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训 杨咏梅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矛盾、经济特点比我们知道的要复杂得多,需要用辩证思维创造新的经济机制和经济形式。其中,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关系就是一个尖锐矛盾,需要转向绿色化发展,通过多层次循环经济系统创造经济增长的新形态,这就是超越现在流行的 “第6产业”之后的 “第8产业”,从而开辟新的增长点和新的业态,拓宽创业空间。
目前从国外生发一个富农的新产业形态——“第6次产业”,就是将农村经济拓展一 (农业)、二 (加工)、三 (销售、服务)产业相连接的经营体 (1+2+3=6,1×2×3=6,故称 “第 6 产业”),实际上是一个产业链的综合经营。它的优点是打破一、二、三产业的分割状态,发挥组合优势,将加工链的价值链增加值交给农民,创造一个新的业态,实现节约集约经营。其不足之处在于比较简单、原始,没有突出生态,没有循环利用,忽视回收和创造更多的新产品、新产业、新能源,也没有强调保障食品安全,更没有涉及城市的污染治理、转化等生态问题,需要升级。我国应在以科技创新为平台的绿色化和循环经济基础上创造高于 “第6产业”的更优化更完备的新产业形态,即 “第8产业”。这是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开拓新的经济增长业态,既解决优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又扩大就业空间,克服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下行压力增大的矛盾,充分释放绿色生态生产力的潜力;既促进当前问题的解决,又为长远发展指明方向和奠定基础。
所谓 “第8产业”,不是做 “文字游戏”、玩弄概念或者 “标新立异”,而是实际要求的创新。“第8产业”的核心内涵是把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耦合起来,互相 “啮合”联动,构成 “共轭”的两大 “回环”,正好形成一个 “8”字;从产业 “码号”说,人们称 “新农业”的 “第六产业”加上两个 “非传统产业”,即 “生态循环产业”和 “资源再利用产业”,6+2=8。所以从构型与 “号码和”两个 “维度”看可将之称为 “第8产业”。严格地说,这不是一种独立产业,而是一套多种产业的大组合,成为一种经济体系。这是代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经过努力建成社会性系统化 (4R)循环经济模式,将使中国的生态问题和经济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见图1所示。
图1 “第8产业”生态与经济系统大循环示意图
说明: (1)图1由两个联接的环组成,下环表示自然状态的生态循环,它是循环经济的基础;上环表示科学合理的经济循环;两环 “共轭” (通过一个节点连在一起),表示 “啮合” (齿轮传动)、联动。 (2)下环中有几个生态学和化学用语: “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和部分 “自养”微生物,它们利用日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将氮元素N(通过一定机制)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等),作为动物的食物以 “养活”它们;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它们依靠植物制造的食物作为生物能源和构成原料来生活,将自身排泄物和尸体留给自然界; “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等的有机物废残物逐级分解,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氮气 (N2)等释放到自然界。如此构成自然状态的 “生态循环”。(3)微生物实际 “扮演”着三种角色,除主要为“分解者”之外,也有一部分是 “生产者” (特别是海洋中的活动)、 “消费者” (寄生类)。 (4)大循环中还有 “侧支”回路,如微生物分解和动物排出的低级氮化物 (尿素、氨、亚硝酸盐等)可供植物直接利用 (作为肥料)。
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出现 “第8产业”有其客观必然性。马克思说: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①科技进步不仅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而且不断优化产业的组合形态。现今时代,科技发展突显四种趋势:多学科交叉集成、体系化深入、同商业模式日益紧密结合、突出绿色化与循环经济。与此相对应,在产业形态上也出现了产业集成和体系化新形态,即由单项专业化转向综合产业链,再由产业链上升为突出生态化和资源回收的循环链 (圈)。市场竞争越来越多地开展产业链竞争,进一步升级为绿色循环链(圈)的竞争,深化解决质量与环境问题。可见,集成化的集约经营是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据此“第8产业”应运而生。
“第8产业”除了涵盖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外,最大的特点是以高科技为支撑,以绿色化为主线,以循环利用为平台,以获取综合效益为目标,扩展到非传统产业环保、回收 (静脉产业)、生物质能源与再生资源以及属于事业的科技研发和人员培训组织、食品安全体系,大体共计8项。高端生态农业延伸的循环圈为:种植业——养殖业——资源回收 (秸秆及其它废弃物等)——沼气——发电——加工 (食品、药品等)——销售——有机肥,再到种植业,大体8个环节。城乡连体生态工程循环圈为:城乡污物 (水)——分拣回收——废物加工处理——再生资源及沼气——发电 (分布式电网+光伏)及再生产品 (有机肥、食品、药品等)——销售服务——农业,再服务于城乡生产生活,进入下一循环圈。因其中循环系统的路线图形成一个系统 “共轭”双循环的8字,表示多层次、交错式循环,而不是直线运行。这个循环体不仅可充分发挥生物科技、农业科技的作用,还可综合利用各种科技,包括信息技术、无人飞机、机器人、新材料等等。如何估量以循环经济系统为特征的 “第8产业”综合效益呢?
首先看关系全社会健康环境的生态效益。世界产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这是一项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带有掠夺性的生产力极大地破坏了生态,也给了我们以惨重的反面教训。欧美发达国家先足登上经济发达宝座,但它们只占世界人口的15%,却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严重污染了环境,打下损害生态的坏底子,树立了旧发展道路的坏样子,并经常把污染物和高耗重污产业向国外转移。这是令人痛心的历史教训。我国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穷国,在战胜多种威胁、阻难、侵蚀、巨浪等极其复杂困难的条件下,几十年内高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也不可避免地积累了许多有待消化的问题,其中资源过耗、环境污染、生态损伤、农业拖后腿已成为发展的瓶颈。例如石油、天然气等战略性资源对外依存度2014年已经分别达到59.5%、31%,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又如雾霾天气占全年天数的一多半,覆盖了国家的1/3天空; “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 “重度污染点位占1.1%”;土地大面积荒漠化、石漠化;水污染严重,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安全涉及的人口约1.4亿人,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 “垃圾围城”、 “垃圾围村”现象已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等。多年来农业生产老路已走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循环”的死胡同,这不仅 “蛀”坏农业的生态性 “老根”,而且 “强逼”农业加入了污染源的行列,并超过了面污染的“半壁江山”。其中粗放的畜禽养殖业成为农业中的污染 “大户”,畜禽排泄物及其它废弃物不经循环处理直接排放,其COD(化学需氧量)、氨氮量分别占农业污染的90%和25%以上;近年出现大量病死畜禽投入江河湖海,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具有传播疫病的极大潜在危险;病死畜禽肉混进餐桌,畜禽产品的有害物质的残留,人为添加剂直接危害人民健康;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明显薄弱等等,这都严重威胁着人畜健康,表明原来那种粗放、忽视生态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为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按照 “绿色化”方向调整结构、转型升级。
其次,单从经济上估量, “第8产业”变废为宝,创造新产品、新能源。粗略估算,全国要发展起 “第8产业”,普遍构建城乡连体循环体系网络,需投资至少2万多亿元,全国可增加GDP约5万亿元,扩大就业至少5000万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可以缔造绿色城市、美丽乡村,也是实现 “五化”的一条途径,并要重新评估农业和农村的战略地位。从理论上说,构建 “第8产业”是对产业经济学的突破,改变了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的限制,提升了新出现的 “第6产业”的理念,将生态循环充实经济内涵,也使人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世界是无限的,从科技创新的长河考量,人类对资源利用也是无限的,循环经济的潜力将是无限的。也是一种巧合,“第8产业”的 “8”,横过来就是∞ (无穷大)。引伸解释,世界物质是无限的,又是不灭的。其不灭的奥秘,在于具体物质形态互相转化,也就是循环运动,恩格斯称之为 “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②。人类认识、适应和利用这个 “永恒的循环”,就能开拓无限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能突破 “资源稀缺”、 “边际效用”的绝对性认识,使人们面向科技创新,运用 “第8产业”循环经济开拓资源利用的无限时空。
创造 “第8产业”可以先从农业说起。从我国乃至世界历史和现状看,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用高科技武装的、以多层次循环经济链环为平台的高端生态农业。但因其面积大、结构复杂、地区地理条件差异突出,实现起来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如何高质量地加快这个过程?必须选好整个循环链中的关键环节作为切入点带动整体推进。从我国人均耕地少、种植业实现规模化限制条件多的特点出发,养殖业资本密集程度高、科技集约化优化比较明显,而且是农业、农村生态化的症结(很多污染是畜牧业造成的)。所以,应当先从高端养殖业综合集约经营上突破,率先实现现代生态化带动 “第8产业”的整个链环。这也正好符合中央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部署。归纳起来,发展畜牧业有九大要点: (1)农区要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的畜禽饲养业; (2)畜禽饲养业要率先实现 (农业)现代化; (3)猪禽饲养场 (小区)要合理集中设置实行集约化规模经营; (4)牧区要有合理的载畜量、实现合理的轮牧制; (5)畜禽饲养业要实现“绿色化”、达到生态循环要求,化废残物为生物质能源及有机肥料有机农药; (6)重点发展草食动物饲养业 (舍饲为主); (7)实行合理的 “粮草轮作” (主要是苜蓿类豆科牧草)以增强土壤肥力并提供优质饲料; (8)加大畜产品加工,生产大量、多样、优质、安全的畜产品,构建通畅的销售渠道; (9)加强科技支持和政府支持。特别强调的是,在畜禽饲养业发展中一定要处理好动物的排泄物、废残物、病死动物等,既变为生物质能源、有机肥料,又要防治污染环境。与之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秸秆、残屑、城乡排泄物,垃圾、污水和糖厂、食品厂、屠宰场、造纸厂、制药厂等的废水废物等等,对这类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是不能绕过的功能要求。
然而,从现实看,养殖业走向绿色化、循环化,问题、矛盾和困难相当多。尤其是规模畜牧经营追求快赚钱、赚大钱倾向突出,加上市场价格波动 (如猪周期、鸡周期、奶周期等),对于生态循环重视不够,现在多数规模养殖与循环经济还没有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沼气发展和应用的矛盾与困难也相当突出。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养殖方式变化,原来的户产沼气陷入低潮,一些规模化沼气也运作不佳,养殖大户多数对于发展沼气无大兴趣(费事费钱无利)。然而,发展生态农业急需沼渣(肥料)、沼液 (农药),治理大气污染又需要生物能源特别是沼气发电 (与光伏配套)。两头矛盾的客观形势呼唤沼气和生物能源转型,这又必须同养殖业转型同步进行,并且向发电与综合经营升级。进一步说,还关系城乡垃圾山处理和能源结构优化,这就需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为此,应当首先认识和把握畜禽养殖业的特点,发挥优势,克服劣势,顺势推进。
畜禽是陆生动物 (terrestrial animal)中人工饲养的 “农业经济动物”,其大宗部分就是猪、牛、羊、兔、鸡、鸭、鹅等,更全面地说还有峰、蚕和其它特殊动物。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大农业 (农、林、牧、渔等)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地方其收入已占农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农业都以发达的畜禽养殖业为重要特征,有的是畜牧强国,如荷兰;我国发展畜禽养殖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来看畜禽的主要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养殖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自然再生产是其基础。包括畜禽在内生物学上的动物界,在原始生态系统中产生和发展相对较晚,但是它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加快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速率,是生态系统向高级进化的体现,并已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或子系统。据现有考证,动物界约有35个门、70个纲、350目,共150多万种 (陆生动物约100多万种)。其中脊椎动物 (包括畜禽)的物种数仅占动物物种总数的5%左右,但它们是动物界的发展高端、食物链的中高端。畜禽具有脊椎动物的以下主要特点: (1)以有机物为食料。处于生态生物系统食物链的高端,是生态系统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 “消费者” (另两部分为 “生产者”和 “分解者”),即只能利用生态系统中已合成的基础营养物质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部分维生素等)来维持生存和繁衍; (2)自由运动。绝大多数动物都能够进行位移运动; (3)采食量和排泄量均大。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较为集中,其主要方式是较集中地吞食固体液体营养物质、吸入氧气,排泄固体、液体、气体 (CO2、氨气、烷类等) “废物”。多数动物对食料的消化吸收率低,大体上约20—30%,其余被排除体外成为废物; (4)脆弱性。动物自身生存消耗很大,温血动物还要时刻维持自身的体温,因而对外界的依存度较大,耐饥饿耐寒热耐窒息的能力和时限较小; (5)对环境产生负效应。动物的排泄物对环境是一种污染,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消化道排出的甲烷、一氧化氮等是温室气体或有害气体,这些要依靠其它生态机制 (如微生物等)予以化解; (6)疫病靶体和载体。动物易患各种疾病,其中800种以上是人兽共患病,其自身也可成病原传播者或携带者或自然疫源,危害人类; (7)提供生态中不可缺少的养分及生态程序(物理、化学、生物加工过程)。
其次来看畜禽养殖业经济层面的重要特点。(1)不可或缺性。动物产业为人类提供不可或缺的优质蛋白和其它必需营养物质,还能提供药材、皮毛等重要基础原料,丰富人类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动物是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占食物量的30—4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动物产业还必然有更大发展和优化。 (2) “消耗性”维系。与植物性产业不同,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靠消费有机食料来维系生存发展,其数量和发展速度必须与其食料生产状况相适应,有时存在与人争粮、与生态 “争地” (如草原载畜量过大,畜禽的饲养也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的问题。对于饲养动物一天也不能停饲停水,否则就会减产甚至造成死亡。 (3)种类繁多、性能差异大,良种培育和改良的周期较长。动物产业中的动物种类、品种数量极其繁多,各种类及各品种之间生产和经济性能差异很大,品种的选定对动物产业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品种的选育又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尽管现代生物技术的选育速度和质量发生了空前的跃升,但这仍然艰巨和漫长。像种植业一样,畜牧 “种业”也是发展动物产业的一个关键环节。 (4)环境严重污染。动物对食料的消化吸收率低,未被充分消化和代谢中制造废物被排除体外,动物存养过程中污染环境、大气和水体。 (5)产品不易保存。以肉、蛋、奶、鱼为代表的大宗动物产品,由于营养丰富、含水量大、自身酶类活跃、利于微生物繁殖等原因,在自然条件下容易腐败变质,较难保存,一般保质期甚短,加上自然或人为污染常常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6)病害问题突出。动物产业的大敌是疾病,威胁动物本身的健康和增殖。群发性疾病中首先是疫病 (即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次是中毒病、代谢病。疫病的病因是生物性病原体,其重要特点是可以繁殖且不断变异,其中很多病原体繁殖迅速,如细菌繁殖方式二分裂式 (即以2的对数增殖),以大肠杆菌为例,如条件适宜24小时可增长47万亿倍,口蹄疫病毒每侵害一个细胞增殖约一亿倍,寄生虫中有的长期乃至终生寄宿并危害宿主动物,有的也增殖很快引起急性致死性疾病。而一旦传染病爆发,养殖户往往遭受毁灭性灾难。 (7)动物及其产品对人类存在诸多安全威胁或不利因素。有800多种疫病是“人兽共患病”,人和动物之间可以互相传染,如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布鲁氏病、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日本住血吸虫病……,弓形虫几乎可以侵害所有脊椎动物也是人类的严重威胁;动物可成为病原体的储存库和繁殖 “基地”,有些病原体对某种动物仅寄生繁殖而不致病但却对人或另种动物致病,有的病原体原本不对人致病,但变异后成为人的病原体;动物产品也可被有害病原体污染而使人患病,如沙门是杆菌、肉毒梭菌毒素等导致的食物中毒;动物产品可携带有害物质如抗生素残留、瘦肉精、激素残留等危害人类,有的是人为故意加入的有害物质 (如三聚氰胺、某些 “防腐剂”、塑化剂等),危及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动物产品中,有的含有一定量的不利于健康或利用价值较低物质(如过量的动物脂肪、胆固醇以及嘌呤类代谢产物等)。 (8)市场中的 “弱者”。由于动物产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动物及其产品抗压性弱,难于抵御市场较大的直接波动和相关因素波动,更无足够力量抵御人为操弄的坑害,最后吃亏的是生产者和动物产业本身,这种现象近年来已屡见不鲜。
正是基于上述特点,畜牧养殖业既是种植业产品 (粮、草、叶等)的消费者,又是植物产品转化为肉蛋奶等产品的生产者,构成人类高级营养的最重要的来源;既是生态链中升华的重要环节,又是有机肥料、有机农药的主要生产 “车间”,为改良土壤提供丰富的养料。几千年来的原始农业就是养殖业维系的。毛泽东在倡导有机农业时认为畜牧业是关键环节并风趣地说: “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而,畜牧又是农、林业 (主要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地互相依赖的关系。”③畜牧业的粪便 “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植物是动物的粮食,动物是人类的粮食。” “而且猪又有肉,又有鬃,又有皮,又有骨,又有内脏 (可以作药品原料)。”④畜禽的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可进一步升级,就是利用生化过程直接发展沼气。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生产经验表明,种植业的废弃物经过腹还田再变为沼气、沼渣、沼液等,其肥效、药效能提高3—5倍,综合利用又能制造生物质能源。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循环链环: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销售——沼气——发电——有机肥料 (沼渣作农药)——种植业。其中前后两端链环又构成一个“8”字,如图2所示。
图2 养殖业前后两端开放式循环图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展以高端生态为节点的高端生态养殖业 “第8产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技术和政策措施。首要的是办好高端生态循环的综合养殖企业,即集合科学加工 (包括秸秆、牧草等)、畜牧精良养殖、完备防疫措施、沼气发生设备、有机肥和农药加工和运输、肉蛋加工保鲜、发电输电系统、销售和售后服务、科技创新组织(包括产学研金联合)的微观载体,为农民提供全面配套的服务,企业标准一定要高。此事办好了,就能支撑起高端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办不好,规模养殖反倒会带来规模污染。
从生态空间结构考量,必须深化城乡生态的整体性认识。城乡气相通、水相连、土相依、物相交,相生相克,互联互动。而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通达、流动和渗透交融的整体, “城乡一体化”既是 “绿色化”自身的要求,又是其不可绕过的实施平台,在 “绿色化”建设中城乡都无法 “独善其身”,因此必须首先转变城乡分治、工农分立、区块分割的习惯思维,树立互联互动、协同推进的“一体化”理念,特别要突出以城带乡、以城哺乡、以工哺农的指导思想,在推动 “绿色化”进程中城市要发挥主导和引擎作用。
在实际运行中,就是要构建以 “第8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生态连体循环系统,包括打造城乡连体的生态农业和生物质能源循环链条,发展多层次水资源循环,构筑城乡连体高端生态大农业绿色带,形成城乡连体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等多层次循环链条。城镇地下通道的系统构造及其在农村的循环利用是个大系统 (另文详述),这就是 “第8产业”,如图3所示。
图3 城乡连体与经济循环示意图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城市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多层次循环系统及其载体 “第8产业”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遍布城乡,出现了许多工业园区 (有的称之为工业集聚区),工业污染早已突破城乡界限,必须全面建立多层次循环经济共治污染体系,包括煤炭、电力、冶金、石化、造纸、纺织、食品等,各有其特殊的循环形式,必须分别构建循环链条,有的可以多业共建,尤其是污染严重的产业,应形成综合循环集群 (园区),重点防治金属污染。交通运输更是城乡联通,伸向各个角落,需要建立绿色物流体系包括绿色仓储、低碳运输、清洁能源汽车等。特别要重点建立起建筑建材循环系统,现代建筑业产业化 (俗称 “工厂里建大楼”)需要延长循环链,前端与建造业链接,后端向建筑垃圾延伸。目前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的40%,大量占用耕地,危害农村,释放灰尘,浪费资源,亟待处理。如果加工回收,不仅节约大量耕地,更能化解二次污染。我国城市建筑物释放30%热量,必须推广清洁建筑,绿色发展,广大农村也需要建筑绿化。在新常态下,我国城乡工业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密不可分,必须运用现代技术系统治理,而治理的载体就是由环保、回收、综合利用、再加工、绿色销售等环节组成的 “第8产业”各类实体。初步估计,如果技术、设备、管理跟得上,可以回收物资50—70%。
为构建以 “第8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生态连体循环系统,必须作好科学的顶层长远设计,兴办大工程。对系统工程必须有系统计划,要确定长远和分期目标,进一步完善实施计划,包括发展空间布局、具体步骤、转型升级路线图、轻重缓急的统筹安排等等。计划、规划都要有 “层级性”,作好“需要”与 “可能”之间的协调。城乡之间开展协商制度,污染与受害单位实施补偿制度。高端畜牧业要设计好一个比较周密的路线图,合理布局建设足够数量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 (厂)和专业的 “再生资源转化厂”,把 “资源再生”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办,依据情况可分设专业性分厂,把 “废物”经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加工,转化为生物质能源 (沼气、其它可燃气等)对城乡供气供电,制造高质量有机肥料 (有机氮肥厂)、生物农药 (厂)供生态农业使用,把较难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再生原料或制品,把其它固体材料和金属分选出来供进一步再利用。同时,大力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这种较高级的循环经济是传统老经验决然不能适应的,而且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探索,要成为高科技最密集的产业载体,用多措集成并举来攻关。对规模综合型企业,一是对相关的科技难题要组织攻关和突破;二是专项技术设施不可 “土法上马”,必须有合格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设计、施工、验收、试车,由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操作和监控;三是由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经常性技术指导 (“互联网+”循环经济);四是通过科普,特别是利用IT手段来普及科技知识和技能;五是要有正确的技术标准来规范和指导相关的操作;六是以科技手段保证全过程及产前产后的安全。对高端生态 “第8产业”来说,需要建立微生物制造设施,利用微生物的光合、固氮、分解、转化能力,利用部分废料废水,制造各类有用物资、物品,达到农业、养殖业等产业的更高升级转化。
“第8产业”是循环经济规范化的高级形式,无论城市和乡村都应当以高标准施行。传统的循环经济理念也有必要予以修补。按照国际主流见解,循环经济要实行 “3R”原则,即减量化 (reduce)、再利用 (reuse)和再循环 (recycle),其主旨是节约和再利用资源。但是深入考察表明, “3R”原则是针对理想状态提出来的,按照生态要求和实践需要,还有一个大问题不可忽视,即 “无害化处理”,必须把再利用与保护生态、保证健康和安全结合起来,如垃圾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粪便、病害动物尸体及废弃物常带有病原体会传播疾病、污染环境,其它诸多毒害、灾害、污染因素相当繁杂,必须在处理中首先消除危害因素和严防产生二次性复次性危害因素才能再利用。依据习近平同志 “大安全”理念,应把安全放在优先地位,鉴此应再加一个 “R”,即 “无害化 (Removeharm)”原则。同时,循环经济不宜过于 “碎片化”、 “孤立化”,那样效果不仅大打折扣,甚至还会造成 “个益整损”的负效应,而需要系统化,使各个环节 “串连”与 “并联”得以科学组合 (不排除个别领域的独立循环形式),以取得整体的生态、经济、社会、安全、健康等的全面效益。
从理论上看,发展 “第8产业”有广阔前景,而实际运作起来则是一场艰巨而复杂的 “产业革命”。这场革命是不能回避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涵之意。经过艰苦努力,一旦破晓,即可达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既然这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就要在 “系统”上做文章、下功夫,小打小闹是成不了气候的。
首先,要解决领导和群众的认识问题。不少地方口头上把 “绿色化”、 “循环经济”喊得很响,心里并没真正当回事,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这既有 “功利”原因,也有认识问题。一些人有 “短期见效”或 “经济成效为先”思想,更有甚者心里想的是个人 “政绩”为先,其 “小算盘”是口头上喊响作为 “明修栈道”,行动上却 “暗度陈仓”特意绕开 “深、大、远”问题,专注于做表面文章。这是对人民对后代不负责任的态度。从认识上说,生态、循环经济是影响深远、需要用科学的 “望远镜”和 “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问题,没有真正认识它的重要意义,所以并不认真去做。简言之,深化认识是践行 “绿色化”、循环发展的先决条件,需要足够的热忱,要有 “功成不必在我”的韧劲,以愚公移山的长期奋斗精神干好这项系统工程。
其次,紧紧抓住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村调整农牧结构、转变发展模式这个良好契机和切入点。当前产业和农牧业转型、污染急迫治理在挑战中也提供了重要机遇。由于农村畜禽饲养业要进行必要集中,排泄物、废料和病死畜禽要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为此设置必要的收集防漏、无害化、沼气化的设施,避免再搞那种分散的小型池、窖,而代之以大中型先进设施,运筹适当就可以顺势达到“一举多得”,把城乡粪便垃圾污水和秸秆处理都纳入进去,又可结合同时生产能源 (沼气)、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多种产品,为今后建设系统大循环经济打下基础。这个契机务必要抓住和利用,要进一步建立高效安全的畜禽场 (小区)排泄物、废残料、污水的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运送系统;建立农业秸秆及废残物收集、初级处理及运送系统;建立城乡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运送系统,要适应循环利用的要求,构建现有系统的高级升级版;建立屠宰场、制糖厂、食品厂、造纸厂、制药厂等有机物加工企业、单位废物、废水的收集、无害化处理、运送系统。
第三,要有必要的政策、资金、物资、环境、科技等支持,并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这是一项重要的新生事物,关系着当代利益和长远发展,又是与传统事物差距很大的大事,所以最需要政府和科技的支持,如果完全放手让市场自发 “调配”,不仅会断送这一大好事业,而且会致生大问题。对资金支持,要防止层层截留,防止 “撒胡椒面”地分散财力,还要金融、保险全面配合。应当优先支持集体、合作企业,对少数优秀的大型私企也应支持,但都要高标准要求,突出富民。客观上,最好实施 “市场+政府+科技创新”的三元调配机制,争取实施每个环节都能达到最优的系统工程。
注释:
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9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③④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