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明 何建梅
(宜宾市农业局, 四川 宜宾 644000)
基地建设
以产业带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蚕业发展的探索
黄新明 何建梅
(宜宾市农业局, 四川 宜宾 644000)
近几年,宜宾市围绕高县、珙县“宜宾市丘陵山区20万亩生态高效蚕桑产业长廊”,以共育化为核心,以省力化为导向,以多元化为补充,建设优质原料茧基地,使蚕桑产业的传统产业链进一步巩固,关联产业链进一步丰富,衍生产业链进一步拓展。截至目前,该区域产茧50 t以上乡镇37个,其中产值超1000万元的乡镇有20个;养蚕村687个,有养蚕农户6.3万户,其中年收入5000元以上2.85万户;发种量、产茧量占全市的90%以上。
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将蚕桑重点县生产目标任务纳入市级年终目标考核内容。2011年以来,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宜宾市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工作方案,重点打造了以高县、珙县为核心的“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宜宾市在2013-2015年三年实施规划中又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建设环兴文县、宜宾县、筠连县连片20万亩生态高效蚕桑产业长廊,打造下一个增长点,制定了《宜宾市现代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3)》,邀请西南大学编制《宜宾市生态桑(饲料桑)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拓展桑产业发展作准备。
从2011年开始,宜宾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打造10万亩蚕桑经济产业带,延伸到兴文县、宜宾县、筠连县。2012年以来,连续获得省财政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先后在珙县、高县、兴文县实施。项目资金安排上,根据现有和计划发展桑园情况,首先保障共育室建设资金,其次是满足建设标准桑园需求,鼓励推广省力蚕台和方格蔟,引导室外蚕棚建设。基地建设上采取稳定老区和开拓新区策略。老区建设以完善园区作业道、养蚕设施建设等为主,新区建设成片推进,与蚕农签订栽桑与蚕茧保护价协议、共育室建设协议、蚕棚建设协议等三个发展共建协议,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规格,做到六个统一,即共育模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备规格统一,张种蚁量统一,考核政策统一,管理规则统一。
生产优质茧是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为鼓励蚕农生产优质茧,宜宾市推行“订单蚕业”,实施“优质茧奖励”政策。“订单蚕业”就是茧站通过共育户与蚕农签订“订单蚕业”协议,加强服务指导,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和手段,提高蚕农养蚕技术水平,保证蚕农生产优质蚕茧,公司根据上蔟情况,预约时间收购蚕茧。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省蚕业管理总站《关于印发蚕茧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在全市2个县7个乡镇8个茧站示范推广,提升了蚕农质量意识,增进了公司与蚕农的信任,取得治理收购环境、提高蚕茧质量、增加蚕农收入、促进公司发展“四赢”的良好局面。
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蚕业经营主体。一是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培育户有桑园5亩(0.3 hm2)以上,或者年养蚕15盒以上的种养大户;二是培育家有2~3人,桑园15亩(1 hm2),或者年养蚕50盒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三是在条件成熟区域引导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行栽桑与养蚕分离的“小规模、大群体”新型蚕桑生产模式,为养蚕能手搭建平台,达到资源合理利用。
为强化科技支撑,宜宾市组建了市级蚕业创新团队,发明了“省力化养蚕自动上蔟蚕架和方格蔟采茧的简易采茧器”。全市推行“小蚕共育的简易收蚁法—小区隔日网收法”,“省力化养蚕自动上蔟技术”,制定、实施《宜宾市优质桑蚕茧生产技术规程9个系列标准》,围绕品种良种化、桑园标准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方格上蔟自动化、收茧计量化、管理机具化,建立和完善小蚕共育服务体系,全市已建成小蚕共育室6425间,小蚕共育率达72%。今年又引进广西农科院研制的新型小蚕共育温湿智能控制一体机,进一步提升小蚕共育的科技含量。改传统4季养蚕为6~8批次养蚕布局,实现了多养蚕、养好蚕的目标。
宜宾市大量的卡斯特岩溶区域和贫瘠的馒头山,石漠化区域较大,生态问题突出,常规农业种植效益低。新农村建设重点是产村相融,珙县等重点县制定了“银珠新村”发展规划,以蚕桑作为丘陵山区新村的支柱产业,将蚕桑产业发展和新村配套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利用成片桑园发展农家乐,吸引城里人到乡下旅游观光,将传统农业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建设以发展蚕桑致富的“银珠新村”,通过蚕桑产业发展助推我市新农村建设。
2014-12-16
黄新明(1960-),男,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