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阈下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研究
——以《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为例

2015-04-02 03:46:55刘淑贞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旅程丝路纪录片

张 蓉,刘淑贞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语言文学】

框架理论视阈下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研究
——以《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为例

张 蓉1,刘淑贞2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古老的丝绸之路历经数千年的激荡,不仅为中国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崛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多样的空间意象,更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质,形成了丝路纪录片独特的美学风格。文章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纵向梳理丝路形象在中国人文历史纪录片中的流变;并从文本和语境两个方面对核心探讨作品《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进行阐述,探究创作者为重构丝路面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为深度挖掘丝路文化艺术资源及丝路文化的国际表达提供相关借鉴。

框架理论;人文历史纪录片;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人文历史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多次被搬上荧屏,2011年7月,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的《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开机拍摄,主创团队除在中国境内拍摄外,还远赴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阿联酋、卡塔尔、意大利等国取景,获取的视频素材长达4万分钟,最终浓缩为每集50分钟的8集系列纪录片。2013年9月2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将受众的目光再次吸引到这条古老的商路上来,其国际化的叙事视角成为丝路题材纪录片的重要突破。

一、 框架理论的阐释及应用

1955年,人类学家贝特森首先在心理学层面界定了“框架”的概念,随后,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将此概念引入传播学。1974年,他出版的《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一篇论文》首次涉及框架概念,并对框架理论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1]戈夫曼之所以提出框架理论是因为社会事实混乱无序,且个体无法全面认识整个世界,而框架的出现能够将个体经验依据一定的规则转化为主观认识,“框架理论就是人们在认识与分析事物时判断和衡量的标准”。[2]与框架理论有关的另一学科是心理学,1979年,心理学家凯尼曼和特维尔斯基合作了一项心理学实验,相同的决策情境以不同的表述框架呈现会影响人们的选择和决策。

框架是个人或组织的一种认知模式和呈现事物的架构,带有明显的双重性,即“头脑中的框架”,它来自于我们过去经验的积累,在陌生的场景里我们可以利用既有的“框架”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而且“框架”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会在不断地经验积累中得到完善;“传播中的框架”,我们用“框架”对事物进行选择和重组,凸显特定价值,表达某种意图,从而完成意义的构建。

框架理论作为话语分析的具体工具,多被用在对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中,用来解释新闻报道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及话语结构。在不同的媒介框架架构下,不同的新闻媒体通过对象征符号的驾驭和使用将同一新闻事件转化为不同的媒介事实,即新闻框架的效用。同样,电视纪录片中的影像也是基于框架理论而形成的媒介现实。纪录片创作团队选择拍摄什么样的题材,采取什么样的叙述结构,运用何种艺术手法,最终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促成怎样的受众认知,以及如何折射出特定的社会特征都可归入框架理论的视野。

自195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敦煌壁画》开始,关于或涉及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已近20部。

2013年中央电视台独立推出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以活泼的记录形式、国际化的视角对丝绸之路的重新崛起作了时代化的注解,并在结构框架、叙述框架和话语框架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以往丝路题材纪录片不同的特征。

二、 结构框架:关注当下 打破阻隔

1.关注当下,淡化历史

丝绸之路作为纪录片的经典素材已被多次拍摄,但大多数都沉浸于文物遗迹的挖掘、古老生活的复原。央视的《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均采用纪实的手法,通过人物扮演、技术复原,情景再现丝绸之路那段恢宏的历史,多数时候,丝绸之路除却历史遗迹,别无他物。

在《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纪录片中,丝路历史被搁置,绵延荒漠、驼铃古道都没有出现。纪录片只是以解说词加动画提示的形式,简单回忆了丝绸之路上的列国纷争,对丝路的历史时空做了淡化处理,仅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这部纪录片不再沉溺于发现文物或遗址的辉煌,而是用工笔描绘丝绸之路的现代图景;它的内涵已经不是茶叶、丝绸和瓷器,而是超过一万多种货物在流通,形式各异的艺术传播、文化交流与传承在进行。”[3]历尽千年的洗涤,丝绸之路的面貌几经变幻,抛弃昏暗暧昧的色调,《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以清晰明媚的视角探索在现代文明滋养下丝路“变”与“不变”的博弈。

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导演变“访古”为“问今”,不再挖掘沉睡的历史,而是将镜头对准当下,以进行时的框架展现全新的丝绸之路。

2. 打破阻隔,贯通全线

不论是1980年的《丝绸之路》还是2006年的《新丝绸之路》,它们的讲述对象都是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路段,但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流动着的通道,行走于上的人们跨越国与国,族与族的界限,开拓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之旅。《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在空间结构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它以国际化的视野重新审视丝绸之路,选取丝路起点、中段、终点上的七个代表国家作为主要叙述空间,为我们展示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丝绸之路。它每一集的叙述都涵盖了大范围的地域转换以及人物故事的更替,画面中不断旋转的地球模型,准确的十字地域定位,将碎片化的叙事空间连接起来,并于破碎中得到个人成长的圆满。

在第二集“跨越每个人的帕米尔”中讲述了个人的成长故事,来自塔什库尔干的歌手艾力走出小镇去实现音乐梦想;一位常年奔波于帕米尔公路的大巴车司机王建平力图消解与女儿的隔阂;东北小伙赵越超在巴基斯坦抢修中断的帕米尔公路……每个角色都有完整的叙事线,纪录片采用群像纪录的方式来展现主人公们在丝路行走中的成长与改变。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多快速分切和组接镜头,把丝路上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故事组织到一起,打破地域空间的阻隔,交错的人物和故事被整合到同一个丝路时空。不同主人公的生活轨迹也有交叉,艾力到音乐教授海力力的门下学习音乐,王建平在酒吧遇到了驻唱的艾力,丝绸之路的开放与流通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三、 叙述框架:故事叙事 视听突破

1. 故事叙事,个体生命与大历史

中国历史学者多以宏观的视角研究具体史实,关注历史的整体面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个体生命的遮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主自由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意识逐渐凸显,有些史学家转向了对“大众历史”的研究,由“从上往下看历史”变为“从下往上看历史”,“注重个体生命的体验和感知,如实地纪录无数个体生命内心的感受,让个体生命有在历史中存在的空间”[4]。此观念在影视创作中的表现是,英雄、帝王将相遭到冷落,处于边缘的平民个体被推上了叙事的前台,完成历史与个体的互动。该片用小生命描绘丝绸之路的大历史,作为一部用现代人视点重新阐释历史的纪录片,采用了进行时态的故事化叙事手法,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普通人,完成个体生命的影像书写。

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由故事完成了对丝路新貌的架构,第六集“探索 世界的两极”开始于意大利的米兰—丝绸之路曾经的终点,山东姑娘王诗晴在米兰追寻模特梦想,她背着包奔走于各个模特经纪公司以期得到西方审美的认可,但她的脚比一般模特小很多,为了能登台表演,她用502胶水把脚和鞋子粘到一块,从事模特职业四年的王诗晴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米兰设计师罗伯特·穆索的服装以丝绸面料为主,他需要模特表现出丝绸线条的美感,来自丝绸故乡的王诗晴得到了在罗伯特·穆索时装秀表演的机会。两千年后,“丝绸”仍然继续着从东向西的旅行,曾经改变世界的丝绸依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导演用“个体故事”串联起了整条丝绸之路,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为一段段活泼的故事,一个个踏踏实实的人,透过小人物我们感受到大历史的心跳。丝绸古道被黄沙掩埋,丝路文明也逐渐消弭,丝绸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趋于暗淡,但人们依然沿着丝绸之路穿梭于各个国家,从没有停止行走与创造。

2. 视听突破,纪实理念的回归

在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传统的纪实理念被升华,不再是跟踪拍摄,也不再是摇晃的、黑乎乎的画面,而是注重视听语言的修辞效果。粗糙的镜头变成了精美的现实画面,导演用简练的镜头语言,挖掘现实中的美感和诗意。《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多采用自然光线,画面干净整洁,可以看到麦积山石窟湛蓝的天空、水墨画似的安徽村落、成片的桑田青翠欲滴,真实的自然风光带来美的传递。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在画面构图与场景调度上呈现了更多惊喜,镜头多方面寻找陌生化视角,捕捉生活细节,朱晓琳家的幼蚕在翠绿的桑叶上慢慢蠕动,那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在蔓延;镜头自下而上移动,身着红衣的朱晓琳逐渐消失在葱郁的桑林中,镜头语言暗含着朱晓琳与蚕的情感缠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与丝绸不得不说的秘密。

2006年央视的《新丝绸之路》多用长镜头、广角镜头,在幽暗的光线下一分钟约有8个镜头,而新的丝路纪录片将4万多分钟的素材压缩为400分钟,一分钟约25个镜头,快节奏的剪辑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当下人碎片化的生活状态相适应,导演的重组镜头在形式上更符合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期待视野。

四、 话语框架:包容整合 反思自省

1. 包容整合,寻求情感认同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纪录片在历史的现代化表达中,塑造了特定的集体记忆,承担了寻求情感认同的重任,将丝绸之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再次彰显。

“丝绸”:象征符号唤醒民族骄傲。在影像传播过程中,创作者通过符号化的活动来“建构”意义,丝绸古道荒凉已久,但养蚕、丝织、造纸这些曾经由中国传入世界的技艺依然活跃在人们周围,它们是民族的骄傲。丝绸、纸张、云锦已从一种有形介质转化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这种载有民族记忆的符号不断在影片中呈现,受众在影像接受中自觉完成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建构和强化。

“梦想”:民族性格的认同。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的解说词积极传播正能量,如:“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荒芜之地重建生活,在漫长的道路上创造奇迹”。①源自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解说词虽然丝路上的人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但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对利润的追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前行的动力依然是那么澎湃”。②源自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解说词8集纪录片,接近60位主人公正在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这是一种生发于人性、不因地域而改变的普遍性格。创作者将这种共通的力量揉合到碎片化的叙事中,完成对不同民族的受众的吸引,促进国家认同的实现。

“家”:民族情感的认同。该片突破了具象的丝路带来的空间体验,它更诉诸情感的享受。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惯有“家本位”的观念,《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抛开沉重的历史,聚焦于情,聚焦于家庭。纪录片中有7对夫妻的故事,他们有的为了家庭远离家乡,有的怀揣梦想来到中国,在不同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浓浓的夫妻情给予纪录片一种柔和的基调,情融化差异,情催生认同。

2. 反思自省,重塑国家形象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导演借助影像作品向世界传达了一条崛起的丝绸之路,一个崛起的中国。

渴望复兴。纪录片第二集提到,从中国人开始养蚕到欧洲人学会制丝,其间经历了四千年,如今,中国人依然是养蚕制丝,从事生产链最底端的工作,但意大利却掌握着丝绸的最新秘密,它们生产的丝绸制品已经是走向世界的奢侈品,这就是历史的轮回。一味的怨天尤人不自省,只会沉浸在历史的漩涡中裹足不前,透过纪录片标题中的“重新”可看出今天的中国以一个诚恳的态度面对自己、面对世界。在第八集“汇聚 世界之城”中,今天的西安有着重新成为世界之城的强烈愿望,中国制造的玩具走进中亚的普通家庭,迪拜的龙城是中国与阿拉伯开拓边界贸易的成果,中国通过“丝路”寻求新的机遇。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将具有全球关注性的题材以东方视角表达出来,导演在多国取景, 60位主人公中有9位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新疆音乐学院的教授海力力,怀着对东方古国的向往,他与妻子塞韦特兰娜一起成为现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者。海力力对于承载千年文化的丝绸之路来说太过渺小,但正是有了这些外国人的叙述视角,及对他们命运沉浮的讲述,才有了一条有温度的丝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中国。

“丝路梦,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国家主题以及“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现实中的丝绸之路走出历史,走向梦想之路,共赢之路。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不仅在主题中涉及“梦想”,解说词中也多次提到“梦想成真”、“努力”、“永恒”等词汇。纪录片中创作者选取的主人公以男性为主,约占76%,年龄集中于青年阶段,职业多是经营者、企业家,他们是今天丝绸之路的主要建设者,是梦想、激情的传播者。

[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构建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32—44.

[2]E.Goffman. Framing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 New York: Happer & Row, 1986:341—350.

[3]张同道 胡智峰.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10.

[4]张太原.个体生命与大历史[J].近代史研究,2012(05):28—29.

[责任编辑 王爱萍]

The Research of Humanity Documentary in the Frame Theory Perspective——Taking Silk Road,The Journey Goes On as an Example

Zhang Rong Liu Shuzhe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5)

The ancient silk road has existed for several thousands of years. It offers a rich materials and a variety of space images for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umanity history documentary. What’s more, the silk road documentary, relying on the ethnic custom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has formed unique aesthetic style. On the basis of frame theory, the article vertically combed the changes of silk road images in Chinese humanity history documentary,elaborated the core documentary, Silk Road,the Journey Goes On, and explored the means of expression to restructure the brand-new of the old silk road. The article aimed at providing reference, which may help find the silk road culture sources a little further and show the new image of silk road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frame theory ; humanity history documentary ; silk road

2015-06-29

1.张蓉(1956— ),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刘淑贞(1992— ),女,山东省莱芜市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J925

A

1008-4649(2015)04-0076-04

猜你喜欢
旅程丝路纪录片
旅程
孤独温暖旅程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06
坐着小船,开启一段发现春天的旅程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丝路梦
心声歌刊(2018年5期)2018-12-10 01:44:04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丝路
黄河之声(2018年12期)2018-09-13 06:31:04
梦丝路
丝路谣
心声歌刊(2018年5期)2018-01-23 20: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