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刚,闫秋红,徐敏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吉林安图县133613)
长白山保护区以水灭火的成功实践
薛俊刚,闫秋红,徐敏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吉林安图县133613)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植被分布情况,采取合适的林火扑救措施是决定能否快速扑灭森林火灾的重要保障。通过对2012-2014年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起森林火灾成功扑救的案例分析,总结出采用以水灭火为主要手段是成功快速扑救森林火灾的关键,提出以水灭火是未来一个时期森林火灾扑救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实现科学扑救和快速扑救的基础。同时,对保护区围绕以水灭火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下一步设想进行了介绍,为与长白山保护区相类似地域的森林火灾扑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以水灭火;水泵;可燃物;水车;长白山
随着国家逐年加大对森林防火资金的投入和各种先进技术应用到森林防火工作中,我国森林防火整体防控能力不断提升,森林火灾发生率、受害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是,伴随着全球极端天气增多、森林可燃物增多等多种不利因素,作为自然灾害之一的森林火灾将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甚至演变为生态灾难。应对森林火灾,采用科学有效的扑救措施将成为成功快速扑灭森林火灾,最大限度降低火灾损失的关键。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白山市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该区域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总面积196465hm2,森林覆盖率达86%,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发源地,是中国东北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东北亚生态气候调节平衡的主区域、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稀有的地质环境监测地和物种基因储存库、世界自然保留地、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科学研究、森林冰雪旅游的最佳胜地之一。
自1960年保护区建区以来,保护区先后发生过40余起森林火灾,最初依靠人力扑救,后来依靠人力与直升机灭火相结合。由于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地表可燃物载量高,腐殖质层厚,利用二号工具、风力灭火机、灭火水囊背水灭火,直升机吊水灭火效果都不是非常理想,同时,火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地下火,处理起来非常困难。针对保护区森林防火实际情况,近几年探索性地采用水泵、移动水囊、消防水车开展以水灭火工作。2012-2014年发生在长白山保护区的3起森林火灾,以水灭火作为重要手段在林火扑救中得到充分应用,为火灾的成功快速扑救发挥了重要作用。
2.1案例一
2012年5月29日12时35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风灾区(东经127°56′55″、北纬41°56′25″)发生森林火灾。当日19时30分,经各方奋力扑救,明火全部扑灭。30日1时30分,人工降雨成功,火场达到无烟、无火、无气标准。这次火灾在长白山保护局森林防火史上是少见的。一是火灾发生地位置非常重要,位于中朝边境地区,如果不及时控制,容易发生内火出境,造成政治影响。二是火灾发生地为风灾区,地表植被为多年丛生小叶樟为主的草本植物,以及长年累积形成极易燃烧的枯草层和草碳层,林内倒木多,起火后火强度大,蔓延燃烧快,容易引发地下火和造成快速蔓延,扑救难度极大。三是火灾地为保护区核心区,生态区位极其重要,火势扩大对保护区生态资源将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有效扑火,本次采取了以下主要扑火措施。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以水灭火设备。为了有效应对风灾区发生森林火灾,在风灾区公路边,临近水源处,利用水流落差,建有一处水鹤,为这次的以水灭火提供了水源保证。
二是迅速调集消防水车16台,一方面对临近公路的树冠火和火势较大、人员难以靠近区域的林火进行以水灭火。另一方面,从水鹤处接满水,快速转运到火场一线,为移动水囊提供水源补给。
三是在短时间里,迅速调集49台水泵,500条水带,围绕火场有侧重点地布设,实施以水灭火。
四是在安全地段积极打通运材道,将一台轻型水车开进纵深,采用以水对攻战术,避免形成火场小环境和高能量火。
五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条件成熟的第一时间(次日凌晨3时),在多个位置开展增雨作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30日3点30分,火场开始降大雨,确保了余火快速、彻底清理。
2.2案例二
2013年10月4日15时40分,长白山保护区维东站37林班8小班(东经128°01′35.9″、北纬41° 57′54.3″)突发火灾。当日17时51分,明火被全部扑灭,随即采取地毯式排查和清理火场。19时44分,火场全部清理完毕,经公安机关全面、认真勘查,起火原因确定为朝方人员非法越境野外用火所致。火场植被为灌丛和草甸,人工清理余火比较困难。火灾扑救和清理工作主要采取了以水灭火方式。
一是迅速安排人员在火场附近进行实地踏查,发现有一处天然泉眼可以利用,对水坑进行了加深和对出水口进行了封堵处理,投入5台水泵开展灭火。
二是利用消防水车运水,通过水龙带将水运到火场开展灭火。
三是铁锹、钩子、灭火水枪组合使用,确保余火清理彻底。
2.3案例三
2014年10月25日10时56分,长白山保护区头道站15林班3小班(东经128°04′17.41″、北纬42°20′26.69″)突发火灾。当日13时07分,明火被全部扑灭,随即采取地毯式排查和清理火场。当日19时40分,火场全部清理完毕。起火原因确定为非法入区野外用火所致。火场植被为原始林和灌丛,且远离公路,人工清理余火比较困难。火灾扑救和清理工作主要采取了以水灭火方式,水源点离火场约610m,向火场抽水有上坡,坡度10度左右。
一是投入高压水泵8台,水龙带2100m,迅速安排人员,按2台并联后与2台串联的方式进行水泵布设,开展灭火。
二是水泵连续工作3至4小时左右,用手摸感觉烫手时立即更换,保证有4台不间断进行抽水工作。
三是对个别地方有零星火苗或烟雾的,配合使用二尺钩子、铁锹、灭火水枪,确保余火清理彻底。
四是通过直升机空投水龙带,增强以水灭火能力。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北最长为80km,东西最宽达42km。区内大小河流众多,水源丰富,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同时,保护区内几乎没有森林防火专用路,人工运输水源难度极大。针对保护区实际和通过对区内河流实地调查,建议充分利用天然水源,加大对水泵等以水灭火设施设备的投入,全力发挥以水灭火在森林火灾扑救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3.1利用区内现有天然水源,保证足够补给能力
长白山保护区内河流众多,对区内资源充足的头道白河、二道白河、三道白河、槽子河、小沙河、桦皮河、锦江、漫江、碱场河及中朝界河鸭绿江等流量大的河流,合理布设水泵取水点,定期开展河道维护。同时,在水龙带延长一定距离的合适位置,人工开设简易性蓄水坑,蓄水坑经过多次储蓄雨水和积雪,实现无渗漏的蓄水功能,可以替代移动水囊,延长取水供水距离,扩大以水灭火覆盖区域。对头岔、二岔、三岔、大沙河等流量小的河流和一些季节性河流,在合适地段,通过人工提高河道深度和和人工处理增强蓄水能力,保证水泵灭火的用水需要。同时,要对取水点、蓄水坑位置进行统计、设立档案,方便扑火人员寻找。
3.2配备一定数量消防水车
一方面,对高火险区域,特别是风灾区公路两侧,定期开展洒水作业,增加植被含水率,降低燃点。另一方面,可以为移动水囊提供水源补给,确保以水灭火正常开展。
3.3合理布局直升机吊水池数量,提高航空吊水灭火能力
虽然围绕保护区已经建立了3处直升机吊水池,但是,由于保护区面积大,还不能满足直升机吊水灭火的需要。建议在横山、峰岭保护站附近增建直升机吊水池,特别要考虑在风灾区建设季节性的蓄水池。
3.4增加水鹤数量,提高供水能力
沿保护区,特别是沿风灾区和中朝边境线,增加水鹤数量,做好定期维护保养,保证就近随时提供水源支持,确保第一时间“打早、打小、打了”。
3.5开设临时机降点,真正实现以水灭火
保护区面积大,现有的大部分扑火物资,靠人力背送运输,运输时间长、运输能力低。要在保护区林内“天窗”空旷地带合理布局开设临时机降点,实现第一时间将扑火人员、扑火物资运到火场一线。特别是要运送水泵等大型扑火设施设备,为以水灭火创造条件。
3.6为扑火队伍配备足够水泵和配套设备,提高以水灭火能力
为全区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以组为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水泵和配套设备,同时定期开展使用技能培训,努力实现一有火情,能在第一时间形成以水灭火的合围态势。
3.7加强以水灭火第二梯队建设,提高以水灭火效果
森林火场的火烧物在水处理后,第二梯队即清理余火队伍要快速跟进,利用钩子、铁锹等工具清理余火和地下火,保证以水灭火效果,避免死灰复燃。
长白山保护区3起不同区域、不同植被森林火灾扑救中采取的远程以水灭火方法,验证了利用消防车、移动式水囊、水泵开展远程以水灭火,可以最快速、最高效扑灭森林火灾。其明显的优势是: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约扑救成本,保证火灾区域的植被和环境不受破坏,同时,还能保证第一时间将林火彻底扑灭。此种组合式森林火灾扑救方法将会大大提高森林火灾的扑救能力,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责任编辑:陈小华)
S762.3
A
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