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80X(2015)03-0101-02
收稿日期:2015-01-18
基金项目:2014山东省软科学课题2014RKA0700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红玉(1980-),女,山东昌邑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AResearchon Policies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in Shandong Province
WANG Hong-yu
(Weifang Vocational College,Weifang,Shandong 261000,China)
Abstract:Inviewofincreasinglyseriousagriculturalenvironment,thispaperexpoundedthekey to achiev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or Shangdong province which is magnate in economy and agriculture is to transform agroecology and proposed that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lay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in resp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 perfec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o-ecology and developagro-ecologysmoothly.
Keywords:ecologicalagriculture;ecologicalprojects;policy
1 山东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与制度体系建设问题
(1)缺乏系统、长期、有效的制度和扶持政策。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在内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很多学者对生态农业政策和法律的研究,也仅限于某一方面。山东省作为生态农业发展较早的省份,在试点试验方面做的较好,也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然而针对生态农业发展系统的政策、法规、制度几乎空白,好的生态农业发展行为仅仅靠项目一时一事的局部支撑,缺乏行动的系统性,也缺乏长期、公平、通用的办法,基本上是各地区都在摸索,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形不成规模,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2)缺乏专门的生态农业法规。目前,我国有关生态农业的要求是根据综合法、单行法和地方法制定的,有关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仅仅是出现在政府红头文件、工作报告和会议文件中,缺乏专门的有关生态农业发展的法规。因为国家层面上的立法欠缺,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制度、政策在出台的时候没有根本依据,比较盲目。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我们一直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山东省近三十年的生态农业发展,到目前依然没有形成针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机制,生态农业发展无章可循,从长远来看,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缺乏细化、标准化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山东省有关生态、补偿、绿色补贴、项目基金扶持、减税、免税、贴息、政府补助方面的政策近年也出台了不少,但大多都以行政规范和管理引导为主,可操作性不强。各地区在执行的过程中,针对某一方面,某一行为会出台一些制度,但是仅仅作为宏观指导,执行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没有细化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政策的要求和实际的执行存在偏差。
(4)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任何政策、办法的执行,要想确保其有效性,都必须有配套的监督机制。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虽然一再强调重要性,但是与预期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各种基金扶持政策的执行、环境污染的治理、政府补助政策的实施等,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对各种危害生态环境的处罚过于单一,过分依赖于经济处罚,对一些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缺乏长远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是出台了,但是做与不做一个样,做的好坏一个样,从法律层面上来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长此以往,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生态农业发展的进程,生态农业模式的长期实施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2 政策缺失带来的危害
(1)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近年来,生态农业发展进程缓慢,各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业行为屡禁不止,经过对山东省部分乡镇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我们发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生产废料随意倾倒;农田灌溉水质严重超标,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农业用地的大量闲置;大量生活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出;垃圾箱、垃圾转运站、无害化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卫生户厕普及率不高,农村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等都极大的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2)绿色行动缺乏资助与激励制度保障,没有可靠的预期。生态问题存在时间由来已久,现在全省在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上步伐不一致,有的地区起步早,效果好,有的地区对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并不重视,仍然过多集中于经济效益上,由于缺乏相应的资助政策和激励制度,很多生态项目实施没有保障,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3)生态农业的发展评估指标和努力方向不明。生态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估指标至关重要,很多项目在前期的设计中是有客观预期的,但具体实施起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走样,很多项目实施到最后往往背离初衷,甚至出现不了了之,这既带来了资金、人员的浪费,还带来了资源的不同程度的二次破坏。
3 完善生态农业建设政策方面的建议
(1)建立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制定一部统一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非常有必要。它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从山东省农业大省的实际来说,为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着重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执行机制,对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业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对违法占用农田行为、农业化肥使用超量行为,畜禽粪便不经处理随意排放行为,农膜残片留存不合理行为,海洋河流禁渔期捕鱼行为等都应详细的纳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2)建立农业生态发展的激励机制。目前,山东省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各有利弊,参差不齐,出台一系列的竞争激励机制非常有必要。对那些农业生产中实施了绿色工程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补贴、激励制度,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效果突出的,应配套出台奖励政策和推广政策,对有重大农业发展前景的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对农业资源利用合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政府给予配套的支持,总之,从制定稳定的经济激励基本制度着手,调动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3)控制招商引资项目,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目前,山东省各地招商引资项目较多,但对关乎生态农业发展的招商引资项目筛查不严,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个别人发财、农民群众受害、社会集体买单”的情况。政府在有关招商引资项目引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把质量关,坚持先做论证再引进的原则,其中,浪费资源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对生态农业发展有重大负面效应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另外,对目前已经存在的工业企业要进行综合治理,该限时整治的限时整治,该关停并转的关停并转;具体到农村来说,整个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先制定出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对于相关经费、政策的落实要实行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具体到人,具体到每一件事,对于相关招商引资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环境标准、严肃执法纪律、规范执法手段,要有相应的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落实目标责任制,要从确保生态农业长效发展的长远来考虑。
(4)要有配套的生态环保认证制度。近年来,山东省有关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出台过相关制度,但生态农业环保等方面的认证制度尚属空白。生态农业环保认证制度、认证原则的完善,可以让农产品贴上认证标签上市,可以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可靠的生产与采购记录,而且使各项检测符合标准,可以通过建立的生态农业认证激励制度,调动大家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上接第100页)
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经济落后而导致了开发的滞后。在开发内江市旅游资源时可将民族旅游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方面。
(3)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在政府部门统一指导下加大对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重点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抓好旅游的大环境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精品线路的开发,加快旅游公路网络建设,提高道路交通质量,形成内江旅游环线等。
(4)实现多元化发展模式。①内外结合模式。在开发过程中内江市相关部门应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政策上给予投资商优惠;在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做好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承担基础设施改善和建设费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②农旅结合模式。以家庭为单位,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与环境,为游客提供生态旅游体验。让游客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真正体会到农事的乐趣。通过发展农村的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将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
4 结语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乡村资源向城市不合理流动,导致城乡差距拉大,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开发要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才能突破原有的格局,得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