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高军 许方霄
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胡有清谈食品安全
近年来,随着“三聚氰胺”、“地沟油”、“毒豆芽”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今,食品领域中的问题似乎得到了较好的遏制,但基于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及胡有清在两会期间就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食品安全法》中尚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霍学喜认为,在食品安全标准形成机制方面,我国还存在政府标准功能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他说,政府在推进制度创新、法规修订、政策优化的同时,还要全面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管,其中,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完善应该是政府关注的重点。霍学喜指出,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第一方面,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理想化。由于食品安全政府标准体系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公共安全管理标准,其基本功能是矫正食品市场可能存在和诱发食品安全问题和风险的市场失灵行为,因而,其标准是国家最低强制标准。但霍学喜认为,实际上,政府标准的功能定位并不清晰,难以全面、有效执行。第二方面,过于强调食品安全政府标准体系的建设,导致食品安全政府标准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执行难度大。第三方面,政府主导食品安全政府标准体系的建设,但却忽视了企业及行业标准的基础地位。霍学喜坦言,企业标准、行业标准是完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建设,推动食品安全政府标准不断升级的基础,但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建设却未高度重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政府标准”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动态演进机制,从而导致政府标准的静态性和滞后性。第四方面,强调规范企业行为,却忽视食品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的差距。第五方面,强调与国际接轨,却忽视食品安全标准的知识产权属性。霍学喜说:“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其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的条件下,我国现有的战略思路、顶层设计过度强调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形成机制要与国际接轨,遵从国际标准及其惯例,却忽视了能够自主、具有竞争力的食品标准的建设,这样可能会造成我国丧失对具有特色、优势的食品标准的控制权,导致国外食品企业标准及行业标准引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市场。”
与霍学喜对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不同,胡有清则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直指《食品安全法》中的执法难点。他说,在对经营主体资格认定的过程中,存在季节性食品经营主体资格难认定的情况,并以海带的养殖举例。
他说,我国大多数海带养殖户都没有许可证,也没有执照,除此之外,还存在无人监管和无法监管的难题。而在对食品小作坊和摊贩的监管过程中,也有监管难和缺乏监管依据的问题。正如某相关人员介绍的,由于此类经营行为多为各部门联合监管,且没有明确的单一监管要求,实际工作中也会相应产生出推诿扯皮现象,给百姓饮食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且小作坊和摊贩发现起来较为困难。此外,农村集贸市场也是监管中的“硬骨头”。由于农村集贸市场是一种原始、基础的市场形态,经营者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销售的食品中散装食品数量众多,其中三无产品更是常见,致使监管任务难以执行。
为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霍学喜强调,要注重培育食品安全市场,着眼优化食品市场环境,加强保护食品安全标准领域的知识产权,营造有效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集成技术成果,改进技术原理,不断提高其食品标准的有效市场环境;健全食品企业标准强制披露制度,并重视食品行业组织的市场行为;深化食品安全标准控制权管理,构建以市场激励机制为基础、行政监管机制为手段、法律约束机制为重点的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形成机制,按照企业主体、行业主导、政府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原则,建立具有中国体制特色的食品安全标准认证管理制度,强化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控制权管理。
此外,霍学喜还建议,在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权、发布权、管理权等方面,必须要认真梳理;在整合现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设计新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理清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政府标准与企业、行业标准的关系;统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
如何弥补《食品安全法》中尚存的不足?胡有清呼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对食品经营主体资格进行规范管理;其次,针对食品小作坊和流动摊贩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地方应加快完善地方法规,推动地方法制建设;最后,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彻底扫除农贸市场中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