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警惕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发流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近日称,该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高福课题组在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专家提醒该病毒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仍有威胁。资料显示,H6N1亚型流感病毒感染自1972年以来在台湾本土家禽中流行。2013年6月,台湾地区发现全球首例人类感染H6N1亚型禽流感病例,H6N1病毒跨物种传播的分子机制成为科学界关注焦点。高福课题组发现,H6N1亚型流感病毒在台湾本土家禽之间的流行具有独特的基因谱系。研究人员从中选取代表性毒株,从蛋白和病毒水平上对其受体结合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受体结合特性变化,高福课题组将台湾地区的H6N1亚型流感病毒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主要时期,“早期为偏好禽源受体结合期,后期为双受体结合期,此次人感染H6N1偏好结合人源受体”。高福课题组研判,目前大部分H6N1亚型流感病毒在人体内有效复制和传播受到限制,但正如新型H7N9流感病毒一样,当H6N1亚型流感病毒与H9N2亚型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后,可能会引起新的流感大暴发。研究人员强调,这次人感染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偏好性结合人源受体,表明它在受体结合特性上已与人流感病毒类似,如果加上其它的基因变异,极有可能引发大流行。
哈兽研发现猪瘟病毒新受体 对猪瘟防治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猪瘟病毒受体即层粘连蛋白受体。这将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猪瘟病毒复制机理的认识,同时可以针对细胞受体设计特异性抗病毒策略,此外,还可以利用已发现的细胞受体重构适合病毒生长繁殖的细胞系,有效提高猪瘟疫苗的生产效率。因此,细胞受体研究对于猪瘟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据仇华吉研究员介绍,利用小分子RNA干扰技术分析筛选,获得了多个猪瘟病毒的细胞候选受体分子。经系统鉴定,证实其中之一的层粘连蛋白受体参与猪瘟病毒对细胞的吸附,其表达水平与猪瘟病毒增殖能力密切相关,表明该蛋白是介导猪瘟病毒吸附宿主细胞的受体蛋白。
猪皮肤细胞或将治疗人神经疾病
猪的皮肤细胞可以帮助开发治疗人类破坏性神经疾病的新型疗法,近日来自乔治亚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成功将猪机体的诱导多能干细胞转化成了诱导神经干细胞。该研究基于人类机体神经干细胞发育的相同过程,或可帮助理解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比如阿尔兹海默氏症、帕金森疾病等。研究者表示,首先从猪的皮肤中进行细胞的提取,并且将其重编程形成诱导多能干细胞,随后在用于细胞鉴定的蛋白标记技术的帮助下将这些皮肤干细胞诱导成为神经元细胞,这或许可以帮助产生数以百万计的神经元细胞,先进的技术使得研究从试验台转向了临床研究或许不再是一个梦,然而在过去研究者不得不进行大量的检测来观察诱导后的神经元是否可以发挥功能,而如今由于研究者在猪体内模拟了人类细胞的相同发育途径,过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