑了社会、环境成本和自然成本。
国内外在幸福测量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客观视角、主观视角两个研究分支。基于上述分析,借鉴近些年来天津、广州、深圳等地有益探索和无锡市的实践,建议从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视角,创立“幸福无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幸福无锡”的基本思路。“幸福无锡”的量化研究,关键问题在于从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视角找到影响无锡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思路是“六个立足”:以幸福指数的内涵为基础,立足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无锡进入基本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以体现时代要求和更高定位;立足无锡雄厚的经济基础,更加注重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立足民生幸福工程建设实践,把相关测量指标作为构建“幸福无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照;立足无锡城乡居民广泛的感性认同,遵循“群众公认、不含水分,百姓视角、群众认可,人民满意、老百姓得实惠的”原则,把“幸福无锡”的选择权和考量权留给公众自己;立足无锡社会整体幸福感的提升,以影响绝大多数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为主,使指标体系有整体代表性与适用性;立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由经济挂帅到科学发展、民生优先的根本性转变。
3.“幸福无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要围绕“就业、收入、保障、公共服务、环境、身心”来构建,包括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其中,客观评价指标占60%的权重,设置六个维度,包括若干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主要衡量民众的客观生活质量;主观评价指标占40%权重,相应设置就业满意度、收入满意度、保障满意度、公共服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身心状况指数六大类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通过二级指标的民意调查,从百姓主体自身角度去感知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从而为党委、政府的政策和决策提供民意依据。
打造居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无锡”,要坚持把人民幸福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动力和检验标准,积极顺应城乡居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统筹谋划增进百姓福祉的新思路、新举措,重点要在优化上狠下功夫。
1.优化产业结构,把提升经济实力作为“幸福无锡”建设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是“幸福无锡”建设的基础,要始终围绕民生需求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把提升经济实力作为“幸福无锡”建设的根本前提,把“幸福无锡”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原动力”。提升经济实力要抓好“六个着力”:要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要着力以科技推动转型升级,重点围绕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等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要着力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要着力增创人才发展优势,加快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打造高素质管理人才,大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优化分配结构,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幸福无锡”建设的着力点。坚持“富民优先”、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基本前提和根本着力点。努力让广大群众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体验幸福生活,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围绕促民富,着力推进创业就业工作。要落实更加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进一步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建立完善最低工资动态调整机制、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围绕解民忧这一思路,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办法。健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统筹。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完善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医保筹资机制和财政补助增长机制。三是围绕谋民利,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完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保障新市民子女和困难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化医药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落实廉价药品价格制度。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四是围绕暖民心,着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困难特殊群体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完善困难特殊群体重大疾病救助机制。要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救助力度。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系列活动。
3.优化生态环境,把美丽宜居作为“幸福无锡”建设的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条件。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态产业体系。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区域,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产能总量限制、能耗等量替代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生态农业水平,推动农业向绿色生产转变。积极构建配置高效的生态资源体系。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构建标本兼治的生态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落后产能淘汰标准;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提标升级;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大生态修复保护力度,强化生态风险防控。积极构建监管有力的生态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法规、规章及标准体系,以刚性约束促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完善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实行有利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使用的优惠政策。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积极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体系。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民生态道德素质。强化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公众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自觉自愿行动。
4.优化社会建设,把和谐稳定作为“幸福无锡”建设的重要条件。要自觉遵循社会规律,坚持包容性发展。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无锡市社会建设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要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坚持综合治理,着力构建信息引领、科技支撑、打防控一体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建成最具安全感城市。一是加强三级社会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基层社会管理资源整合,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能力;二是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类和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三是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引导不同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四是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机制,加大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教育和帮扶力度;五是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六是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