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京战
解放军红叶诗社副社长高立元将军是著名的军旅诗人。他的一首七律,获得了2008年第二届中华诗词学会最高奖项“华夏诗词奖”一等奖。作为获得这个奖项的军旅诗,这也是首次。我作为一个退休老兵,又是这个奖项的终评委,首先被这首诗所感动。
“玉门西去过楼兰”起句惊人,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广袤的西域大漠,带进了金戈铁马的边塞战场,使人情不自禁想起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古人的精品,为自己的诗作打造布景渲染气氛,悄然用典,毫无痕迹,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紧接着“扎寨昆仑接广寒”,形象地写出了红其拉甫第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高”。红其拉甫边防哨所位于帕米尔高原海拔5200米的高寒地区,是中国最高的哨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哨所。说它“接广寒”,确实恰如其分,非其莫属。“接广寒”使人联想到月宫的嫦娥、吴刚、玉兔、桂树等,顺便又增加了边防哨所的美感。下面再写红其拉甫第二个最显著的特点——“寒”。“云锁乡关千万里,雪埋哨所两三间”,云封雪裹、冰天雪地,几间哨所,像是被埋在雪里,真是惟妙惟肖。苏东坡说“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中秋》),到了红其拉甫,才能成为苏东坡的知音。第三联“霜凝青剑倚天举,旗映丹心向日悬”,一写小小哨所的重要性。它是高悬在国门的“倚天之剑”,是祖国大门的“守护神”。二写驻守哨所战士们的耿耿丹心和献身精神,映照着猎猎红旗,映照着蓝天红日。英雄豪气,天人共鉴。尾联更进一层,“尽洒边陲诚与爱,一轮明月任亏圆”,进一步挖掘战士们的精神境界,揭示他们力量的源泉。对祖国和人民的“诚与爱”,是他们战胜高寒献身边关的真正动力。
全诗一气呵成,势如破竹,读后令人心胸开阔,心神振奋,如闻黄钟大吕,如品美酒醇醪,实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和艺术审美的享受。细品全诗,一招一式,环环相扣,血肉相连;起承转合,抽丝剥茧,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是一个精心打造的艺术品。特别是结句“一轮明月任亏圆”,千锤百炼,堪称佳句。此句颇具张力,令人反复把玩,百读不厌。“任亏圆”的“任”字,是什么意思呢?任凭?任随?任意?好像都对,好像都不全面,应该说是三者兼而有之吧。这个字换一换行不行呢?换成“自亏圆”?换成“又亏圆”?换成“见亏圆”?都不如“任”字好,换不得。作者炼字的功夫了得,真可谓“一字千金”了。若说不足之处,中间二联“云锁乡关、雪埋哨所、霜凝青剑、旗映丹心”四句,都是“主——谓——宾”结构,疏于变化,略显僵滞。此为白璧之微瑕,所谓瑕不掩瑜,无伤大雅也。
还要说一说第三句“云锁乡关千万里”。这一句看似平常,并无峥嵘头角,但這一句却是扛鼎千钧之句。哨所在西部边陲,驻守战士们的家乡都在千里之外,一个“锁”字,把战士们的思乡之情,绕过纸墨,超越词句,悄悄地充满了读者的心中。这种“挟泰山如鸿毛”的高超技巧,正是作者诗词艺术驾驭能力的具体体现。我想,军人的思乡之情,是和其奉献精神、英雄豪气同时存在,相互融合的。它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感情,不应该把它看做仅仅是“个人的私情”。古人讲,在家行孝,为国必忠。古人把《孝经》放在《十三经》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流传了几千年。这说明古人已经看到:亲情,它决不仅仅是个人私情。它是人的感情的基因,是人品道德最底层的基石。热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热爱自己的家乡故土,这应该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感情基础。把家国视为一体,才能义无反顾地抛别家园,奔赴塞外大漠,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守土戍边的责任。对故乡爱之越深,报国之心就越坚定,战胜艰苦困难的意志就越坚强。家乡是大本营,家乡是根据地,乡情乡思是“锁”不住的,那恰恰是战士在寻求能源,在汲取力量。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的源泉,是一切伟大高尚,一切英雄豪杰的发源地!因此,乡情乡思,便成了历史上军旅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把军人的乡心写得何等强烈,读后真如身临其境,令人一唱三叹。
红其拉甫哨所是值得赞美的。驻守哨所的战士是值得赞美的。通过一个哨所,读者看到了祖国的万里边疆;通过驻守哨所的战士,读者领略了边防军人的风采。这首诗获得一等奖,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作者成功地谱写了一曲军魂的颂歌。这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首军旅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