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尹化斌,蒋培,孟凡华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220240)
肺癌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之首,治疗主要以放射治疗(放疗)和化疗为主,但放疗及化疗主要通过破坏肿瘤血管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发挥治疗作用,所以需通过对肿瘤血管的评价来判断疗效。但传统测量肿瘤大小的方法并不能定量评价抗血管生成的疗效,对于早期疗效的判定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CT灌注成像技术广泛用于临床,但通过CT灌注参数变化来早期监测肺癌疗效的研究少见报道。2010年3月~2011年7月,我们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于放疗前及放疗后1周行CT灌注扫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17例经病理证实为肺癌并行放射治疗的患者,男14例、女3例,年龄46~85岁、平均66.4岁。病理类型为鳞癌6例、腺癌10例、小细胞肺癌1例。
1.2 CT灌注成像方法 于放疗前及放疗后1周行64排螺旋CT灌注扫描,放疗总剂量为60 Gy。采用GE 64排螺旋CT机,先对患者行肺部CT平扫,确定肿瘤灌注扫描层面,经肘静脉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优维显370(370 mgI/mL),流速3.5 mL/s,延迟10 s行灌注扫描。图像层厚及间隔为5 mm,1.25mm薄层重建。放疗后,再次行CT灌注成像扫描时,参考治疗前选定的层面。将扫描图像传送至GE专用工作站 Workstation4.4,通过其中的CT Perfusio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通过后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重建和伪彩染色处理,得到相应血流灌注图(即功能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放疗前后CT灌注参数比较 17例患者放疗后,BF降低11例,升高6例。11例BF降低者放疗前后的 BF 分别为(91.30 ±75.29)、(62.35 ±55.67)mL/(min·100 g),BV 分别为 (7.23 ±3.73)、(4.13 ±2.00)mL/100 g,MTT 分别为(7.84±6.08)、(10.07 ± 7.53)s,PS 分别为(32.75 ±21.35)、(29.91 ±14.43)mL/(min·100 g),放疗前后 BV 比较,P <0.05;放疗前后 BF、MTT、P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例BF升高者放疗前后的BF分别为(33.72 ±27.65)、(85.27 ±70.32)mL/(min·100 g),BV 分别为(3.71 ±3.57)、(7.80 ±5.96)mL/100 g,MTT 分别为(7.83 ± 3.54)、(7.30 ±3.57)s,PS 分别为(13.77 ± 15.67)、(24.29 ±14.20)mL/(min·100 g),放疗前后 BF、BV、MTT、PS比较,P 均 >0.05。
2.2 患者放疗前后CT灌注参数的变化与肿瘤形态变化的关系 17例患者放疗结束后1周肿瘤形态变小13例,无明显变化4例。其中BF降低者中肿瘤变小10例,无明显变化1例。BF值升高者中肿瘤变小3例,无明显变化3例。
BF、BV、MTT及PS是 CT灌注扫描的常用参数,能对肿瘤的血管生理情况和组织的代谢功能作出量化评价,常用于评估肿瘤的治疗效果。BF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定量组织血管结构的血容量。BV指定量组织区域内的血流量,反映组织的血液灌注量,代表有功能的毛细血管量的多少,受血管的大小和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均以血管生成为基础,其开放血管的数量明显多于正常组织[1]。放疗主要是针对肿瘤内的血管内皮细胞,从理论上说,放疗后肿瘤内部血管数量减少,造成血流量下降[2]。但BF受BV、引流静脉、淋巴回流及组织耗氧量等因素影响,且肿瘤内新生血管常发生动—静脉瘘,理论上会导致BV明显增高,对于评估肿瘤疗效有一定局限性,故BV对肺癌的疗效评价更为敏感[3]。国外文献[4]报道,64排螺旋 CT 在肺癌的灌注成像技术上是可信的,与BV的相关性最好。本研究17例患者放疗后有11例BF降低,6例BF升高;11例BF降低者的BV呈降低趋势,放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符合理论观点,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MTT是指血液成分通过血管从动脉末端至静脉末端的平均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地是灌注压。肿瘤血管的灌注压与其血管生成无直接联系。
传统的测量肿瘤大小方法并不能定量评价抗血管生成的疗效。近年来,功能影像学技术中的CT灌注成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评价肺癌的放化疗疗效[5,6]。耿军祖等[7]对肺癌放疗前后 CT 灌注成像扫描表明,13例对放疗敏感的肺癌肿瘤组织中BF明显下降,MTT明显升高;5例对放疗不敏感的肺癌患者放疗前后各项参数无显著变化。本研究放疗后13例肿瘤缩小的患者中,10例放疗后瘤体BF降低,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但有3例瘤体放疗后BF升高,考虑受淋巴回流、组织耗氧量及是否存在动—静脉瘘等影响导致BF升高。4例瘤体无明显变化者中,1例放疗后瘤体BF降低。
本研究表明,对于放疗后瘤体缩小的肺癌CT灌注参数变化符合理论基础及既往研究,但对于瘤体无明显变化的肺癌患者,部分肺癌的灌注参数变化早于瘤体形态变化,故针对放疗后瘤体无明显变化者,有必要行CT灌注扫描来早期判断疗效,为临床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信息。
[1]夏平,王绪,郝敬明,等.CT增强扫描在评价NSCLC血管生成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4):305-308.
[2]左衍海,施鑫.CT灌注成像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3):324-328.
[3]赵振军,梁长虹,谢淑飞,等.多层螺旋CT肺灌注对肺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2):232-235.
[4]Tacelli N,Remy-Jardin M,Copin MC,et al.Assess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erfusion:pathologic-CT correlation in 15 patients[J].Radiology,2010,257(3):863-871.
[5]Bellomi M,Petralia G,Sonzogni A,et al.CT perfusion for the monitoring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therapy in rectal carcinoma:initial experience[J].Radiology,2007,244(2):486-493.
[6]Park M,Klotz E,Phys D,et al.Perfusion CT:noninvasivesurrogate marker for stratifica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response to concurrent chemo-and radiation therapy[J].Radiology,2009,250(1):110-117.
[7]耿军祖,王福江,陈玉康,等.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癌血供放疗前后的定量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9):9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