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军/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兽药行业转型思考与发展趋势
李守军/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法规日趋完善,管理日益深化。研发、注册、生产、质量、经营、监管等全产业链的法规政策,近几年获得了突破性的提升,特别是越来越高度重视并高效吸纳产业界的意见。
2.2005年强制实施GMP管理,让我国兽药产业跃升到一个全新高度,之后的新政与监管促使生产规范又有了显著提高。
3.优秀企业研发能力显著提升。一些产品技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注重长远发展的企业设立了高标准的研发机构,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研发人员。近10年来批准新兽药506个(化药167个,中药69个,生物制品270个),显著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满足了养殖需要。
4.监督管理体系和流程日益健全。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和顶格处理,震慑作用凸显,良币效应渐现。
5.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产品抽检合格率逐年提高,2015年上半年抽检合格率达到95.8%。
1.养殖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转型呈现加速度,养殖水平显著提升,出现了白羽肉鸡小于1.6肉料比、猪PSY高于20的养殖群。
2.规模化养殖占比的提升在加快,注重硬件投资和升级,通过规模、管理与技术提升效益正在取代投机逐利、行情差价逐利。
3.受制于土地资源和环保压力,养殖区域格局因经济水平、人口疏密、原粮产地、防疫条件等发生的转移、迁徙日益凸显。
4.大型养殖企业“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管重于防”的意识显著加强,渐次扩展;
5.食品安全成为大型养殖企业关注的焦点,进而延伸到关注养殖模式、加工工艺、饲料添加、免疫治疗、污物处理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6.药苗成本明显下降,预防保健产品与治疗产品比重正在倒转。优秀鸡场药苗成本降低40%左右,优秀猪场药苗成本降低30%左右。
1.我国兽药企业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成为行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全行业维持与发展艰难。
2.法规政策执行力度和效率的快速提升,才能加速兽药行业的升级转型,满足良性市场竞争和现代养殖需要的兽药产品的审评办法和效率急需提升。
3.恶性竞争、劣质竞争与研发愿望不强、研发保护弱、研发资源分散是良币受制于劣币的主要问题。
4.区域监管不均衡,管理盲区依然存在,养殖行情低迷促使中小养殖企业与假劣兽药供需两旺,行业的规范管理难度依然艰巨:①负隅顽抗的制假售假企业大行其道。②驻足观望的企业恶性竞争。③规范守信的企业艰难维持。
5.去年至今,中小兽药企业停产、半停产、观望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是施政促业的好机会。
1.我国兽药行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1)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2)由治疗产品向预防保健产品转型;(3)由行政管理向以市场驱动和行业监管转型;(4)由全产品生产向专业化生产(技术领先和成本领先)转型;(5)由宣传引导、传统渠道营销向专业服务、信息化营销转型;(6)由资金累积向借力金融资本转型。
2.我国兽药行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与挑战。
(1)刚性需求不会改变,市场容量仍将稳步提升,是全球兽药企业竞争的最大潜力市场。
(2)养殖行业的集约化发展对兽药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①预防保健和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识显著增强,生物兽药、中兽药受到重视。②高效、安全、低残、性价比高的药物亲睐度提高,对生产企业的专业化要求明显提升。③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水平成为养殖企业选择兽药产品供应商的考查重点。
(3)社会发展对兽药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①环保问题引发的对污水、粉尘、噪声、气味等的治理,提高治理成本显著提高。②对抗生素的高度关注,将使抗生素产品的使用受到更多的限制。③人力成本、保险公积金、诚信记录、安全规范提升。
3. 我国兽药行业发展的方向。
(1)思考分析的四个维度:①把中国兽药放在全球一体化供需、竞争的框架内分析思考。②把中国兽药放在养殖-食品产业链和政策、经济背景中分析思考。③比照发达国家兽药发展历史、所处阶段和发展趋势来审视、确定中国兽药行业当前的发展阶段与趋势定位。④比照中国其他成熟产业发展历程和所处阶段,分析国内环境要素对中国兽药产业未来发展的促进与制约效应。
(2)兽药生产企业发展方向—兽药企业正走在资源整合和专业细分的道路上。中国兽药企业数量世界第一,产能严重过剩,从既能确保养殖需要、有效整合产能资源,又能保持充分竞争的角度看,300~500家兽药企业是适合的,包括:生物制品—40~50家;药物制剂—200~300家(含中兽药);原料药—40~50家;水产及其他—50~100家。所以现在中国兽药产业呼唤并购重组促进政策。
(3)兽药生产企业发展方向—未来兽药企业的四种类型。①技术领先型:注重研发和科技进步,致力于开发安全、高效、低残、环保、便捷的差异化产品,依靠技术领先优势谋求发展;②成本领先型:注重规模化和精细化管理,生产工艺成熟稳定,质量可靠,靠规模化生产创造成本领先优势;③专业细分型:企业定位在某一个或少数专业领域,专注、专业,分享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比如专注于中兽药、诊断试剂、消毒剂、球虫药、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维生素等企业;④大规模综合型:产品线长,涉及养殖品种多,综合研发优势突出,品牌知名度高,管理团队和管理体系完善,营销实力强大,内部实施专业化团队细分,企业年产值10个亿以上。
(4)兽药生产企业发展方向—未来具有并购价值的企业特质。具备细分领域产品优势;具备细分领域技术优势(开发技术或者专利技术);具备区域市场份额优势;具有管理团队优势或人才优势;具备良好的生产设施和质量管理体系。
(5)兽药生产企业发展方向—兽药企业将更注重研发体系的建设和研发方向的转型源于生物医药、服务于养殖业的特征,诉说着从业者的艰难。研发团队的专业化能力将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优势;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研发外包都将成为重要的研发手段;研发标准更高,研发规范更严,研发投入更大;新抗生素研发投入趋减,预防保健类产品和清洁消毒类产品的研发比重逐步加大;生物兽药、中兽药、微生态等成为重要方向;常规药物的药效学改进和提升成为研发的重要内容;宠物产品的研发将成为热点。
(6)兽药生产企业发展方向—兽药企业将更注重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无论互联网+、+互联网、还是工业4.0、智能制造,离不开“品质稳定、信赖可靠”的核心,养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兽药企业的管理水平、硬件配置和质量管理体系将提出更高要求。管理者的品质信念和执行团队的品质执着决定了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与执行。摒弃“硬件不足软件补”的迷思,坚定“硬件更硬防范犯错误”的信条。高标准、自动化、密闭式、智能化的设备配置是质量稳定的有效保证。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实施将成为重要的竞争优势;大型养殖企业(比如泰森、福喜、牧源、正大等)对供应商的选择已经由产品检验追溯到质量体系的运行记录;药物生产交叉污染管理已经成为高端养殖企业的关注重点。
(7)兽药生产企业发展方向—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终将颠覆兽药产业的发展形态。消费互联网已经在颠覆全社会的沟通与满足需求的方式,互联网企业已经证明了赢家通吃的必然性。产业互联网正在悄然酝酿各行各业疼点、打劫、聚粉、大数据等的解决方案,但要知道互联网不是万能的,既不必紧张也不能忽视。
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订单、网上交易正在成为现实,O2O、B2B、B2C、B2B2C等模式正在尝试中。借助互联网、新硬件,养殖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必将推动视频采集、远程实时、自助诊断、线上线下集合等疫病防控的需求。大数据将成为实现主动技术服务的创新途径,将更好地对客户的养殖情况、管理情况、用药习惯、地区疫病流行情况等进行实时和系统的分析,为提供解决方案提供帮助。
(8)兽药生产企业发展方向—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将成为赢得客户青睐的必然选择,兼具制造与服务两个行业特征的兽药行业提示着发展的艰巨。养殖客户的需求由单纯的看病治病向多元化需求发展,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养殖管理、疫病防控技术、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融资保险、信托租赁、流动信贷等的需求将更为迫切。而产品作为载体与系统解决方案的产品是对兽药企业的最大挑战。兽药企业与兽药使用者和经营者的结盟或战略合作将成为共同的需求。
(9)兽药生产企业发展方向—借助资本力量,通过并购重组或者战略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资本市场的活跃度越来越高,途径越来越多,主板、创业板、三板、战略板以及香港、新加坡、纳斯达克等,要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采用灵活的资本运营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原料药生产企业在横向并购同时,也在向下游的制剂、上游的中间体拓展;制剂企业在横向拓展的同时,也在向上游原料延伸。优势互补、资源互补是企业并购成功基础。每年数百起并购重组表明,文化制约着强强联合,互补联合的成功案例最多,不具互补优势的企业鲜被关注。
(10)兽药研究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方向。①强化市场导向,注重“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侧重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制造工艺的实用性。②改变观念意识,悉心扶持本土企业,从产品研发、工艺改进、诊断检测、合理利用等方面给予国内企业更大的技术支持,贡献中国兽药行业的竞争力提升。③面向行业发展需要,创新联合培养,注重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行业发展对多层次、多门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④注重行业共性基础数据的研究,为行业发展夯实基础,比如常用药物的病理学模型建立、药代动力学数据、药物残留限量、药物耐药性趋势分析、药物毒理学研究等。
(11)行业管理的任务。①深化法规和行业规划的制定。为引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研究、出台促进行业并购重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品牌战略、大数据与互联网发展的扶持政策和规范,规划升级兽药GMP标准和中长期重大动物疫病净化计划;②制定行业品牌战略,创造本土企业良好发展政策环境,提升中国兽药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③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修订和提高产品标准,推出淘汰落后产能的行业规划和低品质产品;④强化监管常态化,整肃违规透明化,区域执法平衡化,诚信自律法规化,建立行业秩序和地方保护的问责制;⑤强化新药审评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创新意愿;⑥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的服务意识,倾听企业的合理呼声,提高履职效率,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文根据会议资料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