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犊牛大肠杆菌腹泻病的综合防治
李健
(山东省邹平县畜牧兽医局 256200)
牛腹泻性大肠杆菌病是目前危害养牛业生产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侵害犊牛,青年牛在应激环境下也可发生。临床上以肠毒血症、败血症和肠炎为主要特征。在有传染源的牛场,犊牛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冬末春初和气温多变季节发病更为严重,且由于耐药性的产生,养殖场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常导致犊牛因腹泻脱水死亡。
犊牛大肠杆菌病又称犊牛白痢。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子宫内感染和脐带感染。本病多发生于二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根据临床症状、流行情况、饲养状况等综合分析,大肠杆菌病临床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1)败血症:也称脓毒型。潜伏期很短,常于病后1d内死亡。主要发生于产后3d内的犊牛。大肠杆菌经消化道进入血液,引起急性败血症。发病急,病程短。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不吃奶,多数有腹泻,粪似蛋白汤样,淡灰白色,四肢无力,卧地不起。多发生于吃不到初乳的犊牛。(2)中毒型:也称肠毒型,比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大肠杆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致。急性者未出现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长的,可见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先不安、兴奋、后沉郁,直至昏迷,进而死亡。(3)肠炎型:也称肠型,体温稍有升高,主要表现为腹泻。病初排出的粪便呈淡黄色,粥样,有恶臭,继而呈水样,淡灰白色,混有凝血块、血丝和气泡。严重者出现脱水现象,卧地不起,全身衰弱。如不及时治疗,常因虚脱或继发肺炎而死。个别病例也会自愈,但以后发育迟缓。目前我国现阶段奶牛养殖标准化程度不一,在国内犊牛大肠杆菌腹泻发生率较高,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无通用疫苗可以使用,且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常导致犊牛死亡,有的养殖场甚至死亡率高达50%。
2014年6月,到奶牛养殖场开展科技服务和产业调研工作时发现,该场一直受初生犊牛腹泻病的困扰,犊牛腹泻病甚至到了无药可用、无药管用的地步。犊牛的死亡率高达40%~50%。针对该状况,开展了现场诊断、前期病料采集、分离菌株的生物学测定、疫苗的制备及各项检验等工作。经试验,分离菌在TSA血平板上可见中等大小、圆形隆起、表面光滑、呈浅灰色半透明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显示其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多数呈单个散在、个别成双排列、无芽孢的杆菌;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多重PCR引物,由扩增大肠杆菌保守基因uidA基因,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分析阳性;大肠杆菌普通肉汤培养液制成高压抗原,该菌株与O35、O78、O101发生凝集反应;小鼠毒力试验腹腔注射分离菌培养物,24h内全部死亡。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新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中毒敏感;而该菌株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呋等产生多重耐药性。
通过综合防治,包括使用自制疫苗、配合敏感药物治疗、加强母牛及犊牛的营养、环境消毒等,奶牛养殖场新生犊牛腹泻症状基本消失,个别犊牛发生腹泻按照指导用药迅速康复,使用疫苗6个月内出生的30余头犊牛,未发生一例犊牛因腹泻死亡的病例。犊牛大肠杆菌腹泻病的综合防治方案推广到其它牛场,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犊牛大肠杆菌腹泻病的综合防治方案:(1)实行母牛和犊牛单独饲养,避免因混群造成的交叉感染;(2)加强母牛进入待产期到生育栏和犊牛舍的消毒工作;(3)母牛产前分别在怀孕8月龄和产前15d各免疫1次,犊牛约12日龄加强免疫一次;(4)提高母牛及犊牛的营养水平;(5)提早给犊牛专用饲料,培育自身肠道益生菌群。
(2015–04–15)
S858.23
B
1007-1733(2015)07-00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