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锐 申俊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海外中医药
浅析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发展
王 锐 申俊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中医药是灿烂、繁荣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药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初见雏形,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它不仅在神州大地上代代相传,帮助中华民族战胜了各种疾病,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早在秦汉之际,中医药就已走出国门,开始随着华人的移居,被带到东南亚地区,并开始传播,并且取得了显著地成效。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药与东南亚十一国的渊源、传播历史与发展现状,为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谊构建桥梁。
中医药;东南亚;传播
中医药是灿烂、繁荣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数千年来,它不仅在神州大地上代代相传,帮助中华民族战胜了各种疾病,繁衍生息,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地,都深受欢迎。
中医药最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初见雏形,当时医巫并存,在很多卜筮史料中都有医药卫生的相关内容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医巫分离,中医理论开始初步形成。秦汉时期,伤寒、杂病、外科等临床医学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形成了中国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时期也有很多医药学巨作问世,包括产生于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这些都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隋唐时期,国家兴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学技术进步,医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包括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侯论》、孙思邈编著的《千金方》和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等,这些丰富的理论成果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使得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迎来了第二个高峰。宋金元时期,北宋政府重视医药的发展,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包括《本草图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等。同时还设立了和剂局、安剂坊、福田院等,促进了医药卫生的发展。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也为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医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是药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吴有性撰写的《瘟疫论》,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的先河,而他提出的“戾气”致病学说,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朱橚、滕硕、刘醇等编著的《普济方》,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清代,医学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累沉淀,传统中医理论已经趋于完善,具备了完备的医学体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它是对《本草纲目》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在治疗温病方面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病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以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1]。总之,中医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保护人类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在古代处于领先地位。
早在秦汉之际,中医药就已走出国门。由于当时局势动荡,王朝势力不断向南发展,大批中原人士纷纷南迁,使得中原文化也慢慢向南方渗透,很多中原文化被带到了南方,开始在东南亚地区传播,当然其中就包括中医药。
2.1 中医药在越南 越南是最早接受中医药的国家。早在汉代,中医药就已传入越南。据《神仙传》《大越史记全书》等史料记载,三国时期,董奉游交趾(今越南北部),发现当地刺史杜燮已“死三日”,后董奉给其服用了一颗药丸,“以水合服,捧其头摇捎之,少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平。复明日,旋能起坐,四日复能谈,遂复常。”可见早在1700多年前,中医药就已传入了越南[2]。之后中医的多种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景岳全书》等传入越南,对越南的传统医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医学与中医融合,形成了“东医”,将西方的医学称为“西医”[3]。19世纪中叶,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在这个时期,虽然西医在越南被广泛提倡与传播,但中医药由于其“质优价廉”的优势,所以一直被广泛传播。1945年,越南独立后,政府部门在卫生保健问题上采取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政策[1]。鼓励继承发展东医,进行东西医结合。并在1961年,将其作为条文写入宪法。从此,越南中医药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障。
2.2 中医药在泰国 在泰国,中医药也是很受欢迎的。早在700多年前素可泰王朝时期,中医药就随华人华侨的移居而传到泰国。最开始,中医、泰医两方势同水火,但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移居到泰国,两国人员交往越来越频繁,两国医师开始相互学习,中医药逐渐繁荣发展。据《古代的暹罗华侨》中记载,阿瑜陀城中,不仅有华人出售中药材,有名望的医生是华人,甚至连国王的医生也是华人[4]。李青松,是有据可考的第一个代客煎药赠医施诊的旅泰中医,他创办了“李天顺堂药材店”,专门出售中药材。此后,中药店和中药诊所的数量不断增加,中医药在泰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1906年,泰国华侨开办了广肇医院、泰京天华医院等以中医为主的私营医院,在天华医院开诊时,泰国五世王朱拉隆功亲自到场,并御批其“为病黎造福、永垂不朽”[5]。1927年,当地侨商组织成立了泰京联华药业工会。1929年“暹罗中医药联合分会”成立,次年更名为“泰国中医总会”,这推动了中医药在泰国的发展。1958年,泰国政权更迭,当时的政府颁布了《禁止与中国贸易条例》,中药也包括在其中。这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导致中医药处于几近灭绝的境地。直到1975年中泰建交,中药再次出现在泰国的市场上。1983年,在泰国曼谷举办了“中国今日中药展览会”使泰国人民重拾了对中医药的信任[6]。1987年,泰国国会正式批准可以使用中草药。2000年,泰国卫生部正式以法律形式批准中医药在泰国的合法化,从此中医药在泰国恢复了发展。而后,我国与泰国多次进行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2004年,泰国华侨大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办了中医本科专业。同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与泰国中医学交流中心针对关于如何发展,运用中、泰医应对SARS等方面进行了交流[7]。
2.3 中医药在新加坡 宋代时期,我国沿海人民开始移民到新加坡,中医药也随之传入。由于中医药安全有效的特点,所以在当地被誉为“神州上药”。1876年,新加坡华侨梁炯堂、何道生等人开办了同济医院。善济医院、普救善堂等中医院也相继创办。1929年,东南亚最早的中医药团体—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成立。1946年,新加坡又成立了新加坡中国医学会(后更名为新加坡中医师公会)[8]。1952年,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建立了中华医院,成为了新加坡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53年,新加坡中医学院成立。1973年,新加坡中医药促进会又创办了中医学研究院。同时,新加坡中医杂志的出版也在蓬勃的发展,如《航医》《中医学报》等都是广为人知的中医刊物。这些院校和刊物的创立,积极的推动了中医药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发展[9]。1999年7月22日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新加坡卫生部在北京签署了中医药合作计划书,方便中、新两国在医疗,科研方面深入交流[10]。新加坡方面希望引进中医药人才,帮助其制定中医药发展的政策。2000年,新加坡政府通过了《中医师法令》,确立了中医师在新加坡的合法地位,保证中医药在新加坡可以更深入的发展[2]。
2.4 中医药在菲律宾 从16世纪开始,已有华人移居到菲律宾。近年来,菲律宾的华侨数量已超过50万,他们普遍沿用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所以他们仍习惯用中医治病。1789年,旅菲华侨创立了中华崇仁医院,是菲律宾第一所使用中医药的医院。1922年,当地华侨成立了菲律宾中医师公会。1929年,中华药商会成立。1961年,中国医药研究社成立。这些组织的成立,培养一批中医爱好者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医药在菲律宾的传播与发展[2]。长期以来,我国和菲方在中医学术交流上往来并不多,菲律宾尚无中医院校,也没有正规的中医教育,通常只是通过培训班教授针灸、按摩、推拿、正骨的方法和技巧。后经过中医人士等多方努力,菲律宾东方大学医学院终于在2005年开设了中医课程,揭开了中医在菲律宾发展新的一页[11]。虽然中医药在菲律宾尚未获得合法地位,但是由于菲律宾人,特别是华人华侨对中医的信任,所以政府只能持默许态度。在中医团体的不懈努力下,中医药一直在菲律宾积极且艰难的传播着。
2.5 中医药在马来西亚 早在公元前1世纪到2世纪,中马两国就已经有文化上的交流和贸易上的往来。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曾记载中国商人途径马来半岛,到达印度的经历。到了公元7世纪,唐代有华人开始移居到马来西亚,也就在同一时期,中医药被移民者带到了马来西亚。15世纪,大批华人移民到马来西亚。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曾为马来西亚带去了生姜、肉桂、茯苓等中药材,中医药成为当地居民治疗疾病的首选。1796年,旅马华侨的古石泉在槟城创办了仁爱堂,这是马来西亚第一家中药材店[12]。1881年,华侨叶观盛在吉隆坡创办了中医诊所,名为“培善堂”,后更名为“同善医院”。1924年,又有华侨在当地成立了中医药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来西亚当局政府限制中医发展,故意增加课税,导致中医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阻碍。为了维护中医药的正当权益,1955年中医人士成立了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对华人医生进行统一管理。之后创办了马华医药学院、槟城中医学院、霹雳中医学院等教学机构,培养中医药人才[13]。但由于中医药在马来西亚始终缺乏法律的保护和相应的管理政策,造成了中医药市场的混乱,严重的降低了中医药的形象与地位。近年来,马来西亚政府开始重视传统医学的发展,加强了与中医方面的合作,积极与我国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机构进行交流。上世纪80年代末,马来西亚开始与中国中医院校联合办学,组织两国医生相互交流[14]。这些都预示着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2.6 中医药在印度尼西亚 据史书记载,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的交往始于东汉。到了唐代,中印交往频繁,大量华人移居到印尼,中医药开始繁荣发展,在当地被称为“传统医学”。由于中医药显著疗效,所以在当地一直深受百姓喜爱。近代有一位著名的旅印中医师—周美爷。此人医术高明,被当地民众称为“第一神医”。当时荷兰驻印尼总督聘请周美爷为私人医生,并向其学习中医知识。20世纪50年代,我国与印尼建交,当时印尼首脑苏加诺曾多次访华,印尼人民学习中医热情高涨,但是60年代末,印尼政权更迭,与中国终止了外交关系,中医药也被限制了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中印关系日益改善,同时也应印尼广大民众的要求,印尼政府于1985年批准成立了印尼中医协会,并且组成“中医考试遴选委员会”,每年进行中医(针灸)考试,向考试合格者发放“证书”,在当地卫生部门注册后方可行医[5]。从此,中医在印尼获得了合法的地位。目前,印尼的中医教育机构只有一所中医学院,于1983年建校。此外,也有一些大学设有针灸专科,中医协会也会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和短期针灸进修班[1]。据数据统计,印尼现在共有中医师千余名,大多为针灸医师,分布在全国各地。
2.7 中医药在缅甸 中医药在缅甸也具有很悠久的历史。1795年,缅甸使者孟干来华,带了大批古籍回缅甸,其中就包括《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近代著名的缅甸华侨,中医师胡子钦,在仰光开设了永安堂,为当地人民治病,深受尊敬。1908年,胡子钦去世,其子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继承父业,继续经营永安堂,后研制了虎标万金油,不仅畅销缅甸,更是闻名东南亚,远销欧美国家[15]。1948年,缅甸独立后,就很少与其他国家来往。缅甸的中医也很少与外界同行进行交流,因此中医在缅甸的发展比较缓慢。据资料记载,1963年,仰光大约有十几间中药店,后归国家所有,但由于政府缺乏管理,中医发展陷入低谷。直到1968年,缅甸政府批准旅缅中医协会的成立,才使中医的情况有所改善。目前,旅缅中医协会大约有400多名会员,分布在全国各地。除了缅甸华侨喜欢用中医药,缅甸本地人也很喜欢用中医治病。但是缅甸的中药店数目并不多,中药价格比较昂贵。因此对于收入比较低微的缅甸人民,他们更倾向于价格低廉且疗效显著的针灸疗法[16]。
2.8 中医药在老挝、柬埔寨、文莱、东帝汶 中医药在老挝、柬埔寨、文莱、东帝汶的人才普遍短缺,但是这些国家对中医药非常关注。2012年6月27日,“名医荟萃中医药东盟行”老挝站开幕式隆重举行。老挝卫生部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布彭表示,希望多与中国开展交流,认真向中医药专家学习知识,将中医药应用于老挝的医疗保健中,为老挝人民的健康服务。在柬埔寨,金边华侨于1906年创办了中华医院,免费为患者治病。又于1961年成立中华医院医疗协助会,为中华医院提供资金援助[1]。近年来,我国经常组织中医专家组到柬埔寨开展义诊活动,为当地华侨、华人和普通民众提供医疗服务。提起中医药在文莱的传播,就不得不提起同仁堂。同仁堂文莱店成立于2009年8月。主要为当地居民提供中医坐堂、针灸、推拿按摩、代客煎药等服务,迄今已接待求医问药者5000多人次,深受文莱人民的欢迎。东帝汶2002年宣布独立,医疗条件比较落后。2004年2月11日,成都中医药大学林建华教授在东帝汶开设了针灸门诊,这是中国针灸第一次传入东帝汶。现在,已有数万人接受过林建华的针灸治疗,并且效果显著。
近年来,由于现代医学和西医开始暴露出各种问题,人们也开始崇尚自然,意识到中医药是最佳的选择[14]。中医药不仅为各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当地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随着中医药的传播,也增强了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相互了解,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贸易的往来,为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7]。
[1]王尚勇,孔丹妹.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状(上)[J].亚太传统医药,2006(8):5-23.
[2]许永璋.中医中药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6(1):92-98.
[3]黄小琼.论中越深厚的中医药情结[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9):172-173.
[4]徐红,张仁.中医药在泰国[N].上海中医药报,2009-10-09(10).
[5]邢晓姿.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泰国社会之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68-72.
[6]王孝蓉.中医药及泰国传统医药在泰国的发展概况[J].中国民族医志,2010,10(10):48-50.
[7]李湘纯.中医药在泰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8]李晓峰.东南亚四国中医发展析评[J].环球中医药,2009,2(5):385-386.
[9]陈岩,邹建华.中医药在新加坡的发展现状[J].世界中医药,2013,8(5):575-578.
[10]苏成吉.新加坡中医药发展概况[J].天津中医药,2011,28(1):80-81.
[11]贾少谦.中医药花开东南亚[N].中国中医药报,2010-12-09(2).
[12]鲍燕,胡彩萍.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2):1082-1083.
[13]高睿,张杰.马来西亚中医药现状及中医药教育概况[J].中外医疗,2011(25):192.
[14]季惠斌.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现状[J].侨园,2005(1):16-17.
[15]华碧春,胡励军,张尚英.胡文虎与虎标万金油[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5,5(1):40-43.
[16]鄢良,孔丹妹,陈姝婷,等.亚太地区传统医药概述(Ⅳ)[J].亚太传统医药,2007,3(10):12-17.
[17]董志林.中医药在海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11):4-6.
(2015-04-21收稿 责任编辑:张文婷)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outheast Asia
Wang Rui, Shen Junlong
(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
Chinese medicine is a treasure of splendid and prosperous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the essence and pear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ear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has an initial prototype in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and then developed mature theory system and accumulate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not only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China and help Chinese people to overcome a variety of diseases but also spread into the world. Early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CM was taken to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 by immigration start to spread, a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CM in the eleven countries of Southeast Asia.
Chinese Medicine; Southeast Asia; Spread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2&ZD114)
王锐(1990—),女,辽宁抚顺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卫生经济与政策及医院管理,E-mail:1101627449@qq.com
申俊龙(1952—),男,江苏泰兴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隐性知识管理、医院管理,E-mail:jlshen2005@126.com
R2-03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1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