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日昇
摘要: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沦陷区的东北回归祖国怀抱,自此东北局势进入比较混乱的时期,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苏联都想对东北享有控制权,然而中国因为历史原因实际上处于苏联的实际控制之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苏联通过各种手段使得中共顺利接受东北,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共产党终于取得了完整的根据地,进而挺进中原,夺取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利用与前苏联接壤的地缘优势,迈开了工业化进程的坚实一步。
关键词:前苏联;日本;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2-0012-02
一、 东北地理区位概要及其战略重要性
(一)东北地理区位概要
东北地区,狭义上指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广义上则包括东三省和旧为东三省管辖的今内蒙古东五盟市以及河北省的秦皇岛。[1]
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是资源丰富、文化繁荣、经济实力雄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深度融合的区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东北的战略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同时拥有漫长海岸线,拥有天然港口与出海口,同时资源丰富,战略物资储备充足,具有陆地海洋双重地缘优势,故而历来为兵家所争。
在二十世纪这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东北大小战事不断。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将东北作为战略后方,因此能在军阀混战中能屈能伸以山海关为险要,苦心经营成为北洋军阀最后的掌权者,这与他的老巢东北拥有巨大的地缘优势密不可分。
日本早就最东北垂涎三尺,意欲鲸吞,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提出割让辽东半岛,因为其他三国干涉只得作罢。此后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即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果不其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吞东北,东北成为沦陷区。
二、 解放前的东北与俄国--苏联的历史渊源及我党对东北地缘战略的认识
(一)解放前的东北与俄国—苏联的历史渊源
首先,沙皇俄国期间,极具扩张本性的沙皇俄国已经开始觊觎东北,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政府的统治下国力强大,通过雅克萨之战反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保证了100余年的边境和平。近代以来,清王朝国势衰落,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对中国的领土进行侵吞,沙俄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直到日俄战争败给日本才被迫退往长春以北地区,丧失了大部分在华权益。
其次,1922年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虽然国家性质不同于沙俄,但东北的利益对于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同样重要,苏联不放弃任何帝国主义时期的权益,例如1929年由张学良指挥的中东铁路战争就是新兴的社会主义苏联迫切的想要维护在华利益与当地政权产生冲突的最好例证。由此可见,即使无论是帝国主义的沙俄还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在维护其在华利益时都不惜使用武力,更加证明了东北在远东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
再次,苏联因为社会主义的性质对中共进行了援助,需要指出的是苏联援共仍旧是沙俄地缘战略的延续,同时也是出于自己国家安全的考量。日本战败后,东北成为国共两党的争夺焦点。在苏联方面看来,苏联在撤军之前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直接占领东北,从而保证其政权在远东地区的战略优势地位,可是苏联撤军后就只能寄希望于同样是社会主义政权的中共,通过中共来保障自身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从而遏制亲英美的国民党政府与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势力扩张。而从历史的角度,苏联也的确这样做了,苏联在雅尔塔体系的框架下,私自将东北划给了中共,并将日本遗留的武器送给中共,大大增强了中共在远东地区的实力,为解放东北,甚至解放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得中国成为社会主义中国,苏联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斯大林认为只要中国的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将会有更多的国家走上这条道路,那么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就有了保障。
从俄国——苏联与东北的历史渊源来看,由于东北自身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即与沙俄接壤,沙俄为了获得东北丰富的资源以及优质终年不冻港,一直对东北虎视眈眈,意欲将其纳入版图,因此早在沙俄时期东北就一直被觊觎。1922年苏联成立后,虽然国家性质改变了,但是国家利益仍然没有改变,而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远东地区对苏联国家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国家性质服从国家利益,苏联仍然不遗余力的建立远东地区的战略缓冲地带的构想,因此苏联帮助中国共产党修建铁路,运送物资等等一系列的援助都是符合其自身利益也就是国家利益的。
(二)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缘战略的认识
在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战略地缘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中国社会的矛盾与社会状况所决定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作为沦陷区是受日本蹂躏最严重的地区,此时中共的任务就是坚持统一战线与国民党政府军一同抗日。此时中国的社会矛盾突出,即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社会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中国人民同官僚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即和代表着大资本家大官僚与大地主的国民党政府的矛盾,现实的表现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国家政权的斗争。
在日本战败投降之后,东北陷入了“无人接手”的境地,这个时期中共对东北的地缘战略优势认识集中体现为将东北作为战略根据地,利用东北丰富的资源、发达的工业实现对全国政权的夺取,因此在此时东北对于中共来讲是一块绝佳的战略根据地。与此同时,日本投降后东北实际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这为中共夺取东北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三、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缘战略的认识及工业恢复的探索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缘战略的认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再次发生转变,即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需要在短时间内医治战争创伤,拜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外部条件并不乐观,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落后的中国无法学习吸收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而只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得到他们的帮助。
在海陆被封锁的情况下,新中国只能通过陆路获得苏联的帮助,此时东北独特的地缘优势再度凸显出来,东北是中苏最近的通道,贯通莫斯科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可以源源不断的向我国运送物资,技术、资料等等,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快速的恢复。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东北的工业发展状况
首先,战争对中国东北工业的破坏程度相当严重。
日本方面,由于日本战败,日本在投降之前炸毁了一些矿山和企业中的重要设备。
苏联方面,苏联对中国东北工业的破坏更为严重,在签订《雅尔塔协定》时,苏联就提出要恢复帝国主义沙俄在东北的全部权益,其中重中之重就是要将日本在东北的遗留工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日本在东北重要的“满铁”“满电”基本为苏联所控制,苏联方面更是将日方满业高级管理人员扣押作为其交换技术资料的条件。从1945年起,苏联有计划的运走了东北的大批设备,有些企业因为被重度洗劫无法重建。
国内方面,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手东北,东北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一些企业开始恢复生产,但是好景不长,紧接着迎来的国内战争使得东北工业再次受到破坏。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东北地区实现工业化所做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因为有利的区位条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中央将东北作为国民经济恢复的重点地区,从而想带动全国工业化的发展,经过一年的恢复,东北地区的冶铁、石油、煤炭等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以煤炭为例,东北地区在1949年的开采量是全国开采量的43%。而冶铁业则更为惊人达到了全国的59%。在恢复东北工业的同时,中央加强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兴建了很多厂房设施,在国家的扶持下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东北接壤苏联的独特地缘优势再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对苏联制度以及技术进行学习的号召,中国东北迎来了苏联的卢布、设备、以及专家。
在东北工业的恢复过程中,苏联的援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苏联为东北提供的很多设备,即使在苏联也是十分先进的,有些设备甚至苏联本土还未来得及使用就直接运送到中国。苏联的援助使得东北的工业技术水平迅速发展。
四、苏联体制对东北地区工业化的影响
1953年,中国共产党为了迅速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开始全面的推进工业化进程,通过“一化三改”全面推进国家工业化,在此期间由于同处于社会主义阵营,以及东北背靠苏联的先天地理条件,我国大量的引入苏联专家、技术的同时,开始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意图优先发展工业化,从当时的各项数据表明,国家体制推进了东北地区工业化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工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不均衡,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诸多弊端。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五、新时期的东北振兴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但相比经济发展更快的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还是慢了些。GDP和工业增加值由改革开放初的近15%和20%下降到现在的10%以下。
东北老工业基地随着改革开放,因为格局不合理、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原因逐渐的被拉开了距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作任重道远。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现有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已经基本到位,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积极可喜的成绩,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东北三省目前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经济总量仍呈下降趋势、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深化国企改革战略重组困难重重、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面临考验、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缺少政策保障、就业民生和社会保障压力大、诸多风险依然存在等,尤其是东北三省思想观念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一些历史上积累的影响长远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全面实现振兴目标任重而道远。
就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加强与俄罗斯的友好往来是中国——苏联历史渊源的延续,只有两国继续加强联系形成共同的利益整体才能在新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此时东北有座位中俄的桥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依靠东北的地缘优势,以及两国建立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整个东北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在市场化的今天很多俄罗斯技术人员、客商都选择资源丰富并且历史上与俄罗斯渊源深厚的东北地区来发展和开拓自己的业务,以此为契机引进了新设备,人才也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以自身为主体,借力俄罗斯成为东北工业发展的全新战略构想。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