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娟,陈雪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
辣椒烟青虫生态防控技术
陈晓娟,陈雪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
烟青虫是四川省菜区辣椒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了解和认识烟青虫、积极采取科学防治技术是烟青虫有效防控的前提。笔者介绍了烟青虫识别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并从趋性诱集、天敌利用和药物防治3个方面概述了烟青虫生态防控技术。
烟青虫;生物学特征;生态防控
烟青虫HelicoverpaassultaGuenee,又名烟草夜蛾,为鳞翅目夜蛾科重要农业害虫[1]。在亚洲、非洲和澳洲等地均有分布,在我国除西藏外各省市区均有发生。烟青虫可为害烟草、辣椒、大豆、玉米、扁豆、豌豆、棉、麻、秋葵等70余种植物[1],是四川省菜区辣椒上重要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幼虫啃食嫩茎、叶片、芽、蕾和果实,引起落花落蕾、烂果落果[2],严重时蛀果率达30%以上[3]。笔者最近在西充、双流等辣椒种植基地调查发现,气温回升,辣椒生长加速,蚜虫、病毒病等有害生物相继出现,而开花结果期烟青虫对果实的危害不容小觑,种植户要对烟青虫有清晰认识,积极采取科学生态的防控措施,促进辣椒保产保收和安全增收。
烟青虫生活史包含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外部形态与同属近缘种美洲棉铃虫和棉铃虫极为相似也极易混淆[4]。成虫的识别主要根据外生殖器和翅面斑纹特征。从外生殖器来看,成虫腹末抱器瓣窄长,长宽比在6.1左右,阳端囊有8~9个弯折,阳茎端部刺丛不分叉;从翅特征来看,成虫翅展不超过32mm,前翅黄褐色,外横线近于垂直翅内缘,末端不斜伸至肾形斑下方,后翅淡黄色,斑纹非常明显(雌蛾比雄蛾更明显)[4]。烟青虫的卵粒半球形,较扁,隆起贯穿两极,不分叉[5]。卵通过胶质粘附在叶片上,初产时乳白色,后逐渐转为黄色[6]。幼虫体色变化较大,体侧有椭圆形或近圆形气门9对(前胸和腹部第1~8腹节各1对),前胸侧毛的连线远离气门下缘,气门上线内的白色斑纹分散成白点[7,8]。老熟幼虫钻入4~8cm表土层中营造蛹室化蛹,蛹纺锤形,长17~18cm,初蛹嫩黄色或嫩绿色,后为红褐色[9],腹部末端有一对小突起,突起上各着生一根刺,刺基部较为接近[7]。
烟青虫蛾子昼伏夜出,羽化后当天夜间交配,交配后4~15h开始产卵,每雌产卵400~500粒[9]。卵散产在辣椒植株中上部叶片上[6],植株越茂密落卵越多,辣椒碱含量越低的品种落卵量越高[5,6]。初孵幼虫在植株上爬行觅食花蕾,2龄后蛀果为害,取食胎座,低龄幼虫每天蛀果1~1.4个,高龄幼虫每天蛀果2~3个,1个椒果一般只有1头虫蛀食[6]。在我省烟青虫一般发生4代,幼虫多为5龄[8]。
2.1 趋性诱集
利用烟青虫成虫具有的趋光性和趋化性,采用诱虫灯、性信息素和诱集植物诱集烟青虫成虫及其卵块,不但可以对烟青虫进行发生数量的动态监测以备预测预报,同时盛发期在田间安置诱集装置可以对烟青虫有大面积的诱杀作用[10]。
2.2 天敌利用
充分利用烟青虫自然天敌,是烟青虫生物防治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赤眼蜂、唇齿姬蜂、红彩真猎蝽Harpactorfuscipes、大草蛉、泽蛙、蜘蛛等对烟青虫均有寄生或捕食作用,因此减少田间化学农药的施用,保护田间天敌种群数量,可以很好地控制烟青虫危害;或者在田间安放赤眼蜂商品卵卡,增加对烟青虫的卵寄生率,减少烟青虫的发生和危害。
2.3 药剂防治
辣椒田烟青虫防治适期是在烟青虫卵孵盛期至2龄盛期、幼虫尚未蛀果之前。苦皮素乳油、苦参碱水剂、苏云金杆菌、Bt制剂、印楝素乳油,阿维菌素乳油,多杀菌素悬浮剂,除虫菊素水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等及除虫菊·苦参碱、棉核·苏云等复配生物制剂对烟青虫均具有较好防效[11]。生物杀虫剂防治烟青虫持效期长,且对作物安全无药害。杀灭菊酯、醚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菊酯、辛硫磷、甲维盐、氯虫·噻虫嗪等药剂都是被筛选出来对烟青虫防效较好的化学药剂[12]。化学药剂显效快,但害虫抗药性问题不容忽视。因此生产上化学农药的使用一定要精准,并且与生物防治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烟青虫产生抗药性。
[1] 高玉红,邓黎黎,闫生辉,等.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青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4,42(5):121-124.
[2]吴坤君,龚佩瑜,阮永明. 番茄是烟青虫的寄主植物吗[J]. 昆虫学报. 2006, 49(3): 421-427.
[3]李祥,张秀歌,董文霞,等. 烟青虫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29 (6):925-932.
[4]金瑞华,周密,吴平. 美洲棉铃虫、棉铃虫、烟青虫及其成虫的鉴别[J]. 植物检疫. 2001, 15 (1):24-27.
[5]贾月丽,程晓东,蔡永萍,等. 棉铃虫和烟青虫在4个辣椒品种上的产卵与为害[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5(2):210-214,225.
[6]张玉梅,朱育春. 牛角椒烟青虫的生活习性和防治[J]. 福建农业科技. 1986 (6):26,41.
[7]周利琳,司升云. 棉铃虫和烟青虫的识别与防治[J]. 长江蔬菜. 2005(6):28.
[8]高岩,王人民. 烟青虫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J]. 河南农业科学.2005(5): 45-48.
[9]杨录明,杨本立,普耀芳,等. 烟青虫生物学特性观察[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14(1):11-15.
[10]辛海军,王刚,王开运,等. 烟青虫的发生与防治[J]. 农药. 2005, 44(1):42-44.
[11]罗玉英,彭晓忠,王玉科,等. 凤冈县有机烟叶生产中生物农药的筛选与应用[J]. 作物研究. 2014, 28(7): 823-826.
[12]戴珏,冯再兴,王影,等. 不同种类杀虫剂对烟青虫的防治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27):11022-11023.
2015-4-1
四川省财政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新兴学科专项(2013xxxk-010)
陈晓娟,女,四川新都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蔬菜、水果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