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曹 旸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曹 旸
本文分析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状态,发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材、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可以使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还能帮助高职生全面、健康、有效地发展。
普通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 教育改革
新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职教育发展更快。但是,这种变化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全新挑战。怎样才能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工作,不仅是学校要关心的工作,还应该成为国家以及社会重点关注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是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认为高校的思政教育非常枯燥、乏味和呆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对知识进行单一讲解,而学生只能在讲台下被动地听。
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高校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改变,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大思政”。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教学。其次,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引进了一些教学器材,如计算机以及多媒体和投影仪,利用这些器材进行教学,课堂增加了学习氛围,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进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是高校的一个分支,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却远远的不如普通高校,有很多问题出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过程中,这与高职院校重技能而轻理论的教学思想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其一,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以及部门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不足,资金方面也得不到支持。
其二,高职院校使用的思想政治教材非常落后,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没有相应的政治资料科室。
其三,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依旧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将新的教学模式普及教学过程中。
其四,和普通高校进行比较,高职院校中使用的教学设备不够先进,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了兴趣。
其五,高职院校较为重视专业技能时间,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抛到一边。
1.改变教学理念
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较为落后,应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培养。如今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不只生活在校园之中,他们要到社会和企业中谋求发展,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
其一,高职院校应该向社会环境迈进,在这个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努力寻求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废除传统封闭式教学方式。
其二,了解社会环境在学生废除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构建“以人为本”的废除教学理念。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平日里的举动,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用自己的情感感动他们,用道理培养他们,改变以往废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学生可以主动和教师接触。重视人文关怀不但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还能够体现实践科学的具体发展观念。
其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目前,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扩招,每年都有很多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用人单位在毕业生素质方面提高了要求。所以,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应该将自身的职业素质提上来,这样在走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时,才会更具竞争优势。
2.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能够接触网络,高等院校将众多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而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却很少应用教学工具以及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一直处于低效的状态。所以,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时应该将一些新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合理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其一,挖掘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媒体图像和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兴趣,进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其二,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思想教育知识上传到院校网站上,还要根据国内的发展动态对信息进行及时更新,这样师生就可以进行相互交流。
其三,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辅导员要跟紧时代发展脚步。注册QQ、微信、微博、博客等,构建与学生的交流平台,通过众多方式掌握学生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理想。在时代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条件,还是时代发展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所以,虽然高职院校想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克服重重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持续努力,一定会获得较大进步,促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的成果。
[1]邓 景,唐 韬.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以网络用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
[2]毛越华.权威音视频应用于新升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
[3]糜泽敏.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
ISSN2095-6711/Z01-2015-1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