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学院思政课部 肖 睿
1.新媒介的内涵。媒介,源于英文“medium”,意为事物之间彼此联系、发生作用的中介。在现代汉语中,“媒体”一词就是媒介载体的简称。《日本现代设计事典》中对新媒介的解释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有线类:情报提供与终端均有线连接的;二是无线类:卫星播送与高解像度电视、数码电视等,是电波传送的;三是商品类:光碟,八毫米录像带等。而“媒体”是其具体的载体,指报纸、期刊、书籍、音频、视频等载体及其制作发行机构。
2.新媒介的功能。第一,在虚拟世界中传播现有文明成果。在信息化背景下,人类的文明成果呈现出爆炸式发展,对载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媒介就是承担了传播人类现有文明成果的功能。新媒介开放而又隐蔽、包容而又多元,使充满个性和活力的各类作品和社交群体在虚拟世界不断扩展其影响力。
第二,引起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新媒介构建的虚拟世界在创造新的社交空间的同时,也深入和延伸到了现实生活领域。新媒介正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包括师生交流在内的人际互动,冲破了物理和地理空间的限制,形成跨越时空的交流新模式,丰富了人类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
第三,对社会舆论导向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介在信息化时代得到了迅猛发展,日益改变着传统的舆论导向格局,迅速成为展现舆情变化的信息平台。这主要表现在,新媒介不仅加快了官方和民间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还往往使舆论导向处于跨时空、高效率的海量传播模式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超控制的特征。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加快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才能在新媒介条件下真正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历史重任。
1.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权威地位的必然选择。意识形态,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重要范畴,指反映特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这一指导思想在社会生活要真正发挥其支配和导向作用,就必须提高全社会对其的认同。
由于新媒介的全球性、即时性、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包容性等特征,颠覆了传统的人际交往和交流方式,甚至产生了对权威理论的挑战特性,这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对信息产生、发展、传播和导向的控制力,加上高校学生思维活跃,社交软件使用得心应手,对全球化的接受能力也很强,导致他们的思想在新媒介环境中面临着许多不同文化、思想、观念的干扰和冲击,这一系列影响又往往是隐蔽而复杂的,传统的思政课教学难以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干预。
可见,在新媒介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思政课教学必须利用好网络、手机社交平台、APP 软件等新形式,因势利导,扩大虚拟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灌输,才能巩固和提高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2.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新媒介为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思政课教学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历史契机。
一个人格健全的大学生首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推动下,努力通过学习和工作提高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在新媒介条件下,大学生身处校园却可以走向全世界的舞台,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向众人展现真实而又直率的自己,这样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给予的。
思政课教学要抓住新媒介发展的历史机遇,从现实课堂拓宽到虚拟空间,对新媒介中海量而又繁杂的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减轻负面信息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不利影响,才能开阔大学的眼界,为他们在能力发展和主体性思维的提升等方面扩展有利条件,使他们的思想在现实和虚拟两个层面保持均衡。
3.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在教育系统中所进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是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转化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
在新媒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理念上正经受着形形色色价值观的强大冲击,面临着自觉坚定信念的紧迫要求;在教学手段上则要求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社交平台的优势,扩大自身影响力;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积极介入到虚拟空间和更加广泛的社会群体之中,了解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并将其转化成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语言。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把课堂扩展到新媒介空间和新媒介群体中去,并与之有效整合,才能实现教学的良性发展,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