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见猪病的防治
猪体经过漫长的冬季,一般猪体瘦弱,免疫力和抗病力差,到了开春遇上众多滋生的病毒、细菌,往往容易染病。近年来常见猪病有猪圆环病毒病、仔猪腹泻、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链球菌病等。要加强防范,确保猪的正常生长。
猪圆环病毒(PCV)有两个血清型,即PCV1和PCV2。其中PCV2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主要致病病原。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增生性坏死性肺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繁殖障碍、先天性颤抖、肠炎等疾病也与PCV2感染有重要的关联。
1.1 临床症状
猪圆环病毒中的PCV2可严重侵害猪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病猪致死率可达10%~30%,较严重的猪场在暴发该病时死淘率>40%,给养猪场带来极大损失。与PCV2型圆环病毒感染有关的猪病很多,临床上的表现也不同。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临床上,绝大多数PCV2呈现亚临床感染。一般临床症状多与继发感染有关。病猪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或生长迟缓、厌食、皮肤苍白、呼吸障碍。剖检,有时可以触摸到肿大的体表浅淋巴结(如腹股沟浅淋巴结);贫血,可视黏膜黄疸。
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皮炎多发生于生殖器周围、耳后等部位,表现皮肤溃烂,淋巴结肿大;侵害肾脏时可引起肾炎,并表现为弓腰。
先天性颤抖。发病的数量和颤抖的程度不等。在遇到外来声响、寒流(倒春寒)等刺激时,颤抖增强,严重者,病仔猪在出生后1周内因颤抖不能吮乳而被饿死。
1.2 防控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和疫苗进行防控。要完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减少各种应激,降低饲养密度,使用聚维酮碘1∶500倍液,进行猪体和栏舍消毒,2次·d-1。
对发病猪虽无有效治疗药物,但使用广谱抗菌药可防止猪群继发细菌感染,降低致死率。病猪可使用强力霉素+阿莫西林+清瘟败毒散+血虫净+黄芪多糖拌料,连喂7 d;或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配合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肌肉注射。对不吃料的病猪,可使用头孢噻呋、黄芪多糖分别肌肉注射。对拉稀的猪,可选用恩诺沙星肌肉注射。
哺乳仔猪可在3、7、21日龄注射长效土霉素200 mg·mL-1,0.5 mL·次-1,或者在1、7日龄和断奶时各注射头胞噻呋(500 mg·mL-1),0.2 mL· 次-1;断奶前1周至断奶后1个月,用泰妙菌素(50 g·t-1)+金霉素或土霉素或强力霉素(150 g·t-1)+阿莫西林(500 g·t-1)拌料饲喂,或者添加2%氟苯尼考(1.0~1.5kg·t-1)+泰乐菌素(200~250 g·t-1)。继发感染严重的猪场,可在28、35、42日龄各注射头胞噻呋(500 mg·mL-1),0.2 mL·次-1。
母猪在产前和产后1周,饲料中应添加支原净(100 g·t-1)+金霉素或土霉素(300 g·t-1)。同时做好猪场猪瘟、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感染、气喘病等疫苗免疫接种,确保胎儿和哺乳期仔猪的安全。
腹泻是规模化猪场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饲料报酬率低、仔猪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僵猪增多,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2.1 传染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7日龄内特别是1~3日龄的初生仔猪出现血痢。发病急,死亡率高,当仔猪拉黄色稀粪时,应先检查母乳情况,如果正常则可诊断为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可注射盐酸诺氟沙星,同时注意添加速补,保持水盐代谢平衡。溴化甲基东莨菪碱配新霉素、溴化甲基东莨菪碱配庆大霉素灌服也有效。10~30日龄哺乳仔猪排乳白色、灰白色、淡黄色或黄绿色,浆糊样,有特殊腥臭味的稀粪,可诊断为仔猪白痢。体重5 kg的仔猪,用庆大霉素5 mL、硫酸黄连素5 mL、复方敌菌净5片,均匀配合后一次口服。1~2月龄断奶猪如发生以血痢为病症的腹泻,可考虑是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仔猪血痢。如发生顽固性下痢,排出淡黄色恶、臭、稀粪,急性时在仔猪耳、四肢末端和胸腹下皮肤变蓝紫色或有出血斑,尤其是新购仔猪发病时,可诊断为仔猪副伤寒。
病毒性腹泻。早春或遇到倒春寒时,如果发现各种年龄的猪,特别是10日龄以内的仔猪都发生腹泻,而且发病急,传播迅速,呕吐,高度脱水,体温升高,粪便呈水样,并有强烈的腥臭味,可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应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对污染严重的猪场,每年10月对母猪进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苗的定期免疫。
2.2 非传染性腹泻
机能性腹泻。仔猪本身消化机能不健全,对各种应激的适应能力差,因进食固体饲料、变换饲料、改变环境、断奶后母仔分离等表现敏感,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而拉稀。
营养因子缺乏性腹泻。仔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等营养因子时,可引起整窝仔猪渐进性贫血消瘦,排黄色、白色、灰黄色、糊状或水样稀粪。
寄生虫性腹泻。仔猪消化道内有蛔虫寄生时可引起下痢,并常伴有食欲减退、咳嗽、消瘦、贫血等症状,有时可在病猪粪便中发现成虫,或从口中吐出虫体。
应激性腹泻。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从而腹引起泻。病仔猪排水样或鸭粪样稀便。
春夏交替时节,也是母猪产仔旺季,伪狂犬病多发。潜伏期一般为2~6 d。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和神经症状,遭受病毒感染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病程取决于免疫水平以及猪只的年龄。此外,与感染途径、毒株的毒力、感染剂量等亦有密切关系。年龄不同症状也不同。
3.1 临床症状
未免疫猪群。哺乳仔猪高度易感,常突然发病,体温>41℃,厌食,有的呕吐或腹泻。在24 h内迅速出现共济失调和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是本病的特点。病初全身肌肉震颤、抽搐,随后运动失调,进一步发展则后躯麻痹,只能匍匐前进不能站立,或呈犬坐姿势,还有的四肢麻痹呈劈叉姿势。有的突然倒地抽搐,眼球震颤发展至头向后仰,四肢划动,口吐白沫,叫声嘶哑并间歇发作,最后呼吸困难,很快昏迷。病程最短为4~6 h,最长为5 d。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大多在神经症状出现后24~36 h内死亡。15日龄内仔猪的死亡率近100%。20日龄后发病率显著降低,但仍有较高的死亡率。断奶仔猪临床症状与哺乳仔猪相似,但导致昏迷和死亡的中枢神经症状相对较少。感染后,若采取精心护理、及时合理治疗、防止继发感染等措施,其病死率<10%。严重感染的病猪,其康复后生长发育不良,有的终身头颈歪斜,出栏推迟1~2个月。生长肥育猪最常见症状为体温升高、厌食、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类似猪流感,发病率高达100%,无继发症时死亡率低,很容易误诊为猪流感。病猪消瘦、严重掉膘,1周后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
免疫猪群。多数经免疫后抗体保护水平低的猪群感染本病后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但带毒、排毒。因为PRV感染造成猪体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往往并发或继发其他病毒性或细菌性疾病,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
3.2 防治措施
治疗。猪场所有猪立即接种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间隔4~6周后再加强免疫1次。仔猪也可用弱毒活疫苗滴鼻免疫,可使用专用的滴鼻器,若用注射器滴鼻,应先捂住一鼻孔,对另一鼻孔进行少量多次滴鼻,使鼻腔正常吸入疫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早期使用抗伪狂犬病特异血清有一定效果。
预防。定期免疫接种,对种猪可选用灭活苗或弱毒苗,断奶仔猪可用弱毒苗;加强生物安全和兽医卫生,使用2%的氢氧化钠(烧碱)溶液或酚类消毒剂进行全面消毒;搞好伪狂犬病的淘汰净化。
猪流感又称猪流行性感冒,是由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的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发病猪不分品种和年龄均易感。
4.1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很短,自然发病时平均为4 d,发病率高。病初突然发热到40.3~41.5℃,厌食或食欲废绝,极度虚弱乃至虚脱,常横卧在一起,不愿活动,呼吸困难、喘气,腹式呼吸、阵发性咳嗽,呈犬坐姿势。从眼和鼻流出黏液,鼻分泌物有时带血。
4.2 防治措施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只能对症治疗减轻病情,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日常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铺垫和勤换干草,定期用5%烧碱对猪舍进行消毒。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对猪连续接种两次,可使免疫期可达8个月。
5.1 临床症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即蓝耳病(PRRS),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病猪多见呼吸困难、卧地不起,病猪耳部发绀有出血点,神经症状,出现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病死猪皮肤充血、出血,呈典型的败血症变化,肺脏严重实变,呈紫红色、斑驳状病变,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目前,蓝耳病的临床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诊型。
急性型在潜伏期时,人工感染2~7 d,自然感染约14 d。母猪病初精神倦怠、厌食、发热,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仔猪以2~8日龄感染后症状明显,死亡率高达80%,早产母猪在出生后时或几天内死亡,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耳部及躯体末端皮肤发绀有出血点。
慢性型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上升。
亚临诊型的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为10%~88%。因此,对猪群进行定期血清学监测在如今规模化、现代化养猪体系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血清学监测资料已经成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下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5.2 防控
针对流行毒株疫苗免疫时可选择使用灭活苗,不存在毒力返强的威胁,但需要经过多次免疫后,才能产生部分综合免疫抗体,免疫空白期较长,长达5周以上。
传统蓝耳病弱毒苗的潜在问题:免疫抑制,其必须与猪瘟疫苗的接种时间相隔1~2周;仔猪对其他传染病易感;扩散,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弱;育肥猪实际增重减少等。国家兽医局规定,新批准的蓝耳病弱毒疫苗不能使用于阴性猪场、妊娠母猪;疫苗毒返强;接种某些蓝耳弱毒疫苗后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猪场爆发后,隔离淘汰病猪,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及电解多维,替米考星;没有发病的接种疫苗。要根据不同猪场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只适用一种弱毒疫苗,禁止使用两种。有抗体的可不用免疫,不用活疫苗。配合抗生素控制激发感染。
在寒冷季节,猪群发病多因风、寒、湿而发,用药当以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合银翘散、三黄汤等为主方;炎热季节,多因暑、湿而发,当以银翘散合香薷散或黄连解毒汤等为主。同时,要根据患猪的病程及症状进行有侧重点的加减药方,如冬天发病中后期患猪不表现扎堆而皮肤发红者,说明病邪已发生循经传变,由表及里,病征亦随之而变,治则也要随之而变,此时应注意“合病”或“并病”的治疗,同时少用或不用温热药。
6.1 临床表现
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易感染。主要通过创伤或咬伤感染,被病猪污染的物器是传染媒介。猪链球菌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和化脓性淋巴结炎型,主要发病于体重10~30 kg仔猪,以败血症和脑膜炎型多见,中猪感染多见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流行初期的最急性病例多为败血型表现,发病急,病程短,往往不见任何异常症状猪突然死亡。
脑膜炎型多发生于哺乳仔猪和断奶小猪,病初体温升高至40.5~42.5℃,精神沉郁,嗜睡,相互挤靠卧地。食欲减少或废绝,便秘,全身皮肤潮红。有浆液性和黏性鼻液,会出现运动失调、盲目走动、转圈、仰卧或侧卧,后躯麻痹,四肢划动似游泳等神经症状,空嚼、磨牙。急性型多在30~36 h内死亡。
亚急性或慢性型病程稍长,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常表现单肢或多肢关节发炎,关节周围肌肉肿胀,跛行,有痛感,站立时一条腿抬起不落地。严重病猪后肢瘫痪,最后因体质衰竭,经3~5 d麻痹死亡。
中猪(断奶仔猪和出栏育肥猪)多见化脓性淋巴结炎型。传播缓慢,发病率低,但猪群一旦发病,很难清除。主要表现为在颌下、咽部、颈部等处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淋巴结肿大,触诊坚硬、有热痛。病猪的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均有障碍。脓肿成熟后,表皮坏死,破溃流出脓汁。脓汁排净后,全身症状显著减轻,肉芽组织生长结疤愈合。病程3~5周。
6.2 治疗
发病猪群应严格隔离,并彻底进行环境消毒。猪链球菌对一些抗生素有明显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早期可用青霉素、头孢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氧氟沙星)进行治疗,连续用药,可收到较好效果。
(山东省沂水县龙家圈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宋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