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恩
(山西省国际金融林业项目管理办公室,山西太原 030012)
关于山西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后续管理的思考
张传恩
(山西省国际金融林业项目管理办公室,山西太原 030012)
山西实施世行贷款造林项目,既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对改善项目实施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项目后续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山西省;世行贷款;林业项目;思考
山西省是黄土高原省份,为华北地区防止土地荒漠化向东南部蔓延起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和减少空气污染,本省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山西省实施世行贷款造林项目,既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对改善项目实施区域内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该项目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成效。笔者从事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多年,针对项目后续管理存在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并针对解决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是山西省进行生态造林,实现“绿化山西”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项目实施区域经济效益,增强林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希望工程”。项目的实施,既可增加全省的森林资源储备量,改善项目实施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还可实现项目实施区域的农民早日脱贫致富。世行贷款林业项目自1995年实施以来,经过各级林业部门项目办公室和广大参与农户的共同努力,项目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1 实现“两个增加”,促进山西林业的健康发展
山西省从1995年起分别实施了世行贷款四期林业项目,全省11个市、50个县及8个省直林局实施了世行贷款项目造林。
1.1.1 增加了项目实施区域森林覆盖率,实现了生态建设目标
山西省26个项目实施区域大部分是在荒山、荒地或弃耕地上造林,如果按建设完成任务的80%形成森林覆盖面积计算,森林覆盖率到项目实施完毕预计可增加1.0个~3.0个百分点左右。森林植被的增加可对3个方面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一是减少项目实施区域水土流失,提升该区域林地涵养水源与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二是发挥森林碳汇作用,有力改善项目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三是实现生物多样性建设,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全省林业可持续发展。
1.1.2 增加了项目区域商品木材储备量,极大缓解了木材供需矛盾。
世行贷款林业项目规划以营造用材林为主,可以提高全省累计产出木材蓄积量。这一举措,既有效缓解了因实施天保工程天然林停止采伐造成的供需不足矛盾,又为全省以天然林采伐为主向以人工林采伐为主的转变提供了工作思路和转变途径。
1.2.吸收世行贷款造林典型经验,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通过项目的实施,世行项目一些典型的工作经验和理念可以被引进和吸收,比如工程化造林模式、提款报账制、分阶段检查验收办法、参与式设计及农户社区评估等,有力促进了全省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1.3 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促进科技兴林进程
项目实施中,良种繁育技术、栽培技术、经营措施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在项目中的运用和推广,提高了项目实施科技含量,促进了全省科技兴林的进程。
1.4 吸收外资理念,促进全省林业的对外开放
各种外资项目在山西的成功实施,为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在全省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了全省林业改革开放的步伐。
1.5 依托资金扶持,促进全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世行贷款造林项目资金投入大,不但可以改善项目实施区域林农的生产和生活结构,还可以对当地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
1.6 注重多元化培养,提高林业专业队伍的建设水平
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大对项目的组织施工、技术指导、资金管理工作的协调与管理,并实现在林业、水利、环保等多领域工程中的推广与应用,有力提高了林业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思想、物质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方面存在缺陷
世行贷款林业工程时间要求紧,建设任务重,思想、物质方面准备不充分,会导致在具体规划设计时布局上存在不合理,树种选择不科学,不能很好地贯彻适地适树原则等问题。
2.2 技术支持力度不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措施的加强和跟进,会促使受益主体在苗木培育、栽植及抚育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操作更标准、更符合规范要求,也可对一些新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受益主体在工程实施中只注重造林成活,不注重造林保存,忽视抚育管护,忽视长远利益。
2.3 后续管理存在隐患
一是造林实施地段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当地农民主要依靠饲养家畜来维持生计,因而家畜危害成为后续管理的着重点。二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造林实体或受益农户习惯于粗放管理,重造轻管,只注重苗木成活,不注重苗木抚育管理。三是管护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约束。
3.1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各项目实施单位要加强对项目后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组织技术人员对造林小班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普查工作,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3.2 制定管理措施分类组织实施
各项目实施单位要根据普查结果,结合项目实施宗旨和目标,制定具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并进行分类经营管理。通过后续管理措施的跟进,要坚决扭转一类林比重下降的局面,实现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保一、转二、抢三”要求,以小班为单位,制定详细的经营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促进二、三类林向一类林转化,确保一类林的建设目标。
3.2.1 一类林的保持管理
一类林通常是指立地条件好,按照标准栽植密度造林,大部分植株为中壮龄林,是林相较为整齐的林分。对这类林分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加强管理,保持其在林分中的优势地位。
3.2.2 二类林的转化管理
二类林通常是指生长不达标的林分,对这类林分要加强转化力度,力争三五年内使其达到一类林的标准和水平。具体做法是:①生态树种要重视中耕、除草、松土,切实加强水肥管理。松土的作用可以使板结的地表破碎,增强土壤的通透性,起到保蓄水分的作用。除草的主要作用是剔除对幼树构成竞争的植物,促使苗木成活。除草必须做到“三不伤、二尽、一培土”:“三不伤”即不伤根、不伤皮、不伤梢,“二尽”即杂草除尽、石块捡尽,“一培土”即把锄松的土壤培到根部,再把除下的杂草覆盖在种植点,降低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抑制杂草生长,腐烂后又能增加土壤肥力。②经济林树种一是要加强水肥供给,促进树木的旺盛生长,增加结果量;二是适时加强树冠的整形和修剪,使树木在幼龄阶段就能形成良好的树形和冠形,实现定干、定高、定冠。三是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
3.2.3 三类林的提升措施
三类林通常是指生长量、保存率均达不到标准要求,视为不合格的林分。在实际工作中,要采取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经营力度大的措施,把三类林努力提升到一类林。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一是加大补植力度。补植要选用和现有幼树同龄或大一年的苗木,栽后及时浇水,灌溉量要依据树种、林龄、气候状况和土壤湿度而定,切实保证林木根系层始终处于湿润状态,保证树木的成活。补植成活后要注重管护,使其生长和发育状况接近或达到原栽植树木;二是加强水肥管理。通过施肥可对因土壤结构破坏造成的干旱、瘠薄及缺欠的水分和养分进行有效的补偿;三是要加大重造的比例和规模。对土壤质地差且造林失败的地段,要进行地块、树种的调整,重新造林。
3.3 搞好技术服务,加强管理培训
项目实施单位要始终把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实。一是建立县、乡、村分级培训制度。从项目管理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培训制度,确定培训内容与方式,保证培训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指导。在项目建设的初期、中期和末期,要对参与项目的实施农户或造林实体发放明白纸,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对项目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及时分类指导。三是全方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在项目建设的营造林季节,各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分类指导、标准示范和技术普及,使参与农户能真正从中受益。
F832.4.1
B
1005-4707(2015)02-017-03
10.3969/j.issn.1005-4707.2015.04.005
张传恩(1971-),男,2008年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现任山西省国际金融林业项目管理办公室工程师。
2015-03-25;
201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