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鹄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
粤西北地区古村落价值分析
黄 鹄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
古村落承载的历史信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是聚落,也是文物。粤西北地区作为广东民系文化的一支重要的文化景观群系,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古村落,具有重要的遗产保护价值。论文从粤西北古村落的文化内涵谈起,从多个方面深入分析粤西北古村落的价值所在,旨在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对古村落的保护开发提供一些参考,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 文化; 价值; 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人们对古村落的价值认定却不一样。以近几十年的情况看,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时期,人们更加看重古村落的使用价值,满足生活需要,几乎顾及不到其中的文物价值,那些不能使用的古村落备受冷落,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后,人们对古村落的历史意义以及这种意义带来的文化价值更加看重,古村落的文物属性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何利用好这些文物创造价值的问题也提到议程。粤西北地区古村落作为广东民系文化的一支重要的文化景观群系,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精美的古村落,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其价值应得到发掘,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应该得到发展和传承。
当代研究者把广东民系文化分为四个区域,即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其中由早期中原移民与古越土著族杂处、同化而形成的广府文化,历来居广东四大民系文化中的突出位置,在各个领域(如建筑、戏曲、饮食、工艺美术等)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广府文化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北江、西江流域的粤西北地区,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岭南设交州,下辖西广及交趾(今越南)一片地区,刺史治就设在粤西北的肇庆封开,封开成为了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首府,且历时达300年之久。因此,粤西北地区也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最早发祥地。及至两宋时期,随着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广府文化中心开始向沿海地区位移,尤其是近代以后,珠三角地区已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风口浪尖,在主动与被动的纠结中,该地区自古形成的本土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侵蚀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与更新。同时也应该看到“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随着海洋文化大潮冲击波由沿海向内陆的不断减弱,形成了愈纵深,愈边远而其本土文化的原真理就保持得愈完整、愈纯粹的层级结构。近年,我国开始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价值,努力发掘、整理和利用优秀文化遗产来加强族群认同感,增强自信,培养民族精神,许多地方还借此开发旅游资源,与建设美丽家园结合起来,一些保留原生态,能够代表一方文化的古村落则更能显出无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价值,从这一视角观之,作为早期广府文化中心的粤西北,其地理位置的偏远也就有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意味——能在历次思想文化大潮激荡中一直居于前沿阵地的广东大地上偏安一隅,幸运地保留了广府文化的一块绿洲。不少古村落及其传统民居免遭人为的大规模破坏,淳朴的民风民俗得以在乡间传续,广府文化的悠久人文历史和独特风韵在这里曾一度被人遗弃的古旧村落中尚有迹可循,有本可追。粤西北地区古村落的存在,便有了标本的意义。
广东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次有五领重重阻隔,南临浩瀚大海,远离华夏文明发源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加上中华民族历来视内陆文明为文化“正统”,因此,历史上中原或江浙一带都把广东看成“化外蛮夷”之地。尤其是近代商品经济活动活跃期,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最早、最深的珠三角地区,她所代表出新的文化形态,轻而易举地淡化甚至取代了传统的广府文化,以致在外界眼中,这一新的文化形态使被片面理解为广东文化的全部。在正统文化的序列中,广东的文化底蕴一直被人忽视或轻视。当然,形成外界看法的原因还远非这么简单,窃以为:一方面是广州等大城市鲜有显示古老文化底蕴的诸如北京、西安古城墙的标志性建筑和杭州西湖等承载人文历史的名胜,而另一极的县乡,又尚未开发出像皖南、平遥等古村落、古民居的旅游景点,因此即便是极富特色和价值的粤西北古民居,因为人迹罕至而“养在深闺人未识”,无法与外界产生互动效应。另一方面,广东人每得时代风气之光的开放情怀和革命意识,使之相对缺乏维护历史文化的热情和理性,对“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用保守与革命作为衡量标准的二元价值判断的负面影响不能自觉抵御,造成了对自身文化底蕴、文化传统的轻慢和不屑。广府文化传统的发掘、整理、宣传和利用等工作,也被暂时搁在一边。好在近几年有所觉察,有关部门才出台了一些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但与内地许多地方相比,已经明显滞后,与广东经济发展整体势头不甚协调。为了改变外界对广东历史建筑仅止于农村只有“开平碉楼”,城镇只有“骑楼”这些与西洋文化交媾的近代“混血儿”的片面看法,推介展示具有华夏文化正统血脉的粤西北古村落、旧民居,乃是广东多元文化和丰厚历史底蕴的最有力证明。笔者虽然在珠三角地区工作十有余年,对广东整体文化的认识,对广东文化底蕴的了解,如果没有近几年的粤西北之行,也照样会陷入片面、肤浅,甚至误会。
古村落、古民居是一个地区和一个乡村人文历史的载体,她能够延续当地文脉,留住曾经的记忆,调动游子的思乡情绪,从而获得“乡愁认同”。现代社会人口频繁流动和迁徙,亲情疏远,乡情淡化已成为普遍现象。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广东人的开放观念及其不固守家园、不依恋于一亩三分地、敢于远走他乡、闯荡天下的胆识。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国近代史刚刚开启序幕,不甘忍受种种挤压和生活难以适意的农民毅然舍弃故土,纷纷走出国门寻找新的生活和发展机会。有些人经过一番拼搏,事业获得成功后在外安家立业,到他们老了的时候,自然会产生“鸟倦飞而知返”的恋乡情结,于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间一巷,都会引起他们的“乡愁认同”——毕竟,“怀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应该说,广东作为著名侨乡,海外华侨对祖地深情转化为企业投资、贸易往来、慈善和公益事业的热心捐助,其中不能排除古村落、老房子发挥维系亲情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社会人口频繁流动更显示出自发性和广泛性,其主要应归结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存环境存在较大差别等,这种差异化为势头强劲的推力和拉力,把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的城市倾泻,于是粤西北等边远山区人口大量流向珠三角地区,最后造成如今许多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乡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发酵出的人性基本情绪历来不变,即使是新中国时期出生的“乡巴佬”,一旦在异地功成名就之后,其衣锦还乡意愿必然应运而生,那么,对曾经哺育过自己的旧居陋屋追忆便成了他们获得心理满足的感应点,这些固化的、没有生命的陈旧建筑总会以其无可替代的亲和力和吸附力,来激发归乡游子的爱乡情怀,成为永远维系他们情思的纽带,甚至于随着年代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会产生出愈来愈强的韧性。作为是观,古村落旧民居的存在,不管是对海外游子和港澳台同胞,还是改革开放后离乡背井的一代,无疑是他们永远割不断的情丝和寻根认祖的圣地,是“乡愁认同”的磁石。
建设美丽乡村,是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避免重蹈我国城市建设出现的“千城一面”覆辙,防止美丽乡村再出现“千城一面”状况,务必提高规划者、建设者的区位战略意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务必构筑一村一景格局,把各个乡村建设成各具内涵,各显风貌,各有特色的不同单元。只有丰富多彩才是真正的有文化品位的美丽。
传统古村落系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而融入风水学、伦理学、生态学、美学等,以建筑为主体,适宜人口居住、繁衍、生活、相处的群居处新。由于各个村落先民落地时依据的自然环境,人口来源以及组合方式不同,各个聚落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的整体风貌才会呈现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不同形态特征。另外,古代建筑工匠在设计建造一片或一幢房屋时,一般都是凭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加上聪明才智的临时发挥,因此带着较大的随意性和鲜明的个性。而现在的设计者是通过原乡的概念化、格式化教材和电脑中存储现成图纸提供给施工者,则明显地暴露出会以消解自己的原创、独创性去迎合,接受别人的成果以换取简便快捷的吃“现成饭”的惰性和趋同性,这样的建筑对乡村内个体建筑而言,也许会表现出时尚,却很难与原来古村落整体风貌和人文历史合拍,也就失去了把每一个乡村作为一个单元所应有的独特性。美丽乡村一旦丧失了一村一景,一村一特色的景象,与如今的千城一面,整个是僵硬的,方块排列的城市建筑又有何异?
粤西北地区多个古村落的特色十分鲜明,例如云浮都难大湾寨五星村空间形式个体建筑的祠堂群和大屋,会让我们触摸到李氏族人繁衍过程中从第一代迁移定居,到第二、三代,由穷到富,由农到商,进而修文兴学,崇文崇商,重数明德,以训子孙,终于人才辈出,学优则仕,到第四代已称为一方望族。当时从商的大湾李氏家族已将经营范围遍及大江南北,叶落归根,在外经商富有的大湾李氏家族纷纷回到故乡,大兴土木,光大门楣,护荫子孙,建居所,立祠堂的人文历史。再如肇庆高要砚岗镇八卦古村,全村房屋分布成八卦图形,一座座,一排排,一圈套一圈,依山而建,环水而筑,外人入内,恍如迷宫,结构十分独特。该村落无论从哲学,还是文化、建筑层面,都具极高的研究价值。还有云浮市城区腰古镇水东村,把先祖程颢的理学精髓贯穿融合在村落空间形态和建筑实体上,传述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和儒家伦理精神。
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主人性情和审美观,不同的地域、地势、地貌,更有建造者的不同理念和经验,形成了不同的人文景观,这就是古村落留给当代美丽乡村建设者的最好参照。
广东境内没有太多的名山大川,自然景观资源相对匮乏。丹霞山虽美,但浓度却被邻近的江西龙虎山、福建武夷山、大金湖等稀释,不再有“唯我独尊”的优势。肇庆七星岩虽奇,但比起邻省的广西桂林山水,在景区规模和景点丰富上又略逊一筹。好在近年来旅游经营者已注意到单纯对自然景观观赏所获得感官感受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人们在对山山水水审美疲劳之后已逐步转向文化体验,于是各地旅游开发已开始由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拓展,纷纷推出乡村游、文化之旅、寻根之旅还有度假游、自驾游等新项目。广东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拥挤,整日笼罩在浓郁的商业气氛中,工作、生活节奏紧张、方方面面压力加大的城市人势需开启释放阀门并给与缓和的空间。如今,便捷发达的交通已成为城里人向乡村流动提供极大的方便。粤西北地区的青山绿水、古老文化、质朴民风等原生态环境,不啻是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最佳选择,是休养生息的一方净土,寻幽遣兴的后花园,更是向外展示广东人文传统的窗口和体验岭南古老文化的好去处。从目前旅游业发展趋势来评估,粤西北古村落、旧民居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十分丰富,优势非常明显,前景极为广阔。就现状分析,列叙如下:
(1)因尚未进行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也刚要起步,古村落还没有遭到建设性的大规模破坏,古村落原貌保持相对完整,在这些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才便于协调各方进行全新的旅游开发规划,统一布局,合理利用,科学整合。如线路的设定、分布,每个村落特色的保护和强化,服务设施的合理配套。
(2)交通便捷,从广州到粤西北的高速公路行程一般2~3 h,还有高铁等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沿途均有古村落分布,一路青山绿水,风光旖旎。粤西北虽为山区,但属丘陵地带,没有高山险阻和危崖峭壁,驾车安全系数高,心情宽松,是携家带口假日游的最佳选择。
(3)粤西北古村落、古民居不同建筑特点和内涵,极大丰富旅游项目和实质内容,易于调动游客的猎奇趋新的心理,利于游客在旅游中体验广府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省内的旅游者而言,会增进他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乡情怀。对外地游客,则会起到宣传广府文化的作用,对广东文化传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崭新的认识。
(4)粤西北古村落中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遗产,如口头文学、民间曲艺、武术戏曲、传统手工艺、祭祀习德、过年过节习惯等,不仅能为游客提供别具意味的娱乐形式和体验原生态的乡土文化等服务,还可以推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农产品、手工艺品,品尝当地的绿色食品,农家风味等。在宿、玩、购、吃等旅游要素上尽显既具原生态,又有新鲜感,丰富性、趣味性的特色。
(5)祠堂文化是粤西北古村落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粤西北传统村落中具有祠堂多、气派大、建筑精美等特征,众多的祠堂蕴含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人文价值,因此祠堂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时下世界各地华侨国内同姓同宗寻根之旅方兴未艾,祠堂将成为寻根探源者采撷信息的宝库,连结亲情的纽带,尊祖敬宗的圣殿,其意义已超出了旅游的范畴。
总之,古村落优美的自然环境,古老的生存智慧,尤其是所具有的文物属性,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不同的是,散布于民间的实际处境,使得古村落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尤其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利益相互交织,使浮躁的人们很难有耐心去发掘其中的价值,体会其中的智慧。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粗犷走向精细,从游山玩水走向探究古今,越来越带有文化色彩。这为古村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是古村落成为新农村的根本优势所在。
[1] 冯骥才.应加快古村落名录出台和古村落保护[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6/15/c_112223179.htm2012-06-15.
[2] 中央人民政府网. 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通知[EB/OL]. http: // www.mohurd.gov.cn.2012-04-16.
[3] 方明,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G].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楼庆西.中国古村落困境与生机——乡土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7(2).
[5] 祁嘉华,孙晶.古村落的价值认定与可持续发展——从新农村建设谈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1(3).
[6] 周乾松.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的调研思考——以浙江为例[OL]. http://sdc.zjdx.cn/wenhuash/ShowArticle.asp?ArticleID=707.
[7] 吴庆洲.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粤西北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及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Yq2013176)
黄鹄(1978~),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TU-86
A
[定稿日期]20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