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百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100)
静脉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若在输注过程中发生药物渗漏且处理不当,轻者可引起局部红、肿、热、痛和炎性反应,重者可导致局部组织紫斑、溃疡、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1]。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我们对化疗药物外渗34例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发生原因及护理总结如下。
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26~71岁,平均(53.11±4.57)岁;肺癌9例,乳腺癌8例,肝癌6例,结直肠癌6例,子宫癌5例;植物碱类外渗15例,环磷酰胺外渗14例,丝裂霉素外渗3例,氮芥外渗2例;前臂20例,手背11例,足背3例;均有红肿,水泡22例,溃疡10例,静脉炎4例,组织坏死1例;药物毒性引起6例,血管因素引起4例,活动不当引起18例,治疗不配合引起1例,操作不当引起5例。34例经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均按期愈合。
药物因素。化疗药物外渗与其pH值、渗透压、浓度及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因素有关。药物短时间内快速进入血管,对血管的刺激引起管壁化学性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性渗出,造成受损静脉皮肤周围形成水肿,其高渗性刺激导致局部组织毒性,造成内皮损伤。临床常用的3类化疗药物外渗会造成内皮不同程度的损伤[2]为①发泡性化疗药物。渗漏后短时间内即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性溃烂。主要有蓖环类(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植物碱类(长春新碱、长春地辛等)、抗生素类(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氮芥、美登素等。②刺激性化疗药物。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和疼痛,导致皮下及组织坏死。如氮烯咪胺、足叶乙甙、链脲霉素等。③非刺激性药物。对皮肤及组织无明显发泡或刺激。如吉西他滨、环磷酰胺、铂类环等,但也应引起注意。
患者因素。①血管条件。肿瘤患者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长期静脉注射、反复大剂量化疗,均可使血管壁变薄、血管脆性增加或弹性下降。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出现外渗。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性退化,静脉脆弱;部分小儿患者血管壁薄,通透性大,都增加了外渗的可能[3]。②其他因素。患者不合作而穿破血管、活动度过大而针头滑脱、患者存在沟通障碍、血小板过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均可造成药液外渗。
操作因素。操作性血管损伤是导致血管内药物外渗的直接原因[4],因护理操作引起药物外渗的情况有以下几种:①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不熟练。静脉穿刺时针尖刺破对侧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能完全进入血管腔,药液经破口和针尖斜面漏到皮下组织。②静脉选择不当。无计划使用静脉,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选用局部血管有病变的肢体,由于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内壁压力增加,而发生外渗。③止血带结扎过紧或时间过长,可能造成对血管的损伤。④用力推注化疗药物,拔针后按压时间太短,药液沿针眼外渗。
紧急处理。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或输注部位疼痛,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输液,根据需要原位保留针头。用注射器在原部位尽可能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并保持一定的负压再拔针[5];抬高患肢,避免外渗部位受压;评估并记录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液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局部封闭。尽早进行局部封闭,以减轻炎症扩散、止痛,并增强组织对药物的抵抗作用[6]。采用地塞米松5mg或氟美松5mg加利多卡因100mg进行局部环形封闭,封闭面积应大于药液外渗面积。
使用解毒剂。使用解毒剂的目的是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因此应及时判断并记录外渗液量和药物浓度,根据化疗药物的种类,注射相应的解毒剂。输注长春新碱、长春花碱、足叶乙甙的解毒方法为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每隔数小时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输注阿霉素的解毒方法为50~200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局部静注。输注氮芥的解毒方法10%硫代硫酸钠4mL与无菌注射水6mL混合,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数小时重复[7]。解毒剂经静脉滴注给药时用量要适当,避免局部区域压力过大。皮下局部注射解毒剂时,应先拨去针头。一般渗透药物量不多,作用时间短,局部损伤小,经紧急处理和使用解毒剂后症状可缓解。本组34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经上述处理后症状明显缓解,缓解率为20.59%。
热敷或冷敷。局部热敷能促进血管扩张,加速化疗药物的吸收。可于渗漏部位热敷24h,热敷温度以50℃~60℃度为宜,每间隔15min热敷15min。热敷适合与植物碱类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依托泊苷等。冷敷可有效地缓解强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可用冰袋间断冷敷外渗处皮肤24~48h,冷敷温度以4℃~6℃为宜,每间隔15min冷敷15min,冷敷适用于蒽环类药物,如紫杉醇、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损。应时刻注意观察热敷或冷敷部位皮肤有无烫伤或冻伤。
药物外敷。局部红肿疼痛者,冷敷后用50%硫酸镁或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中药(如消炎散、如意黄金散)湿敷,敷药时间保持在24h以上。
心理护理及指导功能锻炼。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的理解合作。渗漏发生后引起的疼痛往往使患者不敢活动患肢,应指导、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屈肘、握拳等动作,避免出现关节僵直或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8]。
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药物因素、患者因素(血管条件、活动度、年龄、是否配合等)及操作因素,临床采取紧急综合护理措施可减轻药物外渗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但仍然有部分患者出现溃疡或坏死。因此,临床应针对引起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
[1] 孙燕.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2.
[2] 张雪燕,周乐山.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护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6):3502-3504.
[3] 郝彩霞.小儿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11(5):770-771.
[4] 叶剑霞.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4B):56-57.
[5] 赵友风.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护[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24-125.
[6] 陈长英,孙巧枝.肿瘤科护士应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知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53-354.
[7] 王华庆.恶性肿瘤化疗方案规范[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 许美仙.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9,8(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