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宇
(江苏响水县畜禽改良站,江苏响水 224600)
对仔猪早期断奶综合症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的分析与思考
李 宇
(江苏响水县畜禽改良站,江苏响水 224600)
在仔猪繁育过程中,少部分仔猪由于断奶后在生理、营养方面应激处理不当,导致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发生,严重地影响了仔猪的成活率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阐述了早期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分析了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与机制,提出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的防治措施,对当地畜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原因;防治措施
养猪业是传统产业,在人们的肉食消费中,猪肉消费占85%,生猪出栏率占畜牧养殖业出栏率的第2位。但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少部分仔猪由于断奶后在生理上、营养方面应激处理不当,发生了腹泻、水肿病及内毒素性休克等症状,临床上叫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严重地影响了仔猪的成活率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1]。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成为了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攻克的难题。
仔猪在吃乳时,其消化功能完全能适应对母乳的消化和利用,但在断奶初期,由于日龄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有适当的胃液、胰酶及肠酶的参与,而这些条件在仔猪哺乳期尚未形成或形成不完善,这种新的生理特点在实施仔猪早期断奶时,必须首先加以考虑。一是胃内pH值偏高。仔猪哺乳期间,胃内由于乳酸的存在,其pH值维持较低水平。断奶后,由于乳酸的减少,内源性盐酸分泌不足,致使胃内酸度偏低,pH值较哺乳期偏高。二是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不完善。3~4周龄的仔猪胃黏膜的体积重量和胰腺体积重量均未达到发育成熟期,其微结构也未发育成熟。如:小肠绒毛长度、上皮凹陷深度及绒毛面积和淋巴细胞密度等均正处于发育阶段。三是消化酶分泌不足。仔猪生后第1周,脂肪酶分泌较多,第2~3周,乳糖分泌最多。而断奶时由于日粮变化大,与之不相适应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分泌不足,淀粉酶活性较低,这些特点不具备消化大量植物性饲料的能力。
一是生理因素。仔猪断奶初期,由于日粮的变化,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胃肠结构及酶类,而这些此时都尚未形成或形成不完善,尤其是消化酶活性低且不足。同时,由于胃内酸性偏低(胃的酸性环境主要靠奶中的乳糖发酵生成的乳酸,仔猪断奶后,终止了乳酸来源,并且此时的盐酸分泌尚不很足,加之饲料中的蛋白质、无机盐阳离子与之相结合,失去一部分原本不足的盐酸),往往会给仔猪带来生理上及营养方面的应激。二是微生物区系变化。仔猪在哺乳期建立良好微生物区系可减轻胃肠中营养物质的破坏,减少毒素产生,提高胃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有力地防止因病原菌造成消化紊乱与腹泻,这主要是乳酸菌等有益菌的作用。乳酸菌最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即使在pH值为3.5的环境下仍能生长良好。随着胃内pH值的升高,乳酸菌逐渐减少,大肠杆菌逐渐增多(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最适宜在pH值为6~8的环境下生长,而在pH值为4时基本失活),使原本良好的微生物区系受到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三是环境因素。仔猪离开母猪后,在精神与生理上会产生一种应激,加之离开原寄宿的环境,对新环境的诸多条件的不适应,如猪舍温度低、湿度大、猪舍封闭性差、有贼风、受惊吓、日温差变化、消毒差、人为传播病原体和防疫、阉割等应激性因素,从而导致仔猪发生条件性腹泻。
总之,早期断奶的仔猪由于离开母猪后的一些应激、环境变化、饲料改变以及胃肠道微细结构不成熟,酶类缺乏和活性低等不适应因素而导致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质和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大肠,在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的作用下,腐败分解产生(如尸胺、腐胺、酪胺、组胺)等毒素,对肠壁产生刺激或损伤肠壁或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导致结肠吸收水分减少,并刺激肠蠕动和分泌增强而引发腹泻,毒素进入血液后,会引起组织水肿和组胺休克,导致仔猪突然死亡。
仔猪早期断奶首先给仔猪带来的影响是生理上及营养方面的应激,如采食量下降和不规律,饲料利用率降低和体重增长慢,以及精神状态和外貌不佳。如继续发展,可导致腹泻 、水肿病及内毒素性休克发生。腹泻是最常见的表现,尤其在断奶后7~10 d发生率最高,病毒最重而且常有复发。患猪表现食欲减退、饮欲增强、排黄绿色稀粪,腹泻开始时尾部震颤,但直肠温度正常,耳部发绀,死后剖检见全身脱水,小肠胀满。仔猪水肿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的第2周,发病率一般为5~20%,但病死率很高,可达100%,患猪表现震颤,呼吸困难,运动失调,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
4.1 加强早期断奶综合征的预防措施
首先抓好先期管理。母猪在产前1个月胎儿中有1/2蛋白质和1/2以上的能量,钙、磷是在母猪妊娠期的1/4时间内增长的。因此,怀孕母猪在产前1个月应给予高质量的饲料,以提高仔猪初生重,为培育健壮、体重大的断奶仔猪提供有利条件。还要注意仔细猪断奶前的早期管理,尤其注意产房的温度。仔猪怕冷,应采取各种方法保证猪舍温度(1~7日龄28~32 ℃,8~30日龄25~28 ℃,31~60日龄23~25 ℃),以促进仔猪增重,为早期断奶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适当调配添加剂,促进断奶仔猪生长
为了提高仔猪胃内酸度和肠胃内酶的活性,促进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同时降低胃排空时间,使蛋白质充分分解,从而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提高饲料利用率,应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和酸制剂。试验表明,在仔猪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可提高日增重7.49%,提高饲料利用率4.56%;在精料中添加复合酶仔猪日增重可提高9.23%,饲料利用率提高5.5%。柠檬酸可降低仔猪胃肠道pH值,添加柠檬酸预防早期仔猪腹泻。第1周添加柠檬酸1.5%,以后从第2~5周各周添加量依次递减0.3%的拌料方法,不但能提高日增重,改善饲料利用率,减少应激,降低腹泻发生率,而且与高铜、抗菌素合用有协同促进仔细猪生长作用。同时,有机酸味剂多是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既可直接用来作为日粮能量成分,又具有促进仔猪新陈代谢,增强其对能量与蛋白为主的日粮中效果优于动物性蛋白为主的日粮。在断奶早期应用效果优于后期,喂饲体重30 kg以下的仔猪效果优于30 kg以上的仔猪。
4.3 降低饲料抗原物质含量
为避免蛋白抗原对仔猪的不良作用,应适当降低饲料抗原物质,特别要注意避免单一蛋白过多,以采用低蛋白高氨基酸饲料最为有利。按18%蛋白质和23%蛋白质设计配方,从7日龄开始诱食,35日龄断奶60日龄结束试验,以粪便水分含量超过90%视为发病。结果低蛋白组仔猪腹泻发生率为41%,高蛋白组仔猪为79.7%,水肿病发病率低蛋白组仔猪为5.6%,高蛋白组仔猪为10.16%。除应用低蛋白配方外,还可通过加工工艺的改进,如采用膨化法来降低饲料抗原物质。膨化处理可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减少或破坏大豆蛋白质中某些蛋白抗原成分,有利预防仔猪腹泻的发生。现在市场上出售饲养仔猪的人造奶粉,效果也很好,其中含有可消化蛋白质的蛋白酶,不仅促进断奶仔猪生长(可缩短5~10 d的饲养期),也促进食欲和消化吸收。
4.4 药物防治措施
应用药物防治猪大肠杆菌病是各类型猪场以及农村养猪最常用的方法,较为普遍的是在仔猪饲料中拌入土霉素粉或磺胺类药物,对已发病失水严重者可用生理盐水加维生素C和青霉素混合滴注,也可进行腹腔注射。在临床实践中得出一些新方法,效果也较好,如服用土霉素配合福尔马林治疗大肠杆菌病,其剂量为20~30日龄仔猪每头每次喂10%福尔马林15~20 ml/头,土霉素2片/头,每天服2次,2 d可治愈。治疗时福尔马林不宜过量或长时间服用,若配合增加营养效果更好。蜂花粉可提高仔猪成活率,促进仔猪生长,减少发病。分别在仔猪2日龄、10日龄时用10滴硫酸庆大霉素或痢菌净注射液滴于仔猪舌上预防黄白痢效果好。猪水肿散剂预防猪水肿及综合征,一次量拌料10~20 g/头,每天3次;治疗可在仔猪交巢穴处注射2 ml/头,每天1次,连用2 d。此外,一些新药如杀痢王、百痢金方散、环丙沙星口服液、乙酰甲喹粉剂治疗大肠杆菌病效果也较好,猪水肿抗毒注射液也用于防治仔猪的K88、K99、大肠杆菌性水肿病、毒素性水肿病,亚硒酸维生素E注射液主治水肿病。硫酸粘杆菌素0.02 mg/kg,配合复方苦参注射液0.1 ml/kg治疗仔猪腹泻效果好。目前,应用疫苗进行免疫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用K88、K99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妊娠母猪,预防仔猪腹泻均有良好的效果。
[1] 刘大勇.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3,(21):365-366.
[2] 韩剑.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及其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1):108-109.
李宇(1966—),男,兽医师,江苏响水人,主要从事畜牧生产与疫病防治技术推广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