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世界史学会第18届年会讨论综述*

2015-04-02 16:38:44王艳芬

王艳芬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江苏省世界史学会第18届年会讨论综述*

王艳芬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2015年6月12—15日,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共同承办了江苏省世界史学会第18届年会。这次年会的主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影响以及世界史教学问题与改革等专题研讨。应该说这些主题关注时代趋势,观照了现实热点。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大学和扬州大学等院校的教师和部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学者们发言的主题涵盖了诸如现代化问题、英国史、美国史、国际关系与中外交流史、反法西斯战争问题、世界通史以及史学史等方面的内容。

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热潮在学界已经成为历史,但现代化及现代化问题却是一系列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过程或仍然面临的问题,只要该进程没有结束,其理论探讨就有价值。在现代化研究方面,陈晓律教授的《国际共运实践对发展理论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学界冷对俄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甚至对它们颇多负面评价的潮流中,重新思考这一曾盛极一时、影响广泛的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独到见解,这本身就值得关注。正如陈教授所言,“发展研究已成为当今显学”之一,但是,“发展研究从来不是单一的学术问题,它注定与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利益诉求密切相关。”所以就出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间有关发展模式问题的单一标准还是多元标准的争执。陈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作为西方学者眼中的“非正统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相结合而形成的。到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扩张所形成的全球等级秩序与西方国家主导的体系中,长期处于被剥夺地位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没有条件效仿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注定无法在既定体系和规则下获得话语权。它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启发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走上一条特殊的现代化道路,几乎是当时苛刻的现实环境留给它们的唯一的选择。而这一选择确实改变了诸多国家尤其是坚持自身选择道路的一些国家的命运。这些问题的讨论及这类还原历史真实的观点和见解,对于我国增强其自主发展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是不无启发意义的。应该说,老一辈学者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这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苏州大学姚传德副教授的《近现代日本的城市化道路对中国的启示》与南京师范大学郭爱民教授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与江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兼与工业化时期英格兰相比较》都属于现代化专题。《近现代日本的城市化道路对中国的启示》着眼于日本明治时代的城市化路径。日本的城市化经历了由欧化到自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经验是,前期为城市建设制订了很多专门的法律法规,推动了城市化工作的完成,后期对原有的城建法规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并加强地方自治体和民众的参与。这一过程对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有着诸多启示,比如坚持自己独特的建设道路,决不盲目模仿和全盘西化;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理应具有前瞻性;制定城市改造方案时,必须考虑文化的保护传承,并积极动员民众参与其中。郭爱民老师多年来从事江村经济的调查研究,对江村从稻桑经济(农耕)到鱼蟹经济(养殖)再到工业经济这几个阶段的经济成果进行量化分析与纵向比较,并与英格兰工业化时期的诸多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他发现,无论是当代长三角地区还是近代的英格兰,农业劳动生产率都得以大幅提高,这在两地区导致了大致相同的结果:大量的农业人口得以从传统作业中剥离出来,进入非农业领域;普通家庭生活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相对较低,表明日常消费中非农产品的消费比重增加;家庭财富或资本的累积成为现实。在此基础上,农场经营规模扩大,农业投资增加,农业由小规模的简单型农场转变为适度规模的投资性农业;非农产业从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发展为规模化的企业。郭教授认为,与工业化时期的英格兰有所不同的是,当代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表现为急剧增长,这是长三角地区土地流转率较高、家庭年储蓄数值较大、整个地域在短期内成为世界工厂的基本原因。其对比研究的结论是,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大幅度增长是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转型的根本原因。这种研究路径比较艰辛,但却视野开阔、独树一帜,令人深受启发。

英国史是江苏省世界史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汇集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和后辈学人,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南京大学历史系的世界地区、国别史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全省乃至全国成功培养了大量世界史研究人才,尤其是英国史方面的研究人员。所以,本次会议上英国史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

盐城师范学院王鸿斌老师的《1569年英国北方叛乱的历史传统因素考察》在解读英国北方叛乱发生的原因时,从社会文化角度着眼,把焦点置于英格兰北方地区表现突出的文化传统,如坚信天主教反对新教的倾向、长盛不衰的地方忠诚和拥有武装且民风彪悍等。显然,这些原因背后仍潜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所谓先进与落后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南方发展更快也会显得更为文明,相反,发展滞后的北方不可避免地保留着诸多历史的惯性和传统。而英格兰地区中世纪对金属货币流通量的需求反映了其阶段性的经济发展态势,南京大学叶璐博士的《中世纪货币流通量变化的贵金属供应解释——以英格兰地区为例》将经济学中的货币供需理论运用于历史学问题的探讨当中。中世纪晚期,随着货币地租的兴起和市场的扩大,货币需求稳步增长,但货币流通量并未同比增长,14世纪下半叶甚至出现因货币流通量的持续减少而导致交易中货币不足,促使“黑钱”和代币进入流通领域,信用制度也因此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考察和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后,她认为,在金属货币盛行的中世纪,货币供给受制于贵金属的供应,英格兰地区从12—15世纪在金属货币供应上的变化轨迹受制于本土银矿的储量、欧洲贵金属的输入等情况。以贵金属供应为核心来考察英格兰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背后的货币供应,这令人印象深刻,也会对这段历史有种独特而有趣的认识。南京大学刘金源教授的《近代英国民间的劳资争议化解机制:以调解与仲裁为中心(1800—1860)》、扬州大学许志强博士的《狩猎权与偷猎罪:近代英国狩猎法体系与乡村社会》、南京大学博士后孙坚的《为何英国无法消除苏格兰的分离危机?》则关注的是英国的近现代问题。刘教授研究的是英国19世纪的劳资矛盾,也是冲突的一个类别,但这一矛盾的解决途径却带有自发的意味:即在政府采用立法的形式干预劳资争议之前,英国民间为化解日常纠纷和争议,逐渐兴起了调解和仲裁的方式,它为19世纪后期英国相关立法的出台和日后劳资关系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也成就了英国的一大特色。许志强把视角对准圈地运动背景下英国的狩猎法,为大家分析了英国贵族为维护其狩猎特权与乡村民众对自身传统权利的维护形成的冲突,指出狩猎权的拥有和偷猎罪的成立取决于当事者的财产资格与地位出身,从而生动地展示了这个法律体系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色。有关苏格兰的独立问题由于2014年的独立公投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事件。孙坚的研究结论是,对于独立派而言,公投虽然惜败,但它不仅没有为独立议题画上休止符,反而推动独立议题进一步发酵。苏格兰分离危机持续存在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存在现实考量。从根本上讲,英国缺乏防止民族分裂的法制建构是关键因素,而以政党政治和选举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是助推分离势力的重要平台。作为最早实行民主政治的西方国家,英国一直是民主价值观的输出者,但它的民族政策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是教训而不是有益的经验。民族分离与公投效果等问题在讨论组当中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和不同观点的交锋。

美国史一向是世界史学界人才济济的领域,江苏省世界史学界也拥有一批美国史的研究者。本次会议收到的相关论文涉及美国近现代和当代问题。

美国近代社会的飞跃性发展得益于南北战争对南方黑奴制度的清算,但废奴运动早在19世纪30年代初就已开始兴起。扬州大学李丹老师的《1835—1837年美国国内有关反奴隶制刊物的流通之争》讨论的就是美国这一历史阶段中反奴隶制协会开展的大规模邮寄刊物运动在南方引发的恐慌,以及南北方为此在“公共领域”进行的争论。北方坚持出版自由,南方试图通过法律限制反奴隶制刊物的流通,双方的唇枪舌剑加深了分歧,也表明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将只有在战场上一较高下。随着内部矛盾的解决,美国社会各个方面都经历了迅速的发展,其城市化进程及大都市化尤为突出,大都市区发展过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进而对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南通大学刘建芳教授的《区域主义: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梳理了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指出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传统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转折,新思路强调治理过程和以提高区域性竞争力为目标的相关主体间的有效的协调机制。她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建设与管理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即尽快实现从现有的区域地方政府间合作向区域治理转型。南京审计学院江振春老师的发言名为《美国“文化战争”与同性婚姻》,涉及目前西方国家人权领域的同性恋和同性婚姻问题,这是大家既有所闻又比较陌生的话题。发言者认为同性婚姻问题关系到美国基督教文明及其基本价值观,进而将其上升到文化战争的高度;分析了基督教保守派和自由派的论战、该问题政治化的原因以及有待法律裁决的尴尬处境,指出了保守与自由两派力量争夺国家性质的话语权的实质。这些具有现实感的话题引起了大家莫大的讨论兴趣。苏州大学张扬博士的《美国的反恐机制研究》探讨的是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美国反恐机制的变迁。美国的反恐机制在构成上部门繁多,存在着只民主不集中的现象,甚至形成一种蓄意保持分散的局面。张扬博士从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及其访学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美国反恐机构从没有一个统一的或公认的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其意图是控制对恐怖主义及反恐怖主义的定义权、解释权,也就是在该问题上的话语权,从而对外界表现出一种作为垄断者的极度傲慢。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但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化,而且令几乎每一个国家都置身于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当中。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对这场伟大战争的纪念,本次会议将反法西斯战争列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在这一问题上集中了如下一些成果:苏州大学王宇博教授的《第二次世纪大战与澳大利亚国家政策的变化》、江苏师范大学张秋生教授的《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苏州科技学院祝曙光教授的《王宠惠与抗战期间的中国外交》、苏州大学金卫星教授的《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和南京大学王睿恒博士的《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战争信息署在华塑造的中国形象》。

如果要列举参与二战促使国家在多方面发生转变的例子,那么,澳大利亚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王宇博教授指出,在受到战争的冲击和震撼后,澳大利亚发现在面临侵略威胁时,其母国英国却无能为力,这促使澳大利亚的国家政策从对英国的多方面依附开始走向自主发展,尤其是外交决策的独立倾向。张秋生老师则关注了反法西斯战争中澳大利亚的华侨与华人的卓越功绩。他们在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即纷纷投入这场战争,其形式包括组织救国团体、捐资捐物支援战争;组织各种集会和宣传活动,声援祖国抗战;甚至有些人在澳洲入伍直接参加作战或在敌后为军方提供服务。华人华侨在战争中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性研究中一向被低估甚至被忽略的中国战场在学界日益引起重视。《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和《王宠惠与抗战期间的中国外交》分别以美国和中国为出发点,聚焦于抗战时期。前者分析了美国对华政策从在中日之间保持谨慎中立,到援华制日,再到与中国结盟并推动中国成为大国的发展过程,揭示了美国维护其在华利益的现实主义目的;后者通过梳理国民党元老、著名法学家和外交家王宠惠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活动,比如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和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积极争取英美援华、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促使英美改变对中国抗战的消极态度,并力争和最终确保了中国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等,展示了其对抗战做出的重要贡献。王睿恒博士关注的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利用对华宣传项目和心理战行动方案,即把中国塑造成了一个团结抗日、勇挑国际责任、日益走向民主与现代化的希望之地,构建出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的国家形象,目的是以此来推动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这些宣传的确在短期内达到了鼓舞民众士气、促进中美军事合作的效果,并为其推进中国民主化改革和培育中国的大国责任意识的长期目的服务。

专门史尤其是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问题与国际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这次会议的论文中涉及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有苏州大学范菊华博士的《欧盟气候外交政策分析》、南京大学与南海研究中心吴贺博士的《俄罗斯意欲在南海扮演怎样的角色?——俄罗斯亚太海洋政策评析》和苏州科技学院王艳芬教授的《试析尼(泊尔)中建交过程中的印度因素》。江苏师范大学张文德教授的《明代天方国的来华使臣》作为对中外交流的探讨,也属于国际关系的范畴。

范菊华老师一直致力于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条约及外交的研究。作者通过梳理欧盟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立场、目标、制定的对策和采取的行动,说明欧洲的气候外交政策近年来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也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对于俄罗斯的海洋政策(兼及南海问题),吴贺博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俄罗斯自2001年出台《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明确了巩固海洋大国地位的战略构想,到2013年开始强调“俄罗斯21世纪的未来在远东”等一系列举动。她认为,俄罗斯海洋政策中无论是向潜力巨大的北极方向发展还是向太平洋方向用力(甚至有重返金兰湾的奢望),其远东都承担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但是目前,俄罗斯处境较为艰难,而且其保守的政治文化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对其远东地区的发展继续维持以地缘政治思维为导向的政策。在此情况下,要实现其宏愿可谓有心无力。但她的发言提醒众学者,俄罗斯实际上一直更重视其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被其视作“不靠谱”的邻居。所以,即使俄罗斯明确了海洋政策向西的战略主导方向,对于俄罗斯在现实利益面前在其他方向上采取投机策略的可能性,我们仍应当提高警惕,尽快以制度的形式或协议的手段落实与东盟或其他亚太国家的合作机制,从而加大俄罗斯采取投机策略的成本,维护我国自身在南海的国家利益,这是我国应该采取的战略考量之一。王艳芬教授则以《试析尼中建交过程中的印度因素》一文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相邻的印度和尼泊尔的关系问题。她指出,在印度独立之际尼泊尔曾主动试探过与中国建交的可能性,但由于中国的内战和南亚特殊的国际局势,此事搁浅。新中国成立后,尼泊尔的外交主动性被印度压制,致使其与北方近邻的关系正常化的决策处于等待之中。而当印中关系顺利发展后,尼泊尔才在印度默许之下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在此过程中,小国外交在选择上的有限性及其投机性也得以展现。这一话题激起了在场专家对中国外交传统与当今国际交往原则的热议。《明代天方国的来华使臣》是唯一关注中外文化交流的文章,张文德教授大量运用明清时期的实录资料和时人的记载对天方国及其来华使臣的活动进行考证。作者的发言警示大家,任何时期任何种类的资料都存在去伪存真的问题。这一主题的展示也引起了参会人员的关注,纷纷提出相关问题,比如朝贡体制下的附属国与西方殖民国家的附属国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朝贡体制的实质、中国的朝贡体制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后果等。

世界古代史作为世界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因语言的障碍、年代的久远和珍贵资料的获取不易而存在较大的困难,因而这方面的论文从来都不会很多。在本次会议上,这方面的研究只有两篇。南京大学在读博士后张赫名的《古代埃及棺的演变及其反映的宗教观念》探讨了古代埃及的丧葬设备之一——棺的形制、棺的装饰演变的全过程及其所反映的古埃及人的宗教观念,即对永生的追求。南通大学徐昊博士的《〈银版条约〉与拉美西斯二世对外政策的演变》同样是对古埃及历史问题的探讨。在人们的印象中,拉美西斯二世是个赫赫有名的征战帝王,徐博士则分析了埃及与赫梯之间的《银版条约》作为拉美西斯二世在对外政策上从不断扩张与征服走向和平结盟的分水岭。作者指出了其对古代近东地区国际局势的重要影响,也分析了这一政策演变或转折的原因,即拉美西斯二世对地区形势变化的敏感和对其政策的适时调整。在场有深谙古典文明史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醒年轻学人需注意该条约的签署方——赫梯对拉美西斯二世的影响,因为赫梯是一个非常重视法律的古代国家。即便是能征善战、长于征服的帝王在与该国打交道时也不能不受其影响。该意见的提出的确丰富了这篇论文的论据,受到讨论组同仁尤其是发言者的重视,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交流的意义。淮阴师院雍正江副教授的《12—13世纪西多会经济成功原因初探》属于中世纪经济史的问题。西多会作为众多修道院之一,其经济的繁荣颇为典型。作者认为,从原因上看,既有内部的因素如西多会内部生产的优势、其经济的商业化倾向、俗界捐赠的激增等,也有外部社会环境的助推。

世界近现代范围的论文如倪建钢博士的《19世纪末西班牙在古巴的人口再集中政策》、汪诗明教授的《论〈兰杰协定〉的签署》和宋立宏教授的《从“匈奴人”到犹太人:关于政治宣传海报的思考》等。盐城师院的倪建钢老师将目光投向19世纪末的古巴,面对古巴汹涌的反殖民大起义,西班牙派驻古巴的总督实行了所谓人口再集中政策,妄图以控制人口的方式毁灭乡村经济,从而使起义军的力量被孤立、斗志被瓦解,最终被消灭。但该政策的目的并未达到,却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物质损失和人口的大量死亡,酿成了人道主义危机。在欧美国家纷纷谴责、美国制裁的不断压力下,该政策不得不结束,但其恶劣影响却余音未消。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汪诗明教授却选取了澳研学界都较为陌生的《兰杰协定》作为发言的主题。作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个在土著土地上进行铀矿开采的协定,由于受到诸多问题的牵制,该协定的问世可谓一波三折。由于裹夹着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矿业集团的商业利益以及土著的土地权等议题,所以,它的签署必将对相关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首先,在《兰杰协定》的缔结过程中,澳大利亚政府参鉴国际背景,越来越将铀视为一个敏感的政治议题,并在铀的开采与出口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原则与立场,而这一协定的签署是将这一原则与立场付诸实践的产物;其次,作为首个铀矿开采协定,《兰杰协定》的签订程序以及协定反映的管理规程尤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如加强立法约束、设立环境研究和监管机构)对以后的案例起到了模版效应;第三,《兰杰协定》的签署暴露了土著土地权的脆弱性和模糊性。“国家利益”的需要以及利益集团的强势,使得土著民族的要求与呼声受到了漠视与冷对,土著土地权的完整性因此不堪一击。这就不难理解在澳大利亚,矿山开发所引发的土著土地权问题以及对土著传统生存环境的破坏一直是种族关系或种族和解进程中一个既敏感又不容回避的议题。

南京大学宋立宏教授的《从“匈奴人”到犹太人:关于政治宣传海报的思考》以政治宣传海报为视角,关注了宣传在政治运动中塑造集体意识的作用,指出宣传的片面性极易激发受众同仇敌忾的愤怒和热情,从而达到宣传者的目的。一战时期的欧美将德国塑造为毁灭文明的“匈奴人”,和二战时期希特勒将犹太人树立为德国公敌,这些宣传手段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该主题令参会者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古斯塔夫·勒庞的大众心理学名著《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以及宣传不能决定你怎么想却可以决定你想什么的事实和论断,参会者纷纷提出相关的疑问和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了关于媒体与宣传的特点与作用的热烈讨论。

在任何领域的历史学讨论中总是不乏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本次会议也收到多篇这方面的论文。苏州大学张井梅博士的《东学西渐存遗篇——欧洲学者关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关注的实际上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不过是从西方汉学的角度,指出汉学的研究有助于消解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偏见。她在文中指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不同时期欧洲学者对《论语》、《易经》和《史记》的译介和研究,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典籍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显示了跨文化交流中东学西渐的一面及其重要性,对今后的史学发展有可贵的借鉴意义。南京大学舒小昀教授的《知识,话语与权力: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思考》关注的是亚当·斯密眼中的中国及其论断形成的一种权威性认知的来源。舒教授认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总是介于虚构和现实之间,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和观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早期的交口称赞、热情赞美到后来的逆转,出现了中国停滞论甚至衰败论。亚当·斯密通过大量阅读形成了有关中国处于停滞状态的中国观。他认为,斯密对中国的思考源于欧洲早期的中国形象,比如当时的游记和著作成为斯密中国观的知识来源,同时代的法国思想家和苏格兰启蒙者也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亚当·斯密完成了知识的创造,提出了中国停滞论。这一论断在西方和中国都产生了反响,进而这种话语成为一种权力,成为西方人言说的基调。而中国对亚当·斯密思想的接受则经历了思想、政治和知识三个阶段,目前正在走向文化的阶段。该发言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因为它涉及话语权问题,这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权力争夺的重要领域之一,而且话语权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

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的《大宪章与英国文明的书写方法——与英国历史学家对话》和江苏师范大学赵辉兵老师的《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写作范式的两次转向——评林·亨特的〈全球时代的史学写作〉》探讨的是史学写作方式或范式的问题。于文杰教授将马克奥姆罗德教授和潘特森教授应邀在南大讲学时所讨论的英国文明史的书写方法,以及两位英国学者就《大宪章》出现的原因、内容及影响与国内学者进行对话与交流的核心观点等最新学术动态及时、详尽地传达给与会人员。后者结合美国史学家、法国革命史专家及西方新文化史的旗手林·亨特的主要著作,并以其《全球时代的史学写作》为基础,介绍了西方史学首先从“四大史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年鉴学派和身份认同政治)主导的社会科学定向的历史研究与写作转向研究被人理解为日常生活及其经验的条件的文化,即“文化转向”,强调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并形塑包括经济在内的人类社会。而到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向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以及对文化转向某些方面的失望助推了新的转移,即伴随全球化理论的兴起出现的全球化转向,它关注宏观历史趋势,尤其是宏观经济趋势。在详细介绍亨特著作的内容与观点的同时,发言者认为西方史学的文化转向在史学范式上批判有余却建设不足,盛赞亨特对全球史建构的倡议:即力主不同类型甚至世界各地不同地域的学者间的通力协作。

苏州科技学院解国良副教授的《俄国关于斯托雷平研究的述评》介绍了俄罗斯学界对斯托雷平改革研究经历的一系列变迁。从受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激烈批评到还原历史真相的客观评价,从对其土地改革的聚焦到全方位的关注。解老师还介绍了其搜集资料的心得,认为未来学者将会更加重视斯托雷平改革对俄罗斯现代民族国家的法制化建设的作用。苏州科技学院张宗华副教授的发言题为《大学历史教学中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历史知识、历史教育与历史精神》,着眼于当前历史教学问题的探讨,这也是本次会议的议题之一。她认为,历史课承载着人文精神熏陶、公民意识教化和创新思维培养等诸多教育功能,尤其是凝聚人心、促进民族认同感的作用非常突出,应利用历史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而当今历史教科书的知识的整体性不足,甚至存在中国史与世界史严重割裂的现象,使得学生缺乏思想深度和应有的视野,结果是学生的知识流于肤浅。每一个从事世界史教学的人对此都感触颇深。

本次会议拥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从研究主题的分布上看,与英国史相关的主题占据了半壁江山;俄国史、美国史、澳大利亚史也占据较重的分量。但是,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与国家的研究较为薄弱,反映了江苏省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分布并不均衡。本次会议也有不少创新之处,比如在点评方面,基本摈弃了以恭维为主、归纳发言主要内容的老套的点评方式,而是以质疑、提问这种争鸣和答辩的方式甚至对发言者的文章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方式进行,不但形式新颖,更增加了研讨的主动性、思辩性和趣味性,对年轻学者更有助益。这次会议节奏紧凑,与会者均有发言交流的机会。为此,各位同仁都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发言,有些青年学者提出,应该多些交流的时间,希望思想的碰撞可以擦出更多创新性的火花。会议点评人的选择也不再从各校均衡的角度出发,而是让较有积淀的学者担任主持与点评,避免了这一环节的枯燥无味和流于形式。通过交流,诸位学者不但了解了别人在研究什么,也了解了当今学界研究的新动向、新课题。总之,这是一次气氛热烈、令人愉快又收益良多的年会。

(责任编辑:王寺月)

K107

A

1672-0695(2015)05-0095-07

2015-07-08

苏州科技学院世界史省重点学科基金项目

王艳芬,女,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联邦国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