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迪娟 成英(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农业科学研究所222100)
大棚草莓主要病害的绿色综合防控措施*
陈迪娟成英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农业科学研究所222100)
大棚草莓上市时间长,一般为11月初~翌年6月,经济效益较好,已成为发展高效农业的一部分,近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随着大棚草莓重茬面积递增,各种病害发病程度逐渐加重,发生面积也不断扩大,病虫害已成为制约草莓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们通过对连云港市赣榆区大棚草莓产区主要病害危害症状与发病规律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并提出了大棚草莓主要病害绿色综合防控措施,现介绍如下。
1.1危害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从植株下部起发病,发病初始在叶背产生白色粉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的白粉状霉层粉斑,粉层厚密,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多个粉斑连接成片,甚至布满整张叶片。发病叶片的细胞和组织被侵染后并不迅速死亡,受害部分叶片抹去粉层一般只表现为褪绿或变黄。果实染病,发病初始在果实表面产生白色粉状小斑,扩大后呈白色不规则形厚密白色粉斑,果实停止膨大,着色不良。
1.2发病规律
白粉病发病最适温度15~25℃、相对湿度80%以上,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利于发病。因此,草莓白粉病以大棚盖膜后危害为主,特别是在草莓现蕾开花进入产果期以后危害最重,严重影响了草莓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
1.3防治措施
防治草莓白粉病应以预防为主,全程控制,从苗期抓起。(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2)培育无病壮苗:从育苗开始,及时发现和清理有病叶片和秧苗,并喷药预防,培育无病壮苗。(3)精细种植:采用高垄栽培与全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合理密植,以利于通风透光;膜下滴灌,切勿漫灌,按照宁干勿湿原则开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生长势,提高抗病力。(4)清理田园:及时摘除病果、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5)通风降湿:保护地内应适当控制浇水量,晴天尽量开棚通风换气,阴天也应适当短时间开棚换气降湿。(6)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初期在上午用药防治,下部叶片的叶面、叶背均喷上药液,喷药后及时开棚通风降湿。草莓白粉病重点在于预防,发病严重后防治效果有限。可喷洒70%甲基托布津或70%百菌清等预防,病害发生后3~5d可用40%腈菌唑或12.5%烯唑醇等药剂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唑类药物是防治大棚草莓白粉病的常用药,但1次用药量过大或多次用药会对草莓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应注意喷洒任何药剂一定要避开盛花期,以免产生浆果、畸形果;频繁大量使用药剂也会引起畸形果病,污染果面。
2.1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叶柄与叶片。叶片染病,产生褐色水渍状大斑,微具轮纹,果柄变紫色,干燥后缢缩。果实染病,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空气潮湿时,表面布满灰色霉状物,严重时全果腐烂。
2.2发病规律
灰霉病病菌适宜温暖潮湿环境,发育最适温度18~25℃、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草莓开花坐果期至采收期,发病潜伏期为7~ 15d。早春遇寒流侵袭或连续阴雨、高湿环境,地下水位偏高时病情扩展迅速,危害较重。
2.3防治方法
(1)茬口轮作:发病重的地块,提倡与水生蔬菜或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2)合理密植,平衡施肥:避免栽植密度过大或因施肥过量引起生长过于茂密是最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3)加强通风,降低湿度:适时通风换气,晴天适当延长开棚通风换气时间,阴天也应适当短时间开棚换气,降低空气湿度,并经常注意疏通棚四周沟系,防止雨后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棚内浇水施肥应小水少肥勤浇,控制湿度,防止大水大肥引发病害。(4)清理田园:及时摘除病果、病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5)药剂防治:可选用50%凯泽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50%农利灵干悬浮剂10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800~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防治,每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交替用药效果更佳;还可选用10%腐霉利烟剂或15%克菌灵烟剂防治,每667m2用药200~250g,于傍晚用暗火点燃后立即密闭烟熏1夜,次日开门通风,或每667m2用6.5%甲霉灵超细粉尘剂1kg防治。烟熏和喷粉尘效果优于喷雾,因其不增加湿度,防治较为彻底。
3.1危害症状
叶片、叶柄、匍匐茎、花瓣、萼片和浆果都可受害。株叶受害大体可分为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两类症状。局部病斑在匍匐茎上最易发生,叶片、叶柄和浆果上也常见。茎叶病斑长3~7mm,初为红褐色,后变黑色,溃疡状稍凹陷,病斑包围匍匐茎或叶柄整圈时,病斑以上部位枯死。萎蔫型病株起初病叶边缘发生棕红色病斑,后变褐色或黑色,发病较轻时叶片白天萎蔫,傍晚可恢复,发病严重时几天后即枯死。掰断茎部,由外向内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色;拔起植株,细根新鲜,主根基部与茎交界处部分发黑。
3.2发病规律
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和定植初期,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28~30℃,属高温性病害,凉爽干燥的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
3.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无病田、前茬未种植过草莓的田块作苗床,可减轻病害发生;避免大水泼浇、漫灌,防止泥水在草莓苗间飞溅、流淌;避雨育苗法和架式穴盘基质避雨育苗法可大大减轻病害发生。(2)药剂防治:在草莓匍匐茎开始伸长、田间摘老叶及降雨前后重点防治。育苗期和定植后每隔7~10d叶面交替喷施代森锌、百菌清、托布津等600~800倍液,连续防治2~3次,对减轻炭疽病有一定效果。
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设施脱毒草莓优质安全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SXGC(2014)22。
联系电话:0518-863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