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妮萍
(广东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广东湛江524018)
云南金宝山铂钯矿床地质概况与成矿作用浅析
曾妮萍
(广东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广东湛江524018)
金宝山铂钯矿床位于云南省弥渡县,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岩浆型铂钯矿床。矿区已探明铂族金属资源储量为48.80t,铂钯的平均品位为1.46g/t。本题通过综合了解分析其铂钯矿床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岩浆岩、含矿岩体特征、岩石蚀变矿物种类及其分布规律等),从而对金宝山铂钯矿床的成矿作用进行浅析,其成矿作用经历了内生岩浆、热液蚀变和表生风化三大地质作用。
金宝山铂钯矿床成矿作用超基性岩
金宝山铂钯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川滇台背斜,滇中台陷,楚雄凹陷内,红河大断裂东侧。矿区西侧为丽江台缘褶皱带,点苍山—哀牢山褶皱带,位于哀牢断块东部。
1.1地层
区域出现的地层由老到新为:
元古界哀牢山群(Pt1):东区岩性主要为绿色、黑绿色片麻岩、长英变粒岩、糜稜岩黑云母片岩等,猜测为矿区的基底地层;西区分布于鼠街-马家村(红河深断裂西侧),底部岩性主要为黑云变粒岩、混合岩化片麻岩,次为花岗混合岩、二云钾长片麻岩等,上部为长英片岩、黑云钾长片麻岩、大理岩等。
古生界:主要为二叠系(P)下统和上统、泥盆系金宝山组(Dj)。
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南新组(K2n)、下统系景星组(K1j),侏罗系上统坝注路组(J3b)、中统花开佐组(J2h2),三叠系上统罗家大山组(T3l)、云南驿组(T3y)。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为砂砾岩,上第三系上新统三营组(N2s)为砂岩、砾岩夹煤线。
1.2构造
区域构造以红河深大断裂为界,划分东西两区。西区褶皱主要是哀牢山复背斜和兰坪中凹陷边缘;东区为云南中台坳中生代盖层褶皱(树苴向斜、依皮堵背斜、大龙洞倒转背斜等)。区域断裂非常发育,西区主要断裂为红河深断裂(F1)、松柏断层(F2)、哀牢山断裂(F3)、青木林断层(F4)、牛街—龙树大桥断层(F5、F6),其次还有F7、F11、F12等东西向及北东向规模较小的横断层;东区断层主要为鹿窝河—依皮堵断层(F10)、月牙山断层(F9)、花鱼洞—团山断层(F8)等。
1.3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分布广泛,种类丰富,规模较小,大部分受构造控制。红河断裂西侧主要为酸性岩浆岩,哀牢山褶皱带则为富含鎂质、超镁铁质基性岩。出露的岩浆岩时代有华力西期、印支一燕山早期、燕山期、喜山期。
华力西期岩大桥浆岩以红河深断裂为界,东西两区岩浆活动差异较大:西区分布于龙树至牛街一带,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以二叠系玄武岩为主,基—中性火山岩次之;东区分布于金宝山一带,为铁质超基性岩和基性岩,具多期活动特点。
印支一燕山早期是测区内主要的一次岩浆活动,于哀牢山断裂与九甲断裂之间分布。石为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于哀牢山群小羊街组下古生界及二叠系等地层中。超基性岩属哀牢山超基性岩带西亚带的青木林超基性岩群的一部分;基性岩分布于哀牢山断裂西侧,紧靠超基性岩西边出露,岩性为辉长岩、辉绿辉长岩。
燕山期岩浆岩主要沿红河深断裂东侧三叠系上统(云南驿组、罗家大山组)零星分布的基性岩和酸性岩,多是一些小岩墙、小岩脉、透镜状小岩体。
喜山期岩体零星出露,见于香果林西侧二叠系上统和鼠街之东礼社江边第三系三营组内,大多呈小岩墙、小岩突、小岩枝产出,规模很小,最大1—2km2,小者几百或几十平方米。
2.1产状
岩体呈似层状,顺层侵入金宝山短轴背斜轴部的泥盆系金宝山组第三段互层的板岩、变质砂岩及结晶砂岩中,被礼社江从中分割为南北两部分,为两翼平缓短轴背斜,北段岩体发育较好。
2.2岩体特征
金宝山含矿岩体位于基性—超基性岩带中,为一小型超镁铁质岩体。岩体经受了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岩体中的断裂、裂隙比较发育,为后期热液及地下水的活动提供了通道。后期岩体被改造作用强烈,尤其在靠近地表处,碳酸盐、蛇纹石细脉发育,原岩中的造岩矿物基本消失。据矿物定量统计,含矿岩体的95%以上为后期蚀变矿物。
2.3岩石类型
岩石类型主要有辉长岩、辉绿岩、蚀变基性岩,局部分异形成的角闪橄榄岩、单辉橄榄岩等。其中,蚀变基性岩是矿区最常见的一种岩石,主要产于岩体顶部或上部,与超基性岩直接接触或部分呈岩脉产出,碳酸盐化蚀变强烈。由于蚀变强烈,原岩难以恢复。岩石呈灰绿色,鳞片变晶结构、变余粒状结构和纤维状变晶结构,定向构造及块状构造。超基性岩体的岩石类型简单,主要由单辉橄榄岩组成。严格受古生代地层控制,产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为顺层侵入的岩床或岩脉。
金宝山蚀变橄榄岩总体显示出强烈亲硫元素Cu、Co、Ni,其含量越高,铂钯含量也相对较高,说明铂钯的成矿与硫化物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硫化物熔体能够从硅酸盐熔体中大量捕集铂族元素及铜、镍等,并富集成矿[1]。
含矿超基性岩体经强烈后期改造作用,多数原造岩矿物已被交代。发育的主要蚀变作用为蛇纹石化、滑石化、次闪石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在金宝山,铂钯的成矿作用与期后热液蚀变作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再叠加有其它蚀变作用,岩石的铂钯品位会进一步下降近一个数量级,受风化作用叠加的样品含铂钯最低,仅万分之几。这些表明各种蚀变与风化对早期分散在造岩矿物中的铂钯起淋滤作用,使其得以在晚期热液中再富集[2]。
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研究区地质找矿资料及综合研究成果,更系统全面地认识金宝山矿区地质特征,从而对金宝山铂钯矿床的成矿作用进行浅析,推断其其成矿作用经历了内生岩浆、热液蚀变和表生风化三大地质作用。
[1]余红平、肖招平等.弥渡金宝山铂钯矿床超基性岩浆演化与成矿.云南地质,2008年.
[2]同锐灵等.云南金宝山铂钯矿床含矿岩体蚀变特征.矿物学报,2011年.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5)-7-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