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院图书馆 喻秋兰 钟云华
创业是最高层次的就业。实践界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有些高校甚至成立了创业学院,但大多数毕业生仍是不敢创业、不能创业与创不成业,创业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高校采用基本雷同的创业教育模式,没有基于高校所在区域的本土特色进行本土化创业教育,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而实际上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其创业教育只有基于区域需求与特色之上开展,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使其敢创业、能创业与创成业。本研究以C 学院为例,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基于高校所在区域的需求与特色,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欧美等国家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研究和实践已有20多年历史,积累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如何界定创业教育的内涵、外延与适用范围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新概念,并认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说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勇于承担风险等特质的个体,只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个体创业能力才较强。Thompson 认为,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不同国家的创业教育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例如在美国就是采取“五阶段创业培训”模式的创业教育。然而Arthurs J D 和 Busenitz L W 又从更小的角度指出,在大学校园中,不仅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接受创业教育,而且工程、艺术、地球环境与医学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需要接受创业教育,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这个观点对地方高校各专业学生都需提高创业能力有借鉴价值。第二,关于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创业教育模式多种多样,既有单纯的理论传授,也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究竟采取什么模式,不同的人给予了不同的观点解释。Man 认为与传统教育相比,创业教育在于提升个体内在品质,在教学方式上与传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同样需要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Helfat 则指出,不同的高校处于不同的地域,要使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成效,最适宜的创业教育模式是本土化创业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我国学术界对于创业教育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关于创业教育目标、类型与功能的研究。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刘帆指出,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可以说是核心目标,就是揭示出创业的基本规律,传承创业活动遵循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习者的企业家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突出的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创业能力。第二,有关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众多研究者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社会各界对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认识不足,而且比较片面,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理论知识输入,缺乏急迫性和自觉性;本土化创业课程建设不足;重学生创业意识培养,轻学生创业能力提高;没有形成一个让学生愿创业、能创业与创好业的长效机制。
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在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领域已取得了一些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不足:第一,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从普遍意义上开展,试图建立一个全国各所高校通行的、对每个学生都适用的创业教育模式,没有基于高校所在区域的区域需求与本土特色开展研究,所得教育模式缺乏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第二,研究内容仍然相对单一。研究过多地侧重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系统建设、成本收益等问题则研究较少,也不能有效地将高校所在区域的需求与本土文化融入创业教育之中,不能提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对策。
C 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在专科学校基础上改建升格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现有15 个系部,40 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2000余人。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C 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本土化探索。
1.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学校充分考虑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差异、社会现实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和学生个性特点及成长需要,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的结构和环节,理顺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体化的培训体系。一是培训师资,强化师资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创业培训教师参加多层次的能力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培养创业培训和服务骨干,调动职教中心等学校参与创业培训的积极性,做好师资力量培养和配备工作。二是实践活动中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创业是一个需要个体亲身历行的社会活动,故在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将创业培训纳入到专业的课内外实习实训中,在实践中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并与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业实践、校内外实习实训等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在活动中而不是从书本上训练创业能力。
2.开展大学生创业沙龙。利用学校创业俱乐部平台,每月召集已经创业和打算创业的学生举办创业交流沙龙,由专业老师负责组织,交流内容主要为:了解学生创业情况、面临的困难、创业经验、创业资源共享。创业沙龙致力于培养一批又一批真正适合创业的综合型人才,孵化更多有梦想、有魄力、有担当的年轻创业者。
3.进行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学校创新创业中心是一个以具有天生创新创业优势的经管系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以活跃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意识,增强在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为己任的全新部门。利用这个平台,针对学校想创业的同学,通过为大学生在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和办公设施,以及在教育培训、信息咨询、政策、融资、法律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4.举办创业大讲堂。秉着“开门设堂,百家争鸣”的原则,诚挚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走进创业大讲堂,开堂讲学,宣传创业文化。如请进经济管理法律领域的专家学者,分析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形势,让大学生了解创业环境与注意事项;请进市富民创业中心主管人,宣讲大学生创业政策;请进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分享成功创业的经验与教训。创业大讲堂一个月举办一期,已举办38 期,这大大增强了C 学院创业校园文化的对外交流水平。
经过三年的努力,C 学院本土化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实践,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提高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并为其他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或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范本。
1.建立完善了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三平台”“一载体”。通过项目执行,推动C 学院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创业俱乐部进一步发展,建立青年创业促进会与创业大讲堂的日常运转机制,建成了“三平台”“一载体”的大学生创业提升机制。追加经费投资,优化了“三载体”“一平台”的硬件设备;优化规章制度,提高了“三载体”“一平台”的软件管理;加强宣传,提高了校部师生“三载体”“一平台”的利用率;提高了“三载体”“一平台”的开放程度,将其向整个学校所有教师与学生开放。
2.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成功开展。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一是开展创业教育,有效根据C 学院的校情与各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发出本土化较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保证100%的大学生接受过大学生创业课程教学。二是利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积极进行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培训,尤其以SYB 创业培训为主体,提升了学生的创业兴趣、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保证了80%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创业培训;举办创业沙龙活动38 余次;进行创业案例集开发,为学生创业提供多形式多元化的案例。
3.大学生创业活动全面开展。通过宣传与创业文化熏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各类活动。10%的学生参加创业俱乐部或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成立50 个创业团队,以后逐年递增,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指导的系部教师达到20 人,成功创业团队约25 个,每年解决毕业生就业岗位数1000余个。坚持走出去原则,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之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主题调研,增强学生对各类创业因素的了解,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派出了100 个调研小组,调研小组人数共计2000 人,完成调研报告100 余个,调研成果讨论会10 场。
[1]Thompson J L.The facts of the entrepreneur: Identifying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J].Management Decision,2004
[2]Arthurs J D and Busenitz L W.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effects of venture capitalist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
[3]Man T W Y,et al.The compe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
[4]Helfat C E and Peter M A.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Capability lifecycl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
[5]徐 琼.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3
[6]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