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是,他并不因为自己扎实的功底而沾沾自喜,
也没有因此而束缚自己的创造力。
26年前,我在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MICA)读书,除了日日思考学业、经济、生存等事情之外,最想做的事就是去纽约。
纽约对于所有想成名的艺术家来讲,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我认为,它像一个火柴盒,不过是小时候被家长逼迫着生煤炉时用的、受了潮的那一种——表面看起来新颖完好,其实无论拉出来多少根,都会发现根本划不着火苗。陈逸飞划着了,陈丹青、刘小东几乎没划就着了,但是后来很少人有这样的运气。
有一位在同时代去了美国的巴西裔摄影艺术家维克·穆尼斯(Vik Muniz),就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他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无论你过去在自己的祖国有多么大的名气,一旦来到美国,就好像跳跃到对面的悬崖一样,从根本上断开了。他深知自己来自第三世界,在无规律可遵循的艺术世界里,唯一能说服众人的就是自己的实力。
与所有成了气候的大艺术家一样,穆尼斯富有传奇色彩。曾经在巴西的广告公司工作,因为一次偶然的街头枪击事件,他被子弹误中,开枪的人同意私了,因此他得到了一笔经济补偿。1983年,他用这笔补偿做出了人生最为重要的决定——去纽约。在到纽约的早期,他干的是雕塑助理。五年后,他就有了第一个雕塑个展。
不知什么时候,穆尼斯对摄影动了“歹心”。这一动可不要紧,硬是把他送到了西方当代摄影的最前沿的位置。和所有去西方留学的中国画家一样,他们都有极强的基本功,可贵的是,他并不因为自己扎实的功底而沾沾自喜,也没有因此而束缚自己的创造力。
假如功底是一个起跑线,变化中的加速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穆尼斯将自己的定位放在了“绘画摄影”。从1997年用巧克力制作并拍摄成功,继而产生巨大影响的“动态图片”,到后来以垃圾为题材的名作系列,从用废杂志拼贴成油画效果的画面到用鲜花摆成国旗后拍摄的唯美的图案,都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的惊喜与情感的震撼。
联合国要是想选出一位环保型的艺术家,穆尼斯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那一位。他所用的材料基本都是废物,只是他从来没有将自己的艺术选择跟政治家的诉求产生过联系。
说来很多人不会相信,在国际摄影收藏市场上,穆尼斯的作品单价大约是巴西纪实摄影大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的10倍。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国家摄影中心、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迈阿密美术馆都曾先后为他做过展览。他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现代美术馆做的个展,参观的人数仅次于毕加索大展。世界各国的重要美术馆几乎全都有收藏他的作品。
他的成功,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生的成功不一定是你做决定的那一天,而一定是从你改变决定的那一刻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