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梅
摘 要:樟子松树种耐干旱、耐严寒、耐瘠薄,适应性极强,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用材与绿化树种之一。为了确保樟子松大树移植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具体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规范的移植技术实施。本文从实践出发,对樟子松移植技术措施进行了深入总结。
关键词:樟子松;大树;移植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改善认识的逐步提高,增进城市绿化,抵抗自然灾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移植大树可在短期内达到绿化、美化效果。樟子松不易生根,大树移栽不易成活。为提高移栽大树成活率和成活后生长旺盛。根据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将樟子松大树移植及栽后管理技术措施论述如下。
1 樟子松形态特征
樟子松又名海拉尔松、蒙古赤松。松科松属,大乔木,树干通直,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常绿乔木,树高15~25 m,最大胸径1 m左右,树冠卵形至 广卵形,老树皮较厚,有纵裂,黑褐色,树干上部树皮很薄,褐黄色或淡黄色,薄皮脱落,一年生枝呈淡黄褐色、无毛。2年生至3年生枝呈灰褐色,冬芽淡黄褐色,叶2针一束,较短硬,叶断面呈半圆形,两面均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冬季叶变为黄绿色。球果长卵形,花期5月~6月,果实9月~10月成熟。
2 樟子松生物学特性
樟子松喜光、喜酸性土壤,适应性强,树冠稀疏,针叶多集中在树的表面,在林内缺少侧方光照时树干天然整枝快,侧方光照充足时,侧枝及针叶繁茂。在养分、水分贫瘠的风沙土上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石砾土上均能生长良好。过度积水的地方对生长不利,喜欢酸性或微酸性土壤。
樟子松耐寒、耐旱,能忍受-40 ℃~-50 ℃的低温,旱生,不苛求土壤水分,在沙地上也能生长良好,树冠稀疏,针叶稀少短小,针叶表皮层角质化,有较厚的肉质部分,气孔着生,在叶褶皱的凹陷处,干的表皮及下表皮都很厚,可减少地上部分的蒸腾。同时在干旱的沙丘上,主根一般深1~2 m,最深可达4 m以下,侧根多分布在距地表10~50 cm沙层内,根系向四周扩散,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3 樟子松大树的移栽技术
樟子松人工造林有很大发展,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在我林区通过义务植树和大面积造林已经是绿树成荫,防风固沙效果显著。樟子松不易生根,栽植的成活率低,为了提高移栽大树成活率及栽植后管理,阐述以下几点关键技术措施。
3.1 选树定向
城区街道、公园里边,种植大苗,必须树形优美、规格一致、无病虫害、顶芽饱满、树势强,起苗前根据移栽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所选地区的树种必须和栽植地区的树种生物学特性和栽植地区环境气候条件相适应。还要按规格、数量在起苗前先定株标号,对死树枝、不良树枝进行修剪,保证树形完美整齐一致,选择向南的方向在树干上做标记,栽植后方向一致。
3.2 起苗、包装、运输
3.2.1 准备工作 为保证所起苗木的土球完整。起苗要选择土层深厚、杂质少、肥力较好的壤土较为理想,不宜选择沙土、土壤含水量过低、或过高土球易散碎,很难操作,一般以土壤持水量45 %~55 %为宜。如遇沙质土壤要选择起苗栽植季节,采用冬季冻土移栽法。
3.2.2 起苗 起苗前,先用草绳或布绳将树冠从树底部向上捆绑,其松紧程度以不断枝又不影响操作为宜,先铲除树干周围的厚土。起苗所带土球的规格,根据苗木大小具体情况而定。土球直径为树木胸径的6~8倍,土球过大容易散球,过小又会伤根,影响成活及成活后的生长势。依据所带土球大小,起苗时在土球直径的外围先向下挖20 cm,然后斜向里挖,使土球自上而下由大到小呈陀螺状,遇直径大于1 cm的根要用剪枝剪断,不能用工具铲等工具剪断。以防止震动而使土球散裂。在起苗过程中禁止用力推,扳的方式起苗。如遇沙质土壤,土球易散不能完整,应在冬季土壤冻结后起苗。分三、四次起苗,挖一次浇水一次,使土壤封冻,坚实再挖苗,挖好后及时包装运输。
2.3.3 包装 土球包装是为了起运过程中的土球完整,减少树苗失水过多,提高成活率和适应性。当土球挖至陀螺状底部还有少部分连接时,由一人用杆顶住树干慢慢倾斜,另一人将土球底部与土壤连接处铲断,再开始对土球缠绕,每缠一圈过来在根茎处绕90°再缠一圈,视土球大小如此缠绕8~20圈,再滚动土球水平缠绕5~7圈,将绳头打结于根茎处,土球的捆绑密度视土质和土球大小而定,一般来说,质地较好的土壤可以小一些,土球体积较大的应多缠绕草绳,以免搬运过程中散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