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玲,林隆雨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网络世界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意愿的平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但利益的驱使下,网络大V、网络水军制造大量谣言,“绑架”网络民意。大学生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最容易受到激进言论的左右。当前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世纪的大学生处于资讯丰富的时代,在众多的传媒渠道中,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首选的信息来源和娱乐方式,并深入到其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对福建省几所本科院校和大专院校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大学生手机的持有率达100%,大一新生配有个人电脑的在上学期为80%左右,到下学期则几乎为100%;而上网时间则是只要没课就会处于“我在线上”的状态,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沦为网瘾青年,但真正把网络当成“第二课堂”的只占30%左右。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网络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所占分量之大。用他们的话来说,可以一连几天宅在宿舍,也可以不与人交流,但绝对不能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由此可见,网络俨然成为大学生不可分割的部分,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对问题的判断。
网络没有设定成本门槛,人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于是柏拉图提出的那道难题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人无需畏惧自己的行为后果,他是否还需要讲究道德操守?当前的网络乱象给出答案——一些人忍不住无成本的诱惑,滥用网络,将其变成造谣生事,甚至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工具。在利益的驱使下,幕后操纵者利用网络平台,直击网民对某类事件的敏感神经,炒作话题,编造谣言,包装某些人物、事件。如2011年,网名为“金泉少年”的策划了一起“跪行事件”,不管是善意恶炒还是恶意恶炒,产生的效果都涮了一把网民的同情心;再如当年的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有微博称事故遇难的一名意大利籍旅客的家属获赔3000万欧元(约2.7亿人民币)等谣言。网民对网络信息如同雾里看花,加上网络推手一边倒的“评论”,导致大部分网民随波逐流,真相在以讹传讹中发生质变。在这种“看不懂的中国微博情绪”下,折射出中国当下网络世界的一种乱象,自然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1)网络乱象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网络谣言释放出的信息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极具刺激性、敏感性,恰恰迎合了心智塑造处于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谣言的炒作,将真相“埋葬”,剥夺了大学生获取事实的权利和机会,甚至其思想和行为也被谣言牵引,对国家的认识产生偏差,甚至仇视,而这也正好为敌对势力“做嫁衣”。他们正是利用了大学生这一弱点,时常制造无风三尺浪的谣言,通过网络颠覆大学生积淀在内心深处的传统美德,让大学生在接受正确观念时,陷入迷惘、彷徨与困惑。虽然有部分人持不同观点,但或受困于主流氛围的影响,或迫于独树一帜的压力,或迷茫于自信心的缺失,最终“倒戈”。这种恶性循环的后果颠覆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
(2)网络谣言导致大学生在法与道德之间产生盲区。在媒体的牵引下,大多数网民的情绪容易被感染,丧失独立批判的意识,对异化了的信息表现出异常的冷漠或莫名的亢奋。对媒介内容及媒介对象的批判演绎成了群情激昂的呐喊和貌似公允的歪曲,正是这种理性批判意识的扭曲造成了“道德恐慌”。大学生面对泛滥的网络谣言,容易出现情绪失控和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甚至触犯了法律却还不自知。而这些正是网络推手所利用的。随着两高对网络谣言司法解释的出台,犯罪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面对面的施行行为。因转发或浏览诽谤信息达到一定数量的,即可以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等定罪量刑。网络谣言关系到的已不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更涉及到法律领域。所以在大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已经箭在弦上。
个性表达和思想解放是每个人的权利,但“个性解放”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所顾忌地打压理性,“包容多样”也不等同于可以肆无忌惮地模糊是非。为了让大学生能够在当前网络乱象下保持理性思考,不仅需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内在修养,也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援助。
(1)大学生应从主观发力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网络覆盖虽强势,但不代表影响也强势。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接受信息之后,会进行自我加工。大学生在接触到信息时,除了要学会更好地去信任,更要学会理智地去怀疑。因为“要相信一件事,不仅仅是思考这件事的真与假,或者追究究竟是谎言还是秘密,更应该从信息的角度去看它的肯定性程度和可能性程度。”如果面对碎片化的、定性模糊的事件,大学生能多一些独立思考,少一些偏激冲动,多一些理性探讨,少一些随波逐流,就会成长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类似广元柑橘蛆虫事件、2011年的抢盐风波等闹剧就不会在全国范围上演。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将见闻掰开了、揉碎了,重新组合,最后作出理性判断。
(2)教师要善于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惑”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技能,还包括在学生中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面对存在争议的信息时缺乏正确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一方面帮助学生对事件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理性思维;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因为“在成长中,教师品格色彩有可能涂在学生的精神底色上。”学生在课堂上记住更多的往往是教师的言行。教师的品格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出现偏差,价值观发生扭曲,必然会在未来产生严重的后果。酸雨同样“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要树立良好“师德”,通过躬亲示范,发挥春风化雨的作用。
(3)社会应当传播正能量。古人云: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要在全社会形成理性之风,需要每个社会角色的积极参与。首先,网民要保持理性的头脑。在网络信息面前,网民要秉持对自己言论负责的态度,发表评论。当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时,网民们应坚决抵制,为净化网络空间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其次,媒体人应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不能为博眼球,一味迎合大众,甚至将事态导向大众敏感神经的方向。如城市冷漠症的蔓延,就是媒体过度强调“好人无好报”。媒体人应该恰当的运用媒体这一利刃,荡涤网络天空的污秽之气。再次,政府要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政府应当善于运用网络力量,加强网络监督,将信息及时、有效、公开的传达到全社会,防止缺乏依据的报道和偏离事实的信息形成舆论暴力,甚至发展成公共危机事件。只有信息透明度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得到提高,网络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1]查斯·克里彻.道德恐慌与媒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