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斌,朱俊林
(四川省西充县农业局,四川西充637200)
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位于嘉陵江和涪江之间,东西长44.7km,南北宽 42.4km,幅员面积1108.2km2,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丘陵山区县。
1.2.1 地貌结构 西充县是典型的紫色丘陵区,全县海拔多在300~400m之间,最高点海拔617m,最低点海拔290m,全县有较大沟谷480多条,小坝70余处,大小山包4360多个,全县相对高度多在50~100m。全县主要存在3种地貌类型:一是高丘中谷地貌,土地总面积239.1km2,占全县幅员面积的21.57%;二是中丘中谷地貌,土地总面积为619.6km2,占全县幅员面积的55.87%;三是低丘宽谷带坝地貌,土地面积250.0km2,占全县幅员面积的 22.56%
1.2.2 土壤分类 在我县有3种成土母质,6个土属。东南部以多扶、金山、永清等乡镇为主,分布的是侏罗系中统遂宁组母质,形成的土属有红棕紫色水稻土和红棕紫泥土,其理化性质差,多属粘、瘦,厚薄差异大。以多扶镇分界的西北部大部分地区都系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母质,其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的95.02%。从全县母质分布及其所形成的图样特点看,蓬莱镇组母质有蓬莱镇上段和蓬莱镇下段之分,土属有棕紫色水稻土和棕紫色泥土两个土属。紫色河流冲积母质零星分布全县各地,我县紫色河流冲积土所形成的土壤主要有紫潮沙土、紫潮泥土、紫潮沙田、紫潮泥田。
我县从2007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通过对土壤现状的调查以及对土壤采集、土样化验分析结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我县从1989年开始实行中低产田土改造,但由于每年的项目资金量不大,而且由于人为的一些因素(规划大都限于交通方便地区,交通不便的地区基本未规划涉及),截止到2012年,我县已经改造的中低产田土面积只占全县总面积的40%不到,还有大部分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没有得到改造,而这部分没有得到改造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也急需改造。
我县中低产田土改造主要针对旱地改造比较多,稻田相对而言较少,因此稻田改造不充分。而由于我县所处的地理位置限制,农民对稻田的种植模式多是一年一熟,关冬水田的居多,因此造成了冷浸烂泥田、深足烂泥田居多,影响农作物产量,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由于农民习惯性的施肥方式,导致了土壤性状的改变:一是我县土壤基本上都呈微碱性。pH值大都在7.2~8.4范围内;二是土壤养分含量丰缺状况。根据我们对土样的化验显示,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为55~110mg/kg之间,只有少量土壤速效钾的含量达到130mg/kg以上,甚至有少量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低于50mg/kg。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为7.3~13mg/kg,最高有效磷的含量达到22.8mg/kg,也有少量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低于5mg/kg。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在15~20mg/kg之间,高的达30mg/kg以上,低的低于10mg/kg。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的习惯施肥是有机肥施用量减少,主要施用化学肥料,且主要施用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极少,故而造成了土壤的板结、酸化和钾素不足。
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多,在家的农村劳动力相当缺乏,由于土地多,人手不够,因此导致种“懒庄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从而对土地性状造成了不利影响。如地膜覆盖栽培导致地膜大量使用,但使用后又没有对地膜进行清理回收,由此造成对土壤相当严重的白色污染。还有的农民为了图方便,往往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农药的残留造成对土壤的污染,致使土质变劣。
由于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土地整理、现代农业产业、农田小微水利整治等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完工后,相当多的项目工程没有及时对改造后的土壤进行地力培肥改造,造成了改造后的土壤性状还不如改造前的土壤性状好,农作物产量也不高。还有就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大型机械的使用,机械碾压造成土壤板结,而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不能及时疏松,这种被机械碾压过的土地往往要2~3年后才能够自然改变这种板结的状况。
近年来,国家针对农村、农民和农业提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同时也加大了项目的资金量。针对我县土壤现状,结合现有的农业项目,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近年来,我县主要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代农业生产项目、国土整治项目、小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项目等国家资金项目及省级资金项目,每个项目资金都上千万元,当年改造面积达到333.33hm2以上。由此计算,只要继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再过几年,我县的坡耕地及中低产田改造基本能够完成。
通过实践证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 ~10%,增产率一般为10% ~15%,高的可达20%以上。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还能改善农产品质量,是一项有效的增产节肥、节支增收的技术措施。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之间有一定的比例,有针对性地解决限制当地产量提高的最小养分,协调各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纠正过去单一施肥的偏见,实行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配合施用,发挥诸养分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是配方施肥的重要依据;在养分归还(补偿)学说的理论上,测土配方施肥能解决作物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间的矛盾。作物的生长,不但消耗土壤养分,同时消耗土壤有机质。因此,正确处理好肥料(有机与无机肥料)投入与作物产出、用地与养地的关系,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并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既提高了农民的施肥水平,也减少了化肥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由于农村缺乏劳动力,许多偏远的、位置比较高的土地常被闲置撂荒,造成土地荒化;加之由于许多项目实施改造,但项目的后续资金没有跟上,改造后原来的熟土没有还到耕地上,也造成了土地贫瘠,这些都造成了农作物产量不高。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对贫瘠的土壤进行地力培肥,提高土壤的肥力。主要方法有:一是进行秸秆还田或者是秸秆覆盖,这在我县双凤片区做得都比较好,尤其是小麦收获后,农民都能把小麦秆覆盖在地里;二是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对瘦薄土壤进行翻耕,把翻上来的底土风化,加厚活土层,从而改良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有机质。
多年来,由于农民习惯性的种植模式,除草、除虫都靠农药,因此给土地造成了大量的农药污染。为了减轻农药污染,应提倡发展有机农业,农民不能再依靠农药来灭害、除草,而是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只采用有机肥来满足作物需求。同时,主要依靠机械的、物理的、栽培的措施来控制病、虫、草害。这样既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又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农药在作物体内残留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减少农药用量,首先应选择施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该剂是一种生物化学制剂,对作物无毒、无副作用,可打破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肥水渗透力、减少病虫害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的用量。在保护地蔬菜生产的中、后期,由于大水漫灌、人工踩踏等原因而发生土壤板结,极不利于根系对水分、营养的吸收。因此,使用调理剂尤其适用于保护地蔬菜生产。其次,施用一些新型植物生长素来增加作物的抗逆、抗病性能,从而可减少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达到改善作物品质的目的。、
由于农民常用的农用地膜,都是不易降解的塑料膜,因此造成了土壤的白色污染。要消除污染就只能是农民自觉清除农田残膜,把收集到的废膜统一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同时,应减少有害农膜的使用,可使用黑色药膜或黑色可降解膜。
综上所述,只有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才能改变西充土壤现状,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