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实践

2015-04-05 08:41:57尚雁文于洋
山西煤炭 2015年2期
关键词:放顶石炭系侏罗系

尚雁文,于洋

(1.同煤国电同忻煤矿有限公司,山西大同 037001;2.同煤集团忻州窑矿,山西大同 037021)

采空区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实践

尚雁文1,于洋2

(1.同煤国电同忻煤矿有限公司,山西大同 037001;2.同煤集团忻州窑矿,山西大同 037021)

通过对同忻矿石炭系3-5号层8107综放工作面地质条件的分析,确定了合理的开采工艺,解决了采空区积水防治、上覆采空区CO气体下泄、防灭火等问题,使工作面回收率达94%,实现了高产高效。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采空区积水;CO气体下泄;防灭火

同忻矿现开采石炭系3号-5号煤层,该煤层位于侏罗系煤层之下,为一特厚煤层,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3号-5号煤层属易自燃煤层,自然发火期3~6个月。上覆侏罗系煤层群存在多层采空区,采空区积水、瓦斯、煤炭自燃等灾害,增加了石炭系煤层防治水、火、瓦斯的难度。

1 工作面情况

1.1 地质概况

同忻矿石炭系3号-5号煤层8107工作面平均走向长度1 709 m,倾向长度200 m,煤层厚度12.79~19.55 m,平均厚度15.32 m。煤层中以半亮型煤为主,半暗型煤次之,弱玻璃到玻璃光泽,块状,参差状或阶梯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夹有镜煤条和薄层暗煤,较破碎,易塌落,为复杂结构,煤层含夹石6层左右。工作面基本顶为粉、细砂岩、中砂岩、含砾粗砂岩,直接顶为粗砂岩,直接底为炭质泥岩。

1.2 巷道布置

8107工作面为一进二回三巷布置,其中2107巷、5107巷沿3号-5号煤层底板布置,8107顶抽巷沿3号-5号煤层顶板稳定岩层布置。三条巷道均为矩形断面,使用锚、网、索联合支护。2107巷为运输、进风巷,巷道净宽5 300 mm,净高3 600 mm;5107巷为运料、回风巷,巷道净宽5 300 mm,净高3 700 mm;8107顶抽巷净宽3 600 mm,净高2 700 mm,与5107巷内错20 m布置,为工作面专用抽瓦斯巷。8107工作面巷道布置示意图,见图1。

2 开采工艺

根据3号-5号煤层赋存条件、顶板岩性及顶煤冒放性等因素,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低位放顶煤开采工艺。经计算,液压支架选用ZF15000/ 27.5/42型中支架,ZF13000/27.5/42型过渡架、中支架支架支撑高度为2.75~4.2m,工作阻力15 000 kN,支护强度1.46 MPa。与中部支架相适应,选择ZFG13000/27.5/42H型低位放顶煤过渡支架和ZTZ20000/30/42型端头支架。采煤机选用Eickhoff SL-500型,最大采高5.24 m,截深800 mm,功率1 715 kW,产煤能力2 700 t/h;前、后刮板输送机选用JTAFC1050型,功率均为2x1 050 kW,前刮板输送机运煤能力2 500 t/h,中部槽宽1 000 mm,后刮板输送机运煤能力3 000 t/h,中部槽宽1 250 mm;转载机选用JBSL600型,功率600 kW,运煤能力3 500 t/h;破碎机选用JCRSH400型,功率400 kW,破碎能力4 250 t/h;皮带机选用DSJ1400/3x500型,功率3x500 kW,运煤能力3 500 t/h;乳化液泵选用BRW400/31.5型,功率250 kW,公称压力31.5 MPa。

放煤步距,放顶煤方式采用一刀一放多轮顺序放煤,循环进度、放煤步距均为0.8 m。

采放比,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高放顶煤开采,机采高度为3.9 m,放煤厚度为11.42 m,采放比1∶2.9。

放顶煤方法,采用多轮顺序放煤。采煤机割完煤移过支架后,滞后移支架5~8架开始放煤,第一个人从2号支架开始,按照2号、3号、4号……顺序放第一层煤(每层放2 m左右厚),第二个人与第一个人相距5个支架同样按照2号、3号、4号……顺序放第二层煤(每层放2 m左右厚),第3人和第4人到第5人也按照前两人的方法顺序放煤,之后再折返进行放煤,重复多次,直到把顶煤放完,见矸关窗。多轮顺序放煤方法适用于煤层厚度大于10 m的工作面,可保证煤流均匀,减少运输系统过载而停机,开机率高;各层顶煤有时间间隔,上部顶煤有充分的受压破碎时间,易自然垮落,放煤效果好,回收率高;分层顺序放煤,可避免或大大地减少顶板矸石混入煤流[1],提高煤质,避免了大块矸石堵塞运输系统而造成机电事故。

3 上覆侏罗系采空区对石炭系3号-5号煤层开采的影响

为掌握3号-5号煤层开采后顶板运移规律,同忻矿在8100工作面采空区对应地面施工电视钻孔,对采空区三带进行观测。地面电视观测钻孔距离2100运输顺槽32 m,该处煤层厚度约为13 m。通过观测,分析得出垮落带上部边界距煤层顶板65 m,裂隙带顶部距离煤层顶板105 m,高度约40 m。根据分析,石炭系3号-5号煤层开采后垮落带高度105 m左右,与侏罗系之间可以通过裂隙带沟通,双系之间有坚硬厚的岩层,可以形成稳定的平衡拱。石炭系3号-5号煤层开采后,上覆侏罗系采空区积水、CO等有害气体会向石炭系3号-5号煤层运移。3号-5号煤层顶板远移示意图,见图2。因此在3号-5号煤层开采前,必须探明上覆侏罗系采空区积水、煤层自燃情况,以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4 采空区积水防治措施

8107工作面上覆为煤峪口矿侏罗系9号、11号、14号煤层采空区,地表水、砂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火区灌浆水、开采中的喷雾洒水等原因,使得在采空区地势低洼区可能有积水赋存[2],且因矿坑不再进行排水,使得采空区内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不断扩大,对3号-5号煤层的开采带来很大隐患。

为防治上覆采空区水患,在8107工作面开采前,先利用地面瞬变电磁法对全工作面范围进行物探,通过物探勘查,在查明8107工作面上覆为侏罗系采空区积水范围和积水量的基础上,合理布置探放水钻孔位置,通过探放水钻孔将采空区积水排出地表。

瞬变电磁探测使用的仪器是加拿大凤凰公司生产的V8多功能电法仪,接收机两套,接收线框6个。图3为三层采空区中层位最低的14号煤层TEM等视电阻率平面图,其阻值变化较大,电阻率值介于100 Ω·m~700 Ω·m之间,高阻区域(粉色、红色)多为采空区;低阻区域(蓝色)多为采空塌陷裂隙富含矿物质水,测区平面未见明显的低阻采空区积水异常。上部9号、11号煤层测区平面也未见明显的低阻采空区积水异常。

通过物探成果分析,推断9号、11号、14号煤层已被大范围采空,且各层采空区内无明显的积水异常区,须在采空区低洼处施工钻探放水孔进一步验证。在2107巷对应地面施工探放水孔2个,井下分别位于从辅运巷口往里410 m及1 670 m处,确定该区无积水现象。5107巷对应地面施工探放水孔1个,井下位于从辅运巷口往里约1 030 m处,该采空区无积水现象。通过钻探,验证了8107工作面上覆侏罗系采空区无积水。

5 防治上覆采空区CO下泄措施

根据对工作面采空区裂隙带高度分析,工作面放煤后与上覆采空区塌通,形成漏风通道,同时由于工作面采用抽放方法进行瓦斯治理,导致上覆采空区CO等有害气体下泄,严重威胁工作面正常开采。为有效治理上覆采空区CO下泄,故8107工作面采用均压通风系统。采用调节风窗与调节风机联合均压方式,8107工作面均压通风系统示意图,见图4。通过调节风窗和调压风机联合工作,能够有效提高综放工作面风压,使综放面风压与上覆采空区气体压力相平衡,从而达到防止上覆采空区CO下泄的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a.首先在进风巷侧实施专用均压专用措施巷,用于放置风机及铁质风筒,并在巷内施工一道密闭墙,墙体上砌筑三趟铁风筒和一个调节风窗,将三组风机与风筒安装好;b.在进风斜巷和回风绕道内各施工三道均压风门,风门间距能满足现场要求,均压风门间设置闭锁报警装置;c.在回风巷施工三道均压调节,间距能满足现场要求,并设置闭锁报警装置;d.待以上工作完成后,开启局部通风机,利用回风巷均压调节风窗调整回风巷风压和风量,从而达到均压、调风的目的。

8107工作面当2107巷推进127.6 m,5107巷推进129.1 m时,工作面采空区与上覆采空区导通,造成8107工作面CO气体浓度超限,上隅角CO气体浓度最大达106x10-6。监测到CO浓度超限后,及时开启了均压通风系统,经过2个多小时的均压通风,工作面气体便恢复正常,上隅角CO浓度稳定在6x10-6以下,风量为2 100 m3/min,进风压差785 Pa,回风压差863 Pa,保证了通风系统的稳定。

6 防灭火措施

因放顶煤工作面煤层厚度大,采空区遗煤多,巷道断面大,8107工作面配风量较大,为2 319 m3/min,故遗留在采空区的浮煤极易氧化自燃,必须采取综合防灭火措施防止煤炭自燃。

6.1 采空区注氮

当氮气注入采空区后,在不改变采空区内部气体压力场分布的情况下,氮气的充入降低了采空区内部氧气的浓度,从而达到惰化采空区并抑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目的[3]。

8107工作面采用预埋双管注氮工艺。具体方法是:在8107工作面的进风侧沿进风顺槽埋设1趟注氮管路。当埋入采空区20 m后开始注氮,同时又埋入第二趟注氮管路。当第二趟注氮的管口埋入采空区20 m时向采空区注氮,同时埋设第3趟注氮管路,当第一趟管路埋入采空区60 m时停止注氮。如此循环,直至工作面采完为止。注氮管口的错距定为20 m。

6.2 减少采空区漏风量防灭火

a.减少工作面供风量和压差防止自然发火。在满足瓦斯排放的最小风量的条件下,确定了工作面最佳风量。

b.堵漏防灭火。在漏风压差固定的条件下,采空区的漏风量与其渗透系数成正比。在工作面进回风侧进行封堵,减少工作面漏风通道,增大工作面气密性,进而减小工作面采空区松散煤岩的渗透系数。在进、回风侧沿工作面推进方向上错位布设粉煤灰墙,墙体的具体尺寸视采空区垮落程度;在具体布设时,进风侧在距离工作面煤壁3~5 m的采空区布设粉煤灰墙,其后每隔一天布设一道墙,根据工作面每天推进度而言,具体距离为8~12 m;回风侧和进风侧每两天交替各布设一堵粉煤灰墙。

6.3 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防灭火

推进速度加快,使得遗煤在氧化升温带的时间缩短,采空区遗煤还没有充分氧化就进入了窒息区,氧气浓度下降,氧化强度逐渐减弱直至停止。

采用束管对工作面温度、CH4浓度和CO浓度的进行了连续监测,进而得到采取该综合防灭火措施的实施效果。

7 开采效果

7.1 取得的效果

8107工作面开采历时8.2个月,共计推进1 424 m,平均日推进5.8 m,日循环数0.73个。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107.5 m,周期来压66次,周期来压步距平均19.9 m。工作面共生产原煤875.8万t,月均产煤106.8万t,回收率达94%。

7.2 存在的问题

a.顶煤完整性较差,顶板较酥软,液压支架初撑力有时不能达到要求,当采空区大面积垮落时,易将支架摧前,导致前伸梁千斤、护帮千斤、支架后摆梁千斤损坏。

b.工作面来压前后,煤壁片帮大,机道顶煤局部破碎,易出现支架前顶煤冒落现象。须超前移架,及时将支架升紧、升平。

c.因开采强度大,临空巷压力大,巷道底鼓、帮鼓及顶板下沉严重,超前支护范围内巷道变形严重。

8 结束语

通过8107放顶煤工作面开采实践,逐步解决了工作面上覆采空区积水防治、CO等有害气体下泄防治、防灭火等技术难题,初步掌握了采空区下特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放顶煤开采技术,为同类条件工作面开采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1]孟宪臣,王永祥.煤矿开采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培盛,阎志义,聂秀英.大同矿区采空区积水的预测与防治[J].煤矿安全,2003,34(7):26-28.

[3]孟凡龙.大同塔山矿石炭系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防火技术实践[J].煤矿安全,2008,39(7):44-47.

Fully-mechanized Mining in Ultra-thick Seam under Goaf

SHANG Yanwen1,YU Yang2
(1.Tongxin Mine,Datong Coal Mine Group,Datong 037001,China; 2.Xinzhouyao Mine,Datong Coal Mine Group,Datong 037021,China)

The analysis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8107 fully-mechanized mining face among No. 3-No.5 carboniferous seam determined the rational mining technology to solve problems,including:water control in goaf,CO discharge in overlying goaf,and fire control,which increased the recovery rate to 94% and realized efficient production in Tongxin Mine.

ultra-thick seam;fully-mechanized mining;goaf water;CO discharge;fir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D823.8

A

1672-5050(2015)02-0024-04

10.3969/j.cnki.issn1672-5050sxmt.2015.02.009

(编辑:刘新光)

2015-01-21

尚雁文(1973-),男,山西大同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从事煤矿开采技术工作。

猜你喜欢
放顶石炭系侏罗系
大同石炭系煤高灰半焦浮选脱灰研究
选煤技术(2022年1期)2022-04-19 11:15:00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旋转开采理论分析与实践
智富时代(2018年8期)2018-09-28 00:12:34
同煤集团石炭系原煤浮选可行性探讨
中国煤炭(2016年1期)2016-05-17 06:11:41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西山窑组层序控制下的聚煤规律研究
新疆地质(2016年4期)2016-02-28 19:18:44
放顶煤液压支架尾梁装置设计改进
台北凹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天然气序列性研究
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特殊的介观孔缝储渗体
柴达木盆地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特征分析
基于新钻井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分布及控制因素的再认识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快速拆除技术
河南科技(2014年23期)2014-02-27 14: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