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希成 孙凝异
北京太乱,没有文化……面对被拆得面目全非的北京城,已近耄耋之年的郑希成只想用笔与推土机赛跑,记录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爱恨之情。
我已经很久不接受媒体采访了,身体吃不消,近几年也没怎么走访四合院,偶尔配合采访外出拍摄后,就要大病一场。但恰巧今天上午我出去了,可是这两年的头一遭。那是蔡锷和小凤仙以前居住的地方,如今是个大杂院,但格局还在,瓦当上的雕花儿是真精细。两天后我就要去医院做手术,就怕住院的日子里,这里又给拆了,所以也就没通知以前陪我外出的年轻人,独自骑着电动三轮车先去看看,拍了几张照再做研究。
北京啊,真不是北京了。
以前以一条条胡同分隔城市,九经九纬,横平竖直,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到处都在拆除重建。南池子普渡寺东巷16号拆了;瓷器口西利市营胡同11号典型的“奴欺主”型窄长小院拆了;复兴门内察院胡同23号、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的祖宅拆了;豆腐巷7号马连良故居拆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拆了;北沟沿胡同23号梁启超故居拆了……我画过100多个宅院,60%都已经永远地消失了。北京太乱了,不再是座文化城。
以前我是拿着画板去现场画,发现不行,太慢了;后来改成随身揣着小纸片画院落结构,细致的部分用相机拍,还是太慢了;之后我又改成了用DV拍。总有人建议我用毛笔画、用界画来画,那样值钱,但这些可不及钢笔的速度快。但再快,也比不上推土机的运作。
我不仅画宅院,还会特别留意院落主人或居住者的身份,因为人文的因素决定了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物的风格。北京旧城内多住满人,达官贵族府邸、王府多,大型四合院多;外城前门大街以西同乡会馆多,进京的汉人官员和士大夫多;前门大街以东工商会馆多,小手工作坊多,居住条件狭小,但建筑物的细节部位往往装饰精致,说明他们社会地位虽然不高,却不乏资财……
但如今都面目全非了,要把大杂院在纸上恢复成最初的模样,得在院子里走上好几圈。正房、厢房、大门、二门的方位都要辨清楚,遇上特殊的砖雕、瓦当,得拍下来,还要将那些后来搭建的小厨房或杂物房一一剥离,这是象牙雕刻技艺里的“剔牙法”。所以我画的屋舍看起来整齐干净,就连老树的位置与现实中都相差不大。
但真正的老院子可比我画的好。现在身体太差,眼睛花了,手也抖得厉害,但是出院后,还得画下去。
【东四四条绵宜宅】东城区东四四条1号、3号、5号
据说此院为光绪年间户部侍郎绵宜的住宅。其宅为四进,东院为花园,从其位于五条的后罩房可以看出,1号(左)、3号原为一宅。
进垂花门、抄手游廊通过厅就到主院,在二进院往西的廊子里,屏门上还有篆字遗存。进门后为此宅的佛堂,筒瓦,其后是洗衣房、厨房。
东四四条5号,同是四合院,因楚图南曾住过此院,因而保存得较好。从二进院到三进院的通道与其他院有差异,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