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潘娟 水天慧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水景在居住区景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因为水景本身能丰富居住区景观表现形式,还因为水景具有调节小气候,提升景观品质等功能。按照人类对水景的营造程度不同,水景大致可分为自然湿地水景、土岸泥底水景和人造硬质水景三类。
通过实地调研居住区水景发现设计的常见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以此为背景,分析土岸泥底水景的特征及设计要点,为今后设计师在居住区水景设计中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研究以居住区水景为对象,为了保证调研分析的可操作性,重点关注居住区土岸泥底水景。2)研究方法。以景观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实地调研,采用文献资料和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居住区水景问题及产生的深层原因[1]。据此分析土岸泥底水景的特征及设计要点,为今后设计师设计中提供参考。
1)大部分水景为人造水景,通常独立于城市天然水系,依靠城市自来水系统维持,这样建成后水景的维护成本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不高。2)我国传统的水体以分割空间,观赏景色为主。目前部分居住区的水景追求形式、盲目求大,缺少深层内涵和地域特色,不符合传统理念。3)水景忽视大众的参与性,弱化了以为居民服务的原则。通常水体的驳岸硬化处理,亲水平台远离水面。掐断了驳岸与水景的沟通,阻隔了水体空间的延伸,减少了居民与水景互动和近距离接触的可能。4)部分水景及设备闲置,如喷泉、雕塑、游泳池以及点缀的灯光、喷头等设备。由于部分设备运营和维护费用较高,损耗较大,这就出现了为节约成本导致大量设备荒废、闲置的状况。这使得水景的出现不仅没有改善居住环境,反而减少了居民活动场所。5)由于水体处于富营养化致使水质出现恶臭,成为了蚊蝇滋生的场所。如果设计中缺少对后期水体治理的考量,不能形成很好的生态群落,会让水景管理成为难题。
1)开发商受利益驱动,片面追求眼前效益。目前,居住区的水景通常成为消费者选择购买房产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是开发商后期营销的有利卖点。但是开发商并没有仔细考量地形有无建水景的可能,结构有没有防水的能力以及如何降低维护成本等问题,这为建成后的水景使用和管理埋下了隐患。2)设计师以完成设计任务为目标的不作为。在实际项目中,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不得不迎合业主的要求,难免会背离客观规律。比如设计师对水景的水源缺乏足够的考量,居住区水景尤其是人工水景缺乏生态群落的建立,景观水体失去本身循环和自净的能力等。3)物业管理商控制成本,水景维护差。我国如今的景观通常是业主方和物业管理商经营分开,业主联系负责开发建设,物业管理商负责保养维护。前期业主受利益驱动设计的水景,转到物业管理商这里维护成本很高,而且还很难长时间保证质量。时间一长,水景便会出现“水景无水”的怪象[1]。
在现场调研中发现,湿地水景和土岸泥底水景在使用过程中相对于硬质水景运转更好。但是湿地景观对地形和水源条件要求较高,局限较大。硬质水景虽然设计形式多样、位置灵活,但是使用和维护效果最差。土岸泥底水景则兼有湿地水景和硬质水景的部分优点,同时还能很好的规避二者常见的缺陷。
高效率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当今生态型人工水景设计的特征之一。土岸泥底水景是人工水景中较为符合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形式之一,其水源可以有效利用雨水,地下水解决大部分,甚至能完全自给,实现对城市公共供水资源的零消耗。而且土岸泥底水景可以像自然水景一样,在利用雨水补给过程中,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互关联。土岸泥底水景还具有蓄洪和泄洪功能,成为天然的雨季地表径流节拍器,减少雨季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3]。
在植物配置上,土质驳岸的草坡、灌木和水景植物,同岸边的乔木一起形成立体的植被。植物搭配上可以色彩丰富,四季分明。水景形态上,可以有喷泉、喷雾、流水和静态水面等,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在动物类型上,不仅有通过植被吸引的飞禽,还有昆虫和水生鱼类等可供观赏。土岸泥底水景还为居民与水景亲密接触提供了机会,能让水景发挥更大的作用。
水景的环境和生态价值是水景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运转良好的土岸泥底水景符合这个要求。土岸泥底水景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和吸附作用,可以对污染有一定的过滤和吸附。而且水池中可以配置各种植物,建立微生态群落,净化水质,起到提升整体环境品质的作用。还有土质驳岸上种植植物通过根的吸附、茎叶的拦截等方式降低地表径流泥沙含量流向水池,避免水景淤泥的形成。同时,土岸泥底水景能有效提高水体循环和自净能力,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
传统土岸泥底水景可以利用原地形中低洼处作为水景载体,可以有效避免常见混凝土水景池池底因水泥的水化作用开裂而导致渗漏。如果是现浇混凝土作为基础的人造土岸泥底水景池,因为有覆盖在混凝土上的泥土避免水直接与混凝土接触,减小了水的渗透可能。而且泥底与水共同作用,能有效避免混凝土结构因热胀冷缩而发生开裂。
1)由于土岸泥底水景的良好运转涉及到气候特征、降雨状况、地下水位等因素及周围环境对水景的影响,所以设计师应该充分调研、勘察地形和收集水文资料,科学做出水景的形式选择,减少水景的过度投资。
2)虽然土岸泥底水景单位面积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要让其运转良好,起到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调节作用,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系统,这要求水景必须达到一定的面积并与植物配置相结合才能效果显著。而且其见效的周期比较长,不适合对景观要求即刻见效的项目。
3)在地形高差变化较大且年雨水量充沛的城市,地形高差很容易导致雨水形成地表径流。虽然土质驳岸能将雨水渗透至地下,栽植的植物有利于将地表径流截流,但是难免有垃圾、枯叶被径流带入水中,影响水质、滋生蚊蝇。要求在地表径流与水景汇水方向设计栅栏,有效拦截异物,有利于后期管理。
4)土质驳岸应该设计适当的植物覆盖,避免枯水期驳岸开裂、渗水;设计有效曝气装置,让水与空气充分接触,避免水质富营养化。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水景形式的选择是水景设计成败的关键。土岸泥底水景不仅成本低廉,维护简单,景观效果丰富,而且具有高效率用水,水资源消耗低的特点。虽然自然湿地水景是水景设计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其对环境和水源要求的独特性而不能随处可见。在没有设计湿地水景条件的环境下,土岸泥底水景是最优选择,也符合现代水体景观美观、自然、生动、和谐的要求。
[1]顾济荣.结合地表径流管理的人工水系营造[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李 梅,宋利利.北方缺水城市居住区水景节约设计[J].北方园艺,2013(4):85-88.
[3]孙青丽.基于节约理念的居住区水景建设分析及对策——以郑州居住区水景调研为例[J].北方园艺,2014,29(1):21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