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传燧
治理、文化、质量: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三大主题①
□ 张传燧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治理、文化和质量三大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首先,高教治理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最重要的时代主题,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国家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刻不容缓。其次,高教文化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最重要的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涉及高等教育的理念、精神和宗旨等根本性问题。再次,高教质量是高教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整个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坚守课堂教学的育人主阵地和中心地位,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最后,对高教改革与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当代中国高教人面临的两大时代使命。
高教治理;高教文化;高教质量;高校课堂教学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期第二轮改革的序幕。这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新的期待,也必将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十八大之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要改什么?为什么要改?面临什么任务?存在哪些难题?怎么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认识清楚并把握住了,或许可以为高教发展与改革指明方向。
“治理”、“文化”、“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大主题。在当前我国正在抓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提升社会生活质量的大背景下,高教治理、高教文化、高教质量这三大问题应该是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涉及现代高等教育或曰高等教育现代化或曰现代大学制度的全部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1]
高教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是管理高等教育的制度体系。高教治理是高教发展的形式、机制和手段,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涉及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内部与外部关系。高等教育的外部治理是国家治理高教的制度模式,涉及政府与大学②“大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大学”泛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综合性大学、学院、高职高专等;狭义的“大学”特指本科程度及以上、涵盖哲学社会学科(文科)和自然科学技术(理科、工科)学科专业的多学科、综合性高等学校。本文为叙述方便起见,在广义上来使用,与“高等教育”同义。、社会与大学、市场与大学三对关系。“社会”、
“市场”对高教的关系是不同的,相对来说,“市场”与高教的关系相对狭窄和紧密些,“社会”则要宽泛和松散得多。高等教育的内部治理是高等教育的自我管理模式,涉及高等学校的行政与学术、管理与业务(教学与科研)、学校行政机关与业务院系等三对关系。我们把高等教育的很多问题归因到政府,认为高教深化改革主要是去行政化,而去行政化主要是去政府对高教的控制。我们更多的是站在政府和校长的角度来谈论高教治理问题,是在替教育部长(厅长、局长之流)和大学校长说话。其实,高等教育不仅仅是行政化问题,还有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国家高等教育治理远非“去行政化”和“扩大办学自主权”那么简单。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国家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刻不容缓,国家依法治理高教势在必行。
同时,在现有环境下,中国大学内部的问题也并不比外部的好多少,甚至还要严重得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内部行政化严重,高校自律不够,表现在招生、基建、评职称、申报课题、评奖等诸多方面,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学术腐败,师德下滑,屡见不鲜①这些年,高校基建、招生、职称、课题、评奖等方面的腐败案屡见报端。近几年,涉及基建等腐败而落马的高校官员有:2009年武汉大学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副书记龙小乐,武汉科技学院院长张建刚、副院长王志贵,2011年湛江师范学院院长郭泽深,2012年长春大学副校长门树廷,2013年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王国炎,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元、校长范昕建,四川理工学院院长曾黄麟。涉及招生腐败而落马的有: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金勇等;涉及职称评定腐败的典型的有:湖南警察学院刘一兵;各种课题申报、各种评奖腐败则更是人所共知的不争事实。;“政霸”、“财霸”、“学霸”,垄断盛行[2]。高校对外要尽量去行政化、争办学自主权;对内也应当尽量去行政化,依法办学,依学办校②所谓“依学办校”,即依照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办理学校,实质上仍是坚持大学的学术理想和育人理想。,还校于学术,还教于师生,学术自由,教学自主,公平公正公开。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关于“治理”就是运用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以及行政的手段处理国家事务的定义,笔者认为“过度行政化和过度功利化”是影响大学治理的原因和症结所在,大学治理应当进行顶层设计,即:坚持正确的理念引领和价值导向;进行高教治理体制的整体设计;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多元扁平分治模式;强化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法制治理模式[2]。这些年来,国家领导人和相关文件多次提到高校要去行政化,大家对高校内外治理问题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很多研究成果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兹不赘述。
简单说来,文化就是人们生活的某种样式。高教文化就是高教生活的样式或模式。高教文化是文化和大学共同作用的产物。高教因文化而存在而发展,或曰高教是一种文化存在[3]。某种程度上说,高教即文化。从文化发展角度来看,文化既是高教生长的沃土,文化的发展催生了高教的发展;文化也是高教的内容,文化的发展丰富和扩充了高教的内涵;文化还为高教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灵魂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引领高教不断走向神圣、崇高和卓越。从高教发展角度来看,高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应文化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高教的育人和科研两大职能表明它是文化传承的有效形式和途径;高教还是孵化和创生新文化的摇篮和园地。高教与文化的这种双重互动关系,无论是古希腊罗马和春秋战国还是近代的欧美和中国,都是如此。在今天,这种关系表现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和直接了。总而言之,高教是属于文化的,高教是应文化而生的,高教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在文化的浸润下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积淀。
高教文化既是社会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又是高教的灵魂和软实力及其影响的象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4]“大学,从其产生之日起,人类对它就寄寓了无限的期待:知识的中心,文化的田野,精神的家园,思想的泉源,人才(作为学问、智慧和知识的载体)荟萃之所在和培养的摇篮。”[5](P8)高教对人才和学子的吸引
力主要在于大学文化的高雅性和神圣性。文化是使高校增强人才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19世纪末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就是以其“教学和研究并重”理念为核心的大学文化而使柏林大学乃至整个德国成为20世纪初“世界大学的耶路撒冷”,20世纪初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也是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为核心的大学文化而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大学之翘首。可见,先进的大学文化在增强人才吸引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自身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21世纪的中国大学,应摆脱精神沦落、文化缺失的窘境,着力塑造自己的文化,坚守自己的信仰,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内部凝聚力,提高对外吸引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术竞争力。
高教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涉及到的是寻找、重建和回归高等教育的理念、精神和宗旨等问题。我曾发表过《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6]、《大学现实与理想的冲突》[5](P8-9)等文章,谈论过大学的理念与精神问题。我非常赞同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罗海鸥校长在本次会议发言中提到的中国大学缺乏精神和信仰的观点①见罗海欧校长2014年7月17日在兰州大学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的确,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中国大学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越来越被意识形态化、行政官僚化、市场经济化、世俗功利化的东西所羁绊以致离理想、应然越来越远,大学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越来越突出。”[5](P8)大学越来越失去高贵超然的道德品质和独兀冷峻的价值判断,大学“无文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本该适当超然于现实生活,大学应主导社会潮流,引导社会发展方向,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品质。大学应当而且必须“化俗”、“凝重”、“深沉”、“超然”而不是“媚俗”、“浮躁”、“浅薄”、“趋利”,应当而且必须对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有所担当、对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有所承诺、对理想有所奉献。2012年8月在吉林大学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分会学术年会上,笔者曾做过一个题为“大学治理的文化路向”的大会发言,谈过大学改革的文化背景、动力与文化追求问题,提出中西大学建立和发展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驱动力;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及其治理存在严重的西方化、行政化、世俗化、功利化等文化误区;建立现代中国大学制度及其治理体系,应采取回归中西悠久高教办学传统以寻求办学智慧、重建符合现代中国文化发展路向的本土高等教育哲学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主体自觉等策略。
我始终觉得,大学应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大学应寻求文化,大学应培植文化。高教文化建设,首先应当传承并根植于高等教育悠久的办学传统。譬如,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办学传统是其世俗化和学术化,中国古代大学②很多国人不承认中国古代有“大学”,理由有三点:其一,大学实行的是集多学科于一体的“学院制”,而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学科单一,无学科学院的设置。这是缺乏中国教育史常识的看法。早在先秦战国时齐国创设的稷下学宫实行的就是分科(学派)分斋(院)制。南北朝时宋明帝时创设的总明观按儒玄文史四个学科分设四斋(学院)。唐代国子监其实首先是大学然后才是主管京师教育的行政机构,它所管辖的六学(国学、太学、四门学、算学、书学、律学)其实就是六个分科学院。宋代以降,从宋仁宗时期,更采宋儒胡瑗所创分斋制于国子监中,设经义和治事两斋(即文史学院和理工学院),经义斋以学经史(哲学、文学、历史学)为主,治事斋分设治民(管理)、讲武(军事)、堰水(水利)、算历(数学、天文等)等科。这种做法,与欧洲中世纪乃至后来大学的学院制并无多少区别,只不过名异实同而已。其二,大学传授学习的是高深学问,而中国古代国学、太学传授的不是高深学问。这种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的确,古代不可能有现代意义的“高深学问”,但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高深学问”。国学、太学传授的肯定是那个时代的“高深学问”。所以看待事物不能以今度古。其三,大学教育具有专业性,而中国古代的国学、太学缺乏这种专业性。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固然,中国古代国学、太学的确没有现代理工科那样分得过细的专业性,但从古代国学、太学的培养目标看,其实它是有专业的。人们都承认,中国古代国学、太学都是以培养治国安民的“治术”人才为目的,这类人才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公共管理类人才,他们的专业应划归公共管理类专业。因此,中国古代的国学、太学具有专业性。的传统是其伦理化和入世化。这些传统仍然是当今中国大学改革发展的宝贵智慧财富。其次应当蕴涵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如在中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理念“学校自治和学术自由”,北京大学的办学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西方,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教学与科研并重”,牛津大学的办学理念“探索普遍学问,传授普遍知识,开展自由教育”,赠地学院的办学理念“服务社会,重视实用”。这些理念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生命价值。再次应当卓现高等教育的办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己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7]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之所在,是大学内在的精
神信念和特殊的意志品质的外在表现,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大学应当创造知识,追求真理,探索学术,独兀不迁,坚持操守,捍卫价值。实现“道”与“器”、科学与人文、学术性和工具性、思辨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整合,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的有机统一,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的伟大使命[6]。
高教质量涉及高校行政与学术、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等问题。高教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我以为,不在学科、不在专业、不在课程,而在教学、在课堂、在实验室、在师生、在人。就教育质量而言,课堂(教学)、教师、学生永远比课程、教材、学科重要[8]。高校领导是否重视教学、是否重视课堂、是否重视实验,学校是否以教学为中心,是否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与学习上来,是高校质量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对教师而言,搞好教学不是不要科研,而是教学和科研哪个摆在第一位的问题。无疑,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大职能决定了教师必须搞科研,大学教师的科研与知识的发展、与大学的发展、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以及与教学的发展都太直接太密切了。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大学教师之所以为教师,本质上不在科学研究而在人才培养,离开了人才培养,离开了教学,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大学教师就不成其为教师。如此而来,大学教师,本质上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者”。这丝毫没有而且也不会贬低科研的价值,相反,大学教师要想当好教师,做好教师工作,必须做好科研。尽管如此,大学教师首先必须做好的是教学工作而不是科研,因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教质量的高低。
这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负面影响而遮蔽了自身的本体价值追求。一方面,在一片赶超国外、创办一流大学的呼声中,我们提升了大学的行政级别和强化了大学的行政权力,行政管理人员高度中心化,却降低了大学的学术权威和弱化了大学的学术权力,学术人员(教师和科研人员)被严重边缘化①这种边缘化现象近年来越演越烈,作为学校办学主体的高校教师在课题申报、科研评奖、职称评聘、年度优秀、教学先进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譬如,2009年教师节全国表彰的高校优秀教师中90%都有高校官员。本属教师专有的教学成果奖,可一般教师的教学成果几乎连学校门都出不去,一般处长院长的教学成果几乎在省里都得不到一二等奖,更甭说国家级奖励了。在高校,普通教师的生存空间被行政官员挤压得越来越窄化了。。同时,在各种“工程”②这些年来,我国先后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计有:“211工程”(1994)、“985工程”(1998)、“质量工程”(2007)、“2011计划”工程(2011),累计投入达数千亿元。目前,人们已对这些工程实施的公平性提出了质疑。的实施中,各高校重点抓了工程项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各种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却忽视了最不该忽视的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教师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奖、职称评定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各项“工程”数千亿的投入中,“质量工程”的投入仅为25亿,不到1%。孰轻孰重,可想而知!课堂教学没有受到像工程项目、学科建设、科研任务等那样的高度重视而是变成了软任务。大众化以来高教质量下降尽管不能说是课堂教学被弱化的结果,但也不能说与其毫无相关。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背景下,“大学应当主动适应社会”、“大学应当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高等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不绝于耳,大学俨然成了培养“工匠”的教育,上至校长处长下及教师学生,不是忙着跑项目争课题上工程要官爵排名次,就是忙着搞关系出专著发论文做兼职,以致出现了“长期以来,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教学投入不足以及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9]。大学教育的重心倾斜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偏移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淡化了,大学的本体功能被削弱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确定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明确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受不同的质量观的影响[10],多样化是未来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应当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质量观。与精英型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同,大众型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种兼顾精英与大众、学术与应用、通识与专业、科学与人文取向的多元质量观,是一种崭新、多元、分层、全面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多元高等教育质量观有利于增强高校自主办学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利于凸显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办学个性和特色。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专业化程度高的高校教师队伍,这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第二,坚持课堂教学的育人主阵地和中心地位;第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第四,寻求学术与行政的张力;第五,架通培养与就业的桥梁;第六,深入、扎实推进“质量工程”[10]。
“全面深化高教改革”,对高教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当代中国高教人所面临的两大时代使命。改什么(改革的对象、内容和课题)?为何改(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动力)?怎么改(改革的过程、机制和策略)?改革有哪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亦即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这就是我们作为高教人、我们全体高教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并进行专门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高教理论研究者,我关注过高教的宏观问题,如大学精神、高教质量、大学解放,等等。上面谈论的三大主题,只简略涉及到“改什么”即改革的对象、内容和课题的问题,未涉及“为何改”、“怎么改”等问题。这是很大的课题,期望大家通力合作,共献智慧。
[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人民日报,2014-01-01(2).
[2]张传燧.大学自主与大学分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18-22.
[3]徐显明.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3-8.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人民日报,2012-11-18(1).
[5]张传燧.大学现实与理想的冲突[J].大学教育科学,2010(5).
[6]张传燧.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4.
[8]张传燧.课堂比课程重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2):封二.
[9]高思平.高校教学评估:回顾与展望[J].光明日报,2008-02-27(11).
[10]张传燧.质量: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3):12-15.
(责任编辑 李震声)
Governance, Culture, Quality: Three Themes of Deepening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ZHANG Chuan-sui
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especially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Chinese social reform not only has quickened step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but also has provided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expect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To deepen and fasten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faces three hot, central, and difficult problems, which involve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and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Firstly,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 of times within a long period of time.Therefore, building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that conforms to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law and requirement is urgent and imperative.Secondly,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significant but tough long-term task because it deals with fundamental issues on its philosophy, spirit and purpose.Thirdly,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 a permanent them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aim and end-result of the whole higher education.Only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holding educational central position and main field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can we ensur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Finally, persistent and furth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re main times miss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 and scholars.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culture; quality; classroom instruction
G640
A
1672-0717(2015)01-0015-05
2014-11-28
张传燧(1956-),男,贵州石阡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传统教育、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
①本文系作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