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干预
刘思玮, 马利平, 孙文悦, 周广红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 护理干预; 管理对策; ADR危险因素监管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过程中,人们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2]。如今输液药品种类繁多、用量用法、制作工艺、贮藏及其复杂,而且临床工作中护士工作量大、患者个体差异、对药物知识缺乏等,是ADR易发、频发的重要因素。据报道,医院因ADR引起的纠纷呈递增趋势[3], 护理人员与患者零距离接触,是ADR的观察者和处理者,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促进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加强护理环节和完善服务,可降低ADR的发生率。
1临床资料
2013年1-12月,本科静脉输液治疗发生67例ADR,其中男30例(44.8%), 女37例(55.2%), 男女比例1:1.23; 2~20岁者10例(占14.93%), >20岁且<40岁者16例(占23.88%), 40~60岁者15例(占22.39%), >60岁者26例(占38.81%)占比最高。
ADR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有20例(占29.85%)居首位,抗肿瘤药引起ADR16例(23.88%),中药类引起ADR12例(17.91%), 生物制剂引起ADR 10例(14.93%), 其他如辅助检查药等有9例(13.43%)。
67例ADR涉及皮肤25例(37.31%), 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19例(28.36%),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功能异常;免疫系统损害10例(14.93%), 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白细胞减少;心脑呼吸系统损害6例(8.96%), 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肌肉骨骼系统损害5例(7.46%),主要表现为关节痛、四肢乏力;用药部位的反应2例(2.99%),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
ADR的发生时间最短半分钟,最长52 h, 其中5 min内发生10例(19.93%), 5~30 min发生32例(47.76%), 30 min以上、1 h内发生10例(19.93%), 超过1 h发生15例(22.39%)。
轻、中度ADR患者42例,予立即停药,使用抗过敏药对症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度ADR 25例(其中15例白细胞减少,5例高热寒战、3例呼吸困难,2例过敏性休克),予立即就地抢救,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及其他对症处理。67例ADR患者经及时处理,均全部治愈。
2发生ADR相关因素分析
询问患者既往过敏史,尤其是在使用抗菌药如青霉素、头孢类药物之前;询问患者饮食情况,尤其是头孢类药物1周内禁止饮酒;记录患者全身生理状态,有无各脏器病变如心脏病、肾病、胃肠道疾病,避免药物副作用加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如既往是否对某种药物的副作用有恐惧感、是否存在对某种药物的依赖性、是否存在焦虑、紧张等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注意患者的疾病发展特点,如发热患者体温变化情况、是否处于高敏状态如哮喘发作期等,避免与药物不良反应相混淆,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应重视。
A型ADR与剂量、疗程及联合用药的数量成正比,除胃肠道症状外,潜伏期一般较长;B型ADR与剂量、疗程关系不大,多有药物反应史,症状发生迅速,潜伏期短,一般而言,婴幼儿、老年人ADR发生率较高,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既往用药史应格外注意,根据临床观察,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很少发生于首次用药,过敏性休克属于此类。
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重视,如用药后皮肤有无发红、瘙痒、皮疹或胃肠道不适,67例中这两类占65.67%,注意黏膜有无充血水肿、全身发热、心前区不适等过敏性反应的先兆。
如今药物纷繁、制作工艺及成分复杂,尤其抗菌剂、抗肿瘤药、生物制剂、中成药,了解各种药物的相关知识、副作用对减少或减轻副作用的发生至关重要。现患者多为联合用药,且药物配伍受浓度、温度、时间、pH值、配药用量、生产厂家及药物中的附加剂等诸多因素影响,药物包装、运输及保管方法均可影响药物质量,导致ADR发生;静脉输注药物的pH值、渗透压、微粒、药物本身的降解、内霉素等均可能是ADR的促发因素[4]。护理人员的输液操作不规范也是导致ADR的直接因素。
总原则是减量停药,去除病因,延缓吸收,加强排泄,支持治疗,对症处理。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一式两份,1份上交护理部。护士一旦发现患者出现ADR,减慢输液速度,立即报告医生,根据医嘱减量或停止给药,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加强病情观察,给予对症处理或就地抢救、吸氧、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给予地塞米松等。
3护理干预
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状况,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态度热情、语言亲切、询问细致、面带微笑,消除患者紧张、陌生、恐惧感,并把了解到的患者状况及时反馈给医生,便于医生调整用药并指导家属根据用药情况了解相关药物知识,如患者在输液中不应擅自调节滴速以及在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的法律意识
执行医嘱护士在看到有“新药”医嘱时,应嘱咐取药护士到药房索取药品说明书,尤其是非独立包装的药品,同时治疗班护士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把重点内容标记,收录到《药品说明书》内,并于交班时组织科室护士学习,让全科护士都掌握该药相关知识,如输液速度、时间等,使护士执行医嘱时有理可据,并能指导医护人员合理用药,为给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保驾护航,保证安全用药。
严格“三查七对”,遵守无菌原则。配药室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1 h,密闭门窗,减少人员流动,药物现用现配,不选疑似的问题药如药物颜色改变、有絮状物、瓶口有松动裂纹等。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由治疗护士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并做好交接班,对于配伍禁忌表中没有的药物,建议医生单独使用,中西药、生物制剂如白蛋白等,更换液体时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冲管。配药后注意药液质量的检查,有异物严禁使用。按静脉操作流程严格无菌操作。
对静脉给药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滴速,每10~20 min巡视护理,随时做好应急抢救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用药结束后应观察10~15 min,防止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因患者个体差异不同,药物不良反应有时不可避免,易发生医患纠纷,护理人员不要担心发生ADR影响护患关系,而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按照医生的医嘱采取紧急措施,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呕吐引起的窒息等。做好护理记录,如需封存剩余药品,应通知药剂科、护理部、医生、科护士长、护士、患者或家属同时在场进行封存,并将患者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同时封存。通过规范ADR的管理,为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定人. 药物不良反应[M].3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5.
[2]严绥平, 王月梅, 于蕾. 12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 2007, 16(4): 176.
[3]蔡秀琳, 黄旭慧, 陈淑珠, 等. 我国医疗机构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纠纷所面临的法律环境分析[J]. 海峡药学, 2009, 21(8): 210.
[4]刘斌, 王正春. 药物不良反应258例报告分析[J].中国药师, 2007,10(4): 366.
通信作者:周广红
收稿日期:2014-10-14
中图分类号:R 4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06-123-02
DOI:10.7619/jcmp.201506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