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2015-04-05 15:13
石油化工应用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水平井

神宁煤化开发出两种PP 新品

神宁集团煤化工分公司日前成功开发出两种聚丙烯(PP)新产品2348M 和2240S。聚丙烯2348M 产品属于中流动性抗冲注塑料,韧性好、硬度高、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好,是良好的汽车和家用器具材料。聚丙烯2240S 产品属于高流动性的抗冲共聚聚丙烯,可直接用于大型薄壁注塑。这两种产品目前市场售价较普通聚丙烯产品高出约2 000 元/吨。

科研攻关小组在两产品外购助剂工艺包的研究中,发现其相关技术已经落后于国内聚丙烯市场的需求。根据原配方特点和市场发展现状,结合技术调研和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对产品配方技术进行精心设计和实验论证,开发出了适应国内市场的新配方,并成功用于新产品生产。

在新配方开发过程中,研发中心一方面对采集的K7726 和EPC30R-H 等6 种市场同类聚丙烯产品进行详细的性能分析,并以此作为新产品开发和新配方研究的对比样本;另一方面对多种功能性单剂进行筛选试验,并进行数十组混合复配的实验研究。

同时,他们在充分保证新产品质量性能过关的同时,降低助剂成本。按照单剂市场价格评估,2348M 和2240S 的助剂成本分别比原设计配方降低了86.5 元/吨和239.8 元/吨。目前公司共试生产聚丙烯产品5 000吨,照此计算,上述两产品在助剂使用上可节约83.89万元。未来两产品年产量预计均可达到5 万吨。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5 年第31 期)

中国科学家成功制备首例全金属三明治化合物

从中科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忠明课题组围绕全金属芳香性团簇化合物的合成开展工作,成功制备了首例全金属“三明治化合物”。

该化合物的成功制备为合成其他全金属三明治化合物指明了新的途径,研究人员下一步尝试将稀土元素引入该体系中,希望得到更多新颖结构类型的全金属三明治结构化合物。

三明治化合物是指由金属原子和两个环多烯形成的“夹心式”化合物。二茂铁是1950 年代合成的首例具有芳香族性质的有机过渡金属夹心化合物,它的发现为有机金属化学掀开新的帷幕,该系列化合物已经在催化、有机合成、新材料等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进入21 世纪以来,三明治化合物研究领域取得两项里程碑式的进展。其一,美国科学家合成一种全新“不含碳”夹心化合。其二,日本科学家合成,即将单原子金属夹心进一步扩展到多原子金属层。但是,60 余年来全金属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的合成一直未获得突破。

论文发表后,全金属芳香性理论的创始人、国际知名的理论化学家、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Alexander Boldyrev 立即致信表示:“这一研究成果在金属芳香性和配位化学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5 年第33 期)

吉林油田生物质气化装置研制成功

9 月5 日,在吉林油建金属车间,吉林油田首创的生物质气化装置点火成功。

该装置主要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将稻草、秸秆、锯末等低成本燃料,转化成含一氧化碳、甲烷等的可燃气体,气体转化率可达75 %以上。转化后的可燃气体可直接连接电网发电,也可代替直燃锅炉,大幅提升环保效果。

该装置对工业生产、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均可起到较好推动作用。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大量秸秆等低生物质无处消耗只能直接燃烧难题,可大幅降低工业燃料经济成本,可有效缓解低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产生的环保压力,具有很大推广价值和良好发展前景。

中试试验结束后,吉林油建将与厦门大学继续合作,设计生产30 万吨大型气化装置,面向整个吉林油田乃至全国推广应用。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6423 期)

华裔学者最新发明促太阳能电池提效

9 月21 日,美籍华裔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范汕洄及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利用微加工技术在二氧化硅薄片上蚀刻微米量级的小孔,设计了一种二氧化硅光子晶体涂层材料。这种材料对可见光是透明的,但有很强的热辐射能力。使用这种涂层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吸收同样多的太阳光,同时温度得到降低。

范汕洄说,这种晶体是被动制冷,工作时不需要电,也不需要其他任何能量的输入。其基本原理是令波长10 μm 左右的热辐射发散到空中,因为这种波长的热辐射不会被大气吸收、阻拦,从而能够为太阳能电池板降温。在自然界,这种制冷方式较常见。

用硅片进行的测试表明,这种晶体可将硅片温度降低13 ℃。范汕洄说,太阳能电池不会把吸收的阳光全部转化为电力,没有转化的就变成热。太阳能电池越热,效率越低。如果太阳能电池板能降低13 ℃,那么其工作效率将提高1 %。几十年来,商用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提高0.1 %都是很大的进步,如今其总体效率也只有20 %左右。因此,能够提高1 %,是“非常非常大的进步”。

范汕洄表示,相关制造工艺在工业界都是标准工艺,对太阳能电池板成本影响不大。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6430 期)

大庆油田“双管齐下”激活难动用油层

三元复合驱注入液可否分层注入多个中、低渗透油层?目前,大庆油田已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截至10 月8 日,这个油田已有755 口井应用了三元复合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分注后,油井低渗透层动用程度明显,有效厚度动用比例最高达90.6 %。

三元复合驱注入液是聚合物、碱和表活剂与水的复合体系,腐蚀性强,易结垢。针对这一问题,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研制出三元复合驱单管分质分压注入和双管多层分注两套技术。技术在中、低渗透层应用后,整个区块油层动用比例比过去提高了10 %~20 %。

“注入液分子量越大黏度越高,注入难度高;分子量越低黏度稀,注入后流失速度快。分质分压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三元复合驱分质分压注入项目经理杨志刚解释,通过调解三元液分子量可使单层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形成最佳匹配关系;通过机械方式调解多个油层之间的物性差异可起到分压的作用。采用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后,区块采收率比过去笼统注入提高了2 %~3 %。

三元复合驱单管分质分压注入工艺不仅满足了中、低渗透层注入需求,还使工具性能大幅提升,有效防止了高渗透层注入突进。为提高工具耐磨性和耐碱性,科研人员优选防腐防垢材质,使工具寿命由3 个月延长至1 年左右。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成功研制了双管多层注入工艺。该工艺能够在单井大节流压差下实现分注,与单管分注工艺形成互补技术体系。

针对三元井测调时间长、测试工作量大等问题,科研人员摸索了一套新的测调体系。该体系大幅缩短平均单井测调时间,3-4 层段分注井的测调时间由5 天缩至3 天左右。

经过多年推广,目前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一次投捞成功率最高可达95.6 %,已具备工业化推广条件。

目前,该项目已开发研制有形化产品15 项,获国家授权专利6 项。技术实现了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在二三类油层的分层注入,为大庆油田高含水开发阶段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5-10-13)

我国首套页岩气增压采气机组投运

截至9 月28 日,我国首套页岩气增压采气机组在西南油气田长宁区块宁201-H1 井成功投运,各项运行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连续平稳运行400 多个小时,单井日产增加3 万立方米。

这是我国页岩气开发首次应用增压采气工艺技术,创新采用“技术+”RTI 项目投资管理模式,并首次使用国产天然气压缩机组。单井日产由实施工艺前的3.6 万立方米提升到目前的6.8 万立方米,为探索页岩气中后期开发模式、摸清页岩气单井储量和开发潜力,提供了试验评价的有效手段和平台。宁201-H1 井采用的DTY280ML166×116 分体式电驱压缩机组,是济柴成都压缩机厂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适用于页岩气开采的增压设备。此外,这个机组采用二次降噪技术,可达到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厂界噪声排放Ⅱ类指标,有效解决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噪声扰民问题。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6434 期)

长庆气田首口气田水平井压裂试验成功

长庆油田在苏里格东区开展的首口气田水平井固井完井水力桥塞段内多缝压裂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完成这口井9 段20 簇压裂,现场施工顺利,为气田致密气水平井提高单井产量开辟了有效途径。

今年年初以来,长庆油田为提高致密气水平井单井产量、丰富气田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手段,长庆油气工艺研究院针对苏东区块地质条件复杂、砂体规模小等难点,经过缜密论证,室内模拟实验,在成功解决水平井小间隙固井难题的条件下,优化形成气田水平井固井完井桥塞多簇压裂试验整体方案;在相关单位和技术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优化调整地质方案,有效解决现场问题,首次在苏里格东区试验并取得重要进展,以纵向上突破隔夹层、横向上沟通阻流带,形成复杂裂缝缝网,最大程度增大改造体积为思路,设计并圆满完成这口井9 段20 簇压裂,为长庆油田全面实现致密气水平井压裂改造攻坚目标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5-10-14)

吐哈油田持续攻关提高“技术效益”

10 月14 日,吐哈油田公司部署在三塘湖盆地马中区块的采油水平井马56-111H 井钻井周期为23天,比设计周期缩短13 天,创造了马56 区块水平井钻井的最快速度。这是吐哈油田力求科技上量、持续开展攻关的体现。

火山岩、致密油是今年吐哈油田开发的主攻方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在火山岩、致密油水平井推广钻井提速,使相关区块钻井周期平均缩短6.1 %。在丘陵西山窑、玉北6、红台23 等区块开展提速试验,效果明显。推行水平井、大斜度井固井技术服务总包,水平井固井质量连年提高,优质率从2013 年的11.4 %提高到75.8 %;大斜度井优质率从2014 年的16.7 %提高到50 %。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5-10-16)

长庆钻井总公司固液分离技术应用成功

长庆油田苏47-25-67H2 井井场,川庆钻探50685钻井队钻井液工观察手上的滤液后说:“半个小时前井筒里返出的泥浆,滤液已是清澈见底。”

这是这项钻井完井液体固液分离技术首次在长庆油田应用。通过给钻井完井液现场加药、脱稳、破胶和絮凝,钻井液形成泥饼和滤液,实现固液分离,解决了钻井液处理难的环保问题,从根本上做到了完井液废弃物随钻无害化处理,达到了零排放目标。

通过优化化工材料,表层低固相钻井液破胶絮凝,离心机可将其处理成清水和固相颗粒。经过优化处理流程,改进药品使用方法,表层完井液处理时效可从最初的72 h 缩短到目前的23 h。钻井队生产时效大幅提升。

目前,这个公司已有50 口井应用了表层完井液固液分离技术,均取得成效。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5-09-29)

渤海钻探打造快速分层找油新利器

填补国内空白,原油增产率达300 %让生产井含水90 %变成含油90 %,这是老油田的企盼。渤海钻探研发的BH-WFT 电缆分层测试系统,让这种可能成为现实。记者9 月8 日获悉,集团公司专业审定这项技术为国际先进,填补了国内空白。

“生产井到了开发中后期,特别是注水开发后,油和水开始在地下‘竞走’。水的流变性大于油,走在油的前面,甚至堵住油的出路。”渤海钻探油气井测试公司经理杜成良说。提高油井采收率、降低含水率,就必须搞清地下各层位油、水所处的位置,采取措施分层找油堵水,不断提高产油量。

原有的管柱测试工具是直接测量地层动态参数,施工造价高,工艺复杂,更适用于勘探开发初期。国外有相对应的测试工具,但对我国封锁,只提供价格昂贵的技术服务。同时,由于工艺限制,很难获取地下单层的压力信息,也不适合国内生产开发现状。自主研发既易于操作又造价低廉的找水找油工具,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经过3 年攻关,BH-WFT 电缆分层测试系统研发成功。其改变传统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动态监测方式,采用双封隔器单卡目的层段,实时监测流体含水率变化情况,并取得地层流体样品,可快速准确地实现找水找油,为控水增油、提高油井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与下油管柱作业法相比,获取的数据更为全面准确,且单层测试时间由1 周左右缩短到1 天以内。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于17 口井89 层次,措施见效率100 %,原油增产率达300 %。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6438 期)

猜你喜欢
水平井
低渗透油田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分析
煤层气新型“L”型水平井精确连通技术研究
油砂SAGD水平井钻井液体系
基于水平井信息的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识别
浅论水平井压裂酸化技术的改造
一种计算水平井产能的新方法
水平井段超临界CO2携岩数值模拟
热采水平井加热半径计算新模型
致密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及应用
多因素影响下的水平井产能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