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丁气高
亲爱的《当代》35周年了,祝福。虽然我只读了不到一年,但是《当代》给我带来的文学震撼是深刻的持久的。读了今年的第一期,亲切感扑面而来,又有新气象。中篇小说《苏让的救赎》?语言简洁质朴、充满趣味,以苏让做的梦为开端,切入点荒诞离奇,立马引起人的阅读兴趣,然而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小说转折轮回,颇有一种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意境,结局却让人震惊不已,刻骨铭心,回味无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上一期看了《当代》刊发的《走失的卡诺》,也是同一位作者李清源的作品,这两篇中篇小说都使我眼前一亮,又惊又喜,两篇承上启下,互有内在的关联,深刻的足以触及灵魂。
读者:刘利萍
拿到2015年新一期《当代》感觉到在新常态下有了新变化,虽说变化小但真有变化,如感觉纸质轻了,版式简洁了。本期以中篇小说为主打,题材多样真不错。这些中篇小说里,也许是作家万宁也是女人的原因,本期我最喜欢她的《纸牌》,一个男人胡信明和两个女人别样红、巫紫的故事。这两个女人性格鲜明,很有魄力和特点,从她们身上看到这个社会里女人,特别是成功女人的不易,甚至读到最后有些压抑了。但文学不就是这样给人思考和启迪吗?
对了,提一个建议,以后再发表读者来信后别寄稿费了,还是寄贵社最新出版的小说吧,这等于给我们提供精神食粮(如果在寄来小说之前,事先发几部最新出版小说的名字,我们可以根据50元左右的价格选择一两部就更好了)。
读者:李永海
农历腊八节前,收到2015年第一期的《当代》,惊喜地看到杨匡满的新作《〈马家军调查〉回忆》,读后让我眼前为之一亮,这是一部清新、厚重、充满人性之美的精心之作,作家投入了感情,读之欢喜。要想事情改变,首先自己改变,只有自己改变,才可改变世界。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这是我阅读该文的收获。有眼界,才能有境界。所以,推荐《〈马家军调查〉回忆》为本期最佳。
读者:南天
非常喜欢杨匡满的新作《马家军调查回忆》,文章详细回顾了当年《马家军调查》发表的前前后后,都是真名实姓,有信件摘抄,有当事人对话。一件事情,经过十几年的沉淀,最终水落石出,很有意义。作为多年的读者,我对报告文学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离社会最近。十几年过去,无论当事人如何沉浮,经过冷静的观察和思考,激情的回忆与写作,让事实真相公之于众,赞一个!
读者:梁作琴
我选出的当代第一期冠军作品是《苏让的救赎》。
该文叙事沉稳节制,文字简洁明快,心理描写细腻,人物形象较鲜明。不足之处是故事性不够强,有刻意追求传奇色彩之嫌。
读者:曹雨河
李清源的《苏让的救赎》是一篇寓热于冷的小说。作家以剥葱式的笔触将父亲苏克修身上的怪癖、冷漠,甚至凶狠、不仁不义一层层剥去,勘探了他内心的苦水及苦水里蕴含的热度;常言常新,一切存在都有它的根源,世界需要理解更需要宽容;作品塑造挥金璞玉式的人物,并触摸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温热。
读者:王凯
读完中篇小说《烧陶》,特别心动和感慨,小说描述了现代都市生活主人翁“我”(谭师傅)与富翁老板白公子的交往历程以及与其妻子“娘子”(厉和满)的迷乱爱情,鉴于白公子出轨在先,重点刻画主人翁“谭师傅”感恩老板白公子的道德认知,困惑、纠结、情迷与老板白公子妻子“娘子”(厉和满)乃至不可自拔,最终碍于不得已情杀白公子的心路历程,故事中谭师傅,白公子,娘子(厉和满)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整体合情合理,接近生活,波澜不惊但又扣人心弦,发人深思。(个人认为小说最后情节,白公子尸体如何处理的不漏痕迹与龙山文化玉猪龙的案发有冲突,应进一步完善。)
读者:郭志峰
读罢《〈马家军调查〉回忆》,我狂跳的心久久难以平复。别说该部纪实作品的史料价值有多么珍贵,披露了多少令人震撼的真相。更重要的是,作者坦诚的为人处事态度,以及无所畏惧、敢于直面现实的坦荡性格,让我肃然起敬。
显然,这部创作于1998年的作品,如同一梗鱼刺,一直卡在作者的心口,在忍受、压抑了这么多年之后,终于得以吐出胸中块垒,返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这部回忆录,远比一部中篇小说(甚至长篇小说)精彩。作品涉及人物很多,包括作者当年的上级或是部委高官,但作者没有回避,更没有隐藏,但凡知道的事实都一一道来,连一些来往的信件和答辩状都进行了原始呈现,可谓原汁原味。而作者心理上的纠结和郁闷,及其整个中国当时的文化生态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示,真是发人深省,令人惊叹。如果说,这部作品是作者的一部心灵变化史,那么更是某些人的心灵救赎史。
读者:刘立波
我选择当代第一期冠军作品是《苏让的救赎》。主人公苏让的父亲脾性倔强、狭隘、自私,苏让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为一笔巨款闹上了法庭、电视。活像是一出悲喜剧。情节很离奇,语言很饱满,小说里亲情依然让我们很感动。我很喜欢这篇小说,我推荐《苏让的救赎》为本期最佳小说。
读者:郑新涛
单从版式设计上来看,新年伊始的《当代》,就给人以极其强烈和别样的艺术享受。
当吟风弄月、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和言不由衷的所谓“纪实文学”充斥报刊的时候,杨匡满先生的《〈马家军调查〉回忆》倒为我们提供了一扇钩沉往事、抵达真实的逼仄窄门。昔时恩怨,往日情仇,在作者的娓娓叙谈中,呈现出震撼人心、惊心动魄的力量!时代需要这样的作品,这又何尝不是对“文学记录中国”的承诺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大胆实践?
读者:姬晓东
如你喜欢体育,那么马家军就是你的回忆,如你只是关注社会,马家军还是你的记忆,当年的马家军搅动了世界体坛乃至中国社会,在许多人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记。本期推出的《〈马家军调查〉回忆》像是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不仅进一步深挖了马家军当年的兴奋剂丑闻,也揭开了为推出调查,《中国作家》领导与编辑付出的艰辛和惊心动魄。正是他们的坚守,才始历史的天空实现了光明。感谢你们这些文化人,也投《〈马家军调查〉回忆》一票。
本刊一次推出这么多优秀的中篇小说还比较罕见,特别是这些小说整体质量都比较高,题材也显出了多样性。在新时期你们的做法值得肯定。
读者:冯驱
推荐《〈马家军调查〉回忆》为本期最佳称号。记得《马家军调查》发表后,有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舆论确实搞得人真假难辨。谁不盼望中国的各行业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呢,我们既尊重为国增光的运动员、教练员,也相信赵瑜先生和《当代》在这么重大的事情上不会草率行事的,但是那时读者的疑团是没有地方能解惑的。读《回忆》一文,敬佩赵瑜先生和编辑老师们,中国需要更多像他们这样负责任的人。过去这么多年,社会环境宽容多了,相信读者都会更冷静的看待当时的马教练,希望在《当代》上能够看到马教练的回忆文章,社会需要更和谐的氛围。
读开年第一期,发现封二上增加了“文学记录中国”这样一行字。《当代》创刊35年来,走的正是这条路,读者真心希望着新班子沿着这一宗旨坚定地走下去。
读者:梁真鹏
《马家军调查》无疑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的一部纪实作品,作为该文的终审及两个责编之一,作者以长达数万字的篇幅详尽回忆了该文刊发经过及引起的风波。读完《〈马家军调查〉回忆》,掩卷沉思,16载过去,大浪淘沙,报告文学《马家军调查》究竟会成为20世纪末中国文坛体坛的公案,还是文苑体坛与新闻界结缘的佳话与美谈?原告被告双方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冯八飞教授的《周游列国终去邦》删略得当,妙趣横生,极尽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荷兰、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之行的种种最高礼遇与曲折波澜,最终老爱之所以选择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度余生,自有他钟情不移眷恋不已的迷人之处。
读者:刘杰
我推荐《苏让的救赎》为本期冠军作品。
平凡的生活,平常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平静的叙述,《苏让的救赎》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平和的感动,却绝不是平淡的阅读。无论是情节还是细节,都是几乎零距离的贴近生活,真实得令人战栗。苏让和苏克修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刻画错落有致,具有令人信服的艺术感染力。作者的功力所至,让人性的救赎真实可信,理性的回归水到渠成。
还是期待着每期能读到厚重的长篇领军作品。
读者:徐春林
我比较喜欢本期《〈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旗帜》这篇。作为《当代》的忠实读者,我对《当代》有着深厚的情感。从这篇文字里,使我对《当代》有了全面的认识。本文文笔朴实,资料翔实,从“现实主义文学”分析了《当代》在当今文坛的重要性。
另外,读了王蒙老师的《在希望的日子》很感动。虽然只是简短的几百字,对《当代》而言情感极深。说明《当代》不仅影响的是一个时代,还培养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大家。
读者:李春芝
《〈马家军调查〉回忆》徐徐道来16年前的一桩公案,在看似平缓的叙说中,掀起滔天的巨浪大波,推进你由表及里、抽丝剥茧,看到几近惨烈的结局:一群坚守真理的运动员、体育官员,尤其是《中国作家》的编辑们,是怎样熬煎、怎样坎坷、怎样坚韧不拔……走向正义理性的道路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平坦宽广,那些为了坚守而远去的人们值得尊敬,比如刘东、比如王军霞;那些默默的执著的、怀揣火焰的人们,任凭打击、非难、委屈,他们终于拨云见天、赢得光明的未来!
看后,我先是为那些人、那些气焰熏天而又破绽百出的颇有知名度的人惭愧,也为这么一件大事发生在并不遥远的昨天感到羞愧,当然,我更想到的是在更多的人群中,蕴藏着恢弘大气和民族正义,他们以自己所能够的方式捍卫了真理、捍卫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作者叙述严谨、用笔洗练、感情收敛、思想丰厚——此篇堪为本期冠军!
读者:乔德芳
阅读孟繁华老师的《〈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旗帜》一文,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35年以来,《当代》杂志的拼搏奋进和巨大成就。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代》的确是一本非常具有阅读价值的杂志。阅读《当代》,从而认识当代。
推荐《〈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旗帜》一文为最佳作品!
读者:荣光友
小说《烧陶》在不太长的篇幅里,成功地塑造了公子、桂桂、娘子、师傅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活灵活现的悲剧故事。这场烧陶事端其实是一出没有赢家的悲剧!
我推荐《烧陶》为本期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