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细胞癌手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5-04-04 12:53王中原李楠程树群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2004382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
山东医药 2015年22期
关键词:微血管肝细胞分级

王中原,李楠,程树群(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200438;2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

原发性肝细胞癌手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王中原1,2,李楠1,程树群1
(1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200438;2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对19个临床病理参数与无瘤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组织CD(34)表达、门静脉癌栓、微血管侵犯等8个因素与HCC术后DFS有关(P均<0.05) ; CD(34)表达、门静脉癌栓、微血管侵犯等6个因素与总体生存时间密切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癌组织CD(34)表达和BCLC分级与DFS密切相关(P均<0.05),癌组织CD(34)表达、微血管侵犯和术前AFP与术后OS密切相关(P均<0.05)。癌组织CD(34)表达与DFS及OS均密切相关。结论癌组织CD(34)表达是HCC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 CD(34);预后;影响因素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缺乏早期典型症状,且进展快、预后差[1],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法。但目前对手术患者预后的判断尚缺乏准确的方法[2,3]。2012年6~8月,我们对1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预后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同期收治的1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男98例、女14例,年龄16~75岁。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B级,均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均顺利出院,参照2005年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协会提出的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系统(BCLC)及WHO (200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作为临床和病理学诊断标准。病理检查均证实诊断。112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均完整。术后无瘤生存期(DFS)为3~19 (8.02±2.05)个月,总生存期(OS)为4~19(12.40 ±2.09)个月。

1.2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19个非重复特征性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FP、CEA、CA-199水平,凝血酶原时间、HBsAg表达,肿瘤数目,肿瘤直径,肿瘤包膜,肿瘤旁子灶,门静脉癌栓,微血管侵犯,BCLC分级,癌组织CD34表达]与DFS、OS的关系。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及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法初步筛选出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法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ALT及AFP水平、肿瘤直径、肿瘤旁子灶、门静脉癌栓、微血管侵犯、BCLC分级、癌组织CD34表达与术后DFS有关(P均<0.05) ;肿瘤包膜、门静脉癌栓、微血管侵犯、BCLC分级、术前血清AFP水平,肝组织CD34表达与术后OS有关(P均<0.05)。见表1。2.2多因素分析与DFS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有BCLC分级(HR=3.246,95% CI为1.658~6.354)和癌组织CD34表达(HR=2.204,95% CI为1.342~3.620),P均<0.05;与OS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为术前血清AFP水平(HR=2.415,95% CI为1.276~4.572)、微血管侵犯(HR=2.296,95%CI为1.195~4.412)、癌组织CD34表达(HR=2.096,95%CI为1.128~3.894),P均<0.05。其中癌组织CD34表达与DFS及OS均密切相关。

3 讨论

影响HCC预后的因素众多。研究证实,HCC预后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主要有肿瘤体积、局部浸润及肝硬化等; HCC易侵犯门静脉而形成癌栓,故门静脉癌栓的形成和微血管侵犯(镜下癌栓)也是HCC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另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许多在HCC组织中异常表达的蛋白或因子可用于判断HCC的恶性程度及预后[4]。本研究结果显示,癌组织CD34表达和BCLC分级能够显著影响DFS,癌组织CD34表达、术前血清AFP水平和微血管侵犯能显著影响OS,提示这4项临床病理因素是影响肝细胞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级系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HCC预后判断工具。将生存时间作为判断预后的惟一指标,与Okuda分级、意大利肝癌研究组(CLIP)评分、美国器官分配网络(UNOS)改良的TNM分期及日本联合评分(JIS)相比较,BCLC分级对HCC手术患者预后分布的预测效果最佳[5]。徐成等[6]研究指出,BCLC分级是HCC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BCLC分级与HCC患者术后DFS密切相关,且BCLC 1~2级术后DFS和OS要显著长于3~4级者,与前述研究结果是相符的。虽然BCLC分级对肝切除术治疗HCC的预后判断优于其他系统,但并未包含对基础肝脏疾病状态的评估,临床上迫切需要有一套可以综合肿瘤分期、肝功能情况及全身状况,同时能够实现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的指导性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2011年底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和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EORTC)在BCLC分级系统的基础上分别颁布了《肝细胞癌管理升级版》[7]和《肝细胞癌临床管理指南》[8]。后者在建议使用BCLC分级系统对HCC患者进行预后预测的同时,还将其与HCC治疗策略相结合,制定了针对不同分级标准的治疗方式,极大地推动了HCC患者的标准化管理和综合治疗。

AFP是一种单链糖蛋白,被公认为是最好的HCC肿瘤标志物,广泛用于HCC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价。有研究显示术前血清AFP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且AFP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差[9]。本研究中发现术前血清AFP与OS密切相关,并且AFP水平越高患者DFS及OS越短,进一步印证了前述观点。但血清AFP作为HCC的标记物存在特异性欠佳的问题,仍有30%左右的HCC患者呈AFP弱阳性或阴性[10]。仅凭血清AFP水平的变化不能真实反映疗效和病情,需要选择更加合适的血清标志物用于预测HCC术后的肿瘤复发和转移。有研究发现,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主要存在于HCC患者肝癌细胞中,具有早期诊断和预警肝癌、鉴别良恶性肝病、判断预后及评价术后疗效的作用,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AFP[11,12]。由于目前国内临床相关检测技术尚不成熟,术前血清AFP-L3检测的全面推广仍需要时间。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在HCC微血管侵犯(MVI)方面研究的增多,MVI在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已经成为肝癌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研究者发现合并MVI的患者其复发率要高于无MVI者,且复发时间也较早[13]。Roayaie等[14]报道,肝癌细胞对肌性血管的侵犯和HCC复发密切相关,同时与远离癌肿1 cm以上血管的侵犯一起可用于患者生存时间的预测[14],进一步证明肝癌的复发与MVI有密切关系。Kaibori等[15]研究发现,无MVI患者术后3、5、7年的无瘤生存率为44.1%、24.7%、19.6%,而伴有MVI的3、5、7年的无瘤生存率为29.1%、19.8%、17.2%[15]。分析本研究结果,MVI与HCC患者术后OS密切相关,且合并MVI患者的DFS及OS要显著短于无MVI者,与前述研究结果是相符的,提示MVI是判断HCC术后预后的重要指标。但MVI的确诊仍依赖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前只能通过一些临床相关因素预测有无MVI。不断有文献报道MVI与肿瘤的大小、数目、分化程度及大体分类等指标有密切联系,也有研究发现MVI与体重、年龄等因素有关。但单个指标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都不高。研究者们开始将多个指标综合起来进行系统评估,如Alessandro Cucchetti等提出的计算机模拟神经网络系统[16],其预测肝癌患者合并MVI发生的准确率高达91%。Shirabe等[17]的评分系统与影像学有关,包含肿瘤大小、血清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水平和用18F-FDG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的最大标准化吸收值等三个指标[17],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与前述临床相关因素相比,分子生物学方面相关研究仍未取得明显进展,尚无一种生物标记物能够有效的术前诊断MVI[18]。可见,肝癌MVI的术前预测仍是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

CD34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物,是一种重糖化I型跨膜蛋白,属于唾液黏蛋白家族成员,在各种血管源性肿瘤及多种肿瘤间质中小血管均有表达,其表达程度可提示病情严重程度。有研究显示,在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组织中,肝血窦内皮细胞中CD34的高表达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是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状况的重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本研究发现,癌组织CD34表达与DFS及OS均密切相关,提示癌组织CD34表达为HCC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Jemal A,Bray F,Center MM,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11,61(2) : 69-90.

[2]郭晓东,李珊珊,张苧月,等.免疫组化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9) : 5669-5671.

[3]张玉萍,王鲁平.免疫组化标记物在肝细胞肝癌病理诊断中的作用及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2) : 148-151.

[4]Hu L,Xue F,Li Y,et al.A long-term follow-up and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of risk and prognosis factors of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after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ell Biochem Biophys,2014,69(3) : 421-431.

[5]Vitale A,Saracino E,Boccagni P,et al.Validation of the BCLC prognostic system in surgical hepatocellular cancer patients[J].Transplant Proc,2009,41(4) : 1260-1263.

[6]徐成,李敬东,石刚,等.原发性肝细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1) :806-811.

[7]Bruix J,Sherman M.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 update[J].Hepatology,2011,53(3) : 1020-1022.

[8]EASL-EORT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Hepatol,2012,56(4) : 908-943.

[9]毕新宇,阎涛,赵宏,等.甲胎蛋白水平与肝细胞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4) : 2645-2649.

[10]Chan SL,Chan AT,Yeo W.Role of alpha-fetoprotei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nostication,treatment monitoring or both? [J].Future Oncol,2009,5(6) : 889-899.

[11]宋涛,王开宇,兰小鹏.甲胎蛋白异质体在诊断肝细胞癌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2) : 2222-2224.

[12]Masuzaki R,Karp SJ,Omata M.New serum marker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Semin Oncol,2012,39(4) : 434-439.

[13]Lim KC,Chow PK,Allen JC,et al.Microvascular invasion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tumor recurrence and overall survival following surgical resec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ompared to the Milan criteria[J].Ann Surg,2011,254(1) : 108-113.

[14]Roayaie S,Blume IN,Thung SN,et al.A system of classifying microvascular invasion to predict outcome after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Gastroenterology,2009,137 (3) : 850-855.

[15]Kaibori M,Ishizaki M,Matsui K,et al.Predictors of microvascular invasion before hepatectom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Surg Oncol,2010,102(5) : 462-468.

[16]Cucchetti A,Piscaglia F,Grigioni AD,et al.Preoperative predi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umour grade and micro-vascular invasion by mean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 pilot study[J].J Hepatol,2010,52(6) : 880-888.

[17]Shirabe K,Toshima T,Kimura K,et al.New scoring system for prediction of microvascular invas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Liver Int,2014,34(6) : 937-941.

[18]金赟,李江涛.肝癌细胞侵犯微血管的临床相关因素及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7) : 550-553.

(收稿日期:2015-04-12)

文章编号:1002-266X(2015) 22-0035-03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499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22.011

猜你喜欢
微血管肝细胞分级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诊断中CT灌注成像的应用探析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