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

2015-03-31 09:35王棋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话语建构师生

王棋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高校扩大招生制度下,高等教育主流教学组织形式采取一个教师同时面对一二百个学生的大班授课制。大班制作为班级授课制发展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教育与社会密切互动引发的一种教学现象。考察它与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关系,减少它在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中的负面影响,是建设现代大学课堂教学机制不可忽视的内容。透过大班制的形式条件把握课堂本质与教学规律,建构公共话语空间,为大班制下大学课堂的革新提供有益的视角与路径。

1 公共话语空间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平台

影响大班课堂教学效果的致命因素是课堂师生关系的异化与扭曲。课堂本是供师生教学活动的公共领域,教师授课话语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话语,科学的课堂在本质上要求师生互动组成有机整体。大班制集中利用教学资源、传播教学信息,是其优点。不过它强调教学中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存在着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大班课堂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话语权在教师手里,教师以独白式话语授课,不需要学生回应,也鲜有学生回应。师生缺乏充分、有效的沟通,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状态。即使通过提问、师生问答进行短暂的互动,考虑到学生异向、发散思考会影响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教师往往期待学生给予的回应能在教师的预设当中。某些学生也担心自己的不同想法与意愿逸出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既得不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也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如沉默无语。如此,学生质疑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充分激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体自觉性、积极能动性。分析大班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与缺陷,学生作为与教师平等的认知主体、生命主体的身份没有获得教师的认可,更遑论师生彼此尊重、理解与信任,进入公共话语空间,主体间对话与交流,建立公共交往的教学实践关系。

如何认识课堂话语空间,直接关系到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建构。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必将大大促进教师对课堂话语空间积极与主动的把握。用西方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公共话语空间”理论来看,对于多元价值主体来说,公共话语空间是大家彼此沟通、达成共识的一个基本平台。一般意义而言,公共话语相对于私人话语而言的。课堂教学公共话语的提出,是针对教师的霸权话语来说的。建构公共话语空间的目的,是反对与消解教师话语霸权,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好的自由表达空间,以便师生、生生更好地沟通彼此的分歧,在差异中达成共识,消解大学课堂师生间的紧张、冲突与对立,建立师生平等、和谐关系,从而有助于教师重新认识课堂的本质与教学规律,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要求我们不仅把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作为一种言语交流方式加以重视,更重要的是发掘与贯彻对话精神,在对话中进行主体间思想、情感、经验、智慧的交流与共享,体现师生、生生主体间关系的本质,增强教学的育人功能,展现课堂的育人魅力。师生以平等交往的理性展开对话,是课堂公共话语空间理论建设和宏观架构的支点。由课堂公共话语空间的逻辑建构转向实践运作,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包容学生某些幼稚、甚至错误的认识,避免形式对话、虚假对话,真正心怀对方,学会倾听的技巧,掌握对话艺术,进入生命主体间的对话,将课堂公共话语空间打造为师生寻找思想之根、提升精神品质与生活意义的学习天地。

2 公共话语空间为激发师生创新精神创造有利条件

建设大学课堂公共话语空间,一个突出作用是促使教师重新认识开设课堂的目的与作用,深入理解教学的本质与意义。课堂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园地,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建设。培育创新人才,要求教育富有创新活力,这是最起码的条件。离开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自觉能动性、创造性,课堂传承知识、培育人才无从谈起创新性,反而沦为传统知识的复制与传递,结果学生质疑教学内容,表达带有个性见解的行为往往被当作另类、受到斥责,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严重抑制是可想而知的。

“现代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科学家利用客观的观察和方法所发现到的真理,而且真理是不容推翻的。”[1]29教师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拥有的知识具有历史与社会赋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在带有封闭性特征的客观主义知识观笼罩下,教学变成关于所谓固定不变的真理的传授与接受的活动,教师独霸教学活动的话语权,学生只有绝对顺从才能称得上是好学生。不仅否定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与创造能动性,而且即便是教师也成了已有知识体系与传统、权威的殉道者。与现代科学客观主义知识观相反,后现代科学观主张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科学知识的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主张“现代科学观强调理性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方法的霸权,这必然导致认识上的偏执,为了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使各种知识处于平等的地位,我们有必要以多种方式从事研究。因此后现代科学观提倡多元与宽容的方法论”[1]30。从理性主义方法论转向多元、对话的方法论,是后现代科学观方法论的重要转向。

后现代科学、后现代哲学深刻把握了人类认识的特点与认识发展规律,提出了影响教育教学思维方法深刻变革的科学、哲学方法论,为沉溺于确定性的课堂教学传统观念指明了变革的一个方向。在师生、生生双向、多元对话构成的课堂公共话语空间里,平等对话,为激发师生创新精神创造了有利条件。课堂对话、获得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得普遍知识又不断批判与扬弃,个体不断加工,促进精神成长的过程,是师生作为认知主体与生命主体皆获得提升的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在对话中彼此敞开心灵,共享经验与智慧。教师为大学生表达见解创造更多的话语空间,在与学生相互理解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自我理解中不断反思与批判,实现生命的层层提升与向上超越,从而通过教学相长的意义层面体现出教学的本质。

3 公共话语空间体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要求

将课堂知识的世界向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关联上拓展,倡导课堂教学向现实生活回归,体现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与特征,将教育教学与学生的成长现实联系起来,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为社会历史的前进与发展培养历史活动的主体,这是有效建构大学课堂公共话语空间的内在要求。现实生活之于课堂教学本体性地位不能被忽视,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合乎人的本性,满足个人与社会的需求,生活化是它的现实诉求和基本诉求。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又引领学生的生活价值取向。关注生活,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时代性、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

获得学生广泛参与度与认同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课堂公共话语空间得以建构的学生基础。师生公共话语空间不只课堂教学这一块,现代信息化社会,通过电子邮件、qq 群、微信、博客等网络、电子信息技术途径与渠道,师生公共话语空间得到很大的拓展。与师生其他公共话语空间相比,课堂公共话语空间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下教学目的性、导向性更鲜明。师生、生生在对话、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彼此敞开知识世界的视域,相遇交集,追问这种可能性的根源,必然指向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关系问题。课堂教学督促学生在教师划定的知识理论体系内学习,引导学生构建与专业对应的科学世界。如果这个目标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没有有机关联,缺乏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提供明证,提供支撑,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师引出的科学知识领域之外,是形成不了属于他个人的科学世界的。

比如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在土木工程专业科学世界里,他对什么感兴趣?他关心什么?他探究什么?要解决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解决?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只有结合切身的生活经验才能给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形式上听听课、做做笔记,就能真正进入这个专业的。没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个人土木工程专业的生活世界必定是残缺的,或者是建立不起来的。由于课堂教学对于由生活世界转向科学世界的路径重视不够,很多学生虽然拥有自己的专业,但是对个人前途、生活目标与方式感到迷茫与困惑,缺乏从科学知识的学习过渡到生活世界的价值反思与意义探源。像在职业与规划问题上学生喜欢教师给予具体指导,这当中就涉及如何看待专业与生活、如何正确处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总是预先给定的世界,它总是有效,并且预先就作为存在着的东西而有效,但并不是由于某种意图,题材范围,或按照某种普遍的目的而有效。”[2]558生活世界是感性的、直观的、被给予的、自明的。西方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告诉我们,预先给定的生活世界,并不是人生最终的本源与根据,需要进一步回溯生活世界,回到先验意义上原本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我们一方面过着自然生活,同时又意识到它只是那各种可能的原本的生活方式之一种,而并不真的就是不可置疑的、客观实在的、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整个生活方式进行一种改变。”[3]44-45从现象学的先验哲学原理我们看到,生活世界是主体的理性建构,是主体间理性交往的产物。这种理性既关涉工具理性,又不停留在工具理性上,它有着价值理性的精神引导与动力支持。苏格拉底的著名观点“知识就是美德”,肯定了知识对道德的作用,肯定了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是片面追求知识,以外在的功利目的代替内在的价值目的,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而过度扩张与膨胀,忽视学生多方面需求与平衡发展,是课堂教学脱离生活根基,滋生教条化、形式化、抽象化弊病的深层思维根源。

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对于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出了高要求。生活资源是建构课堂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材料,也是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大学课堂质量的重要催化剂。面向生活,使得公共话语空间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动态性特征。通过对话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反馈,提高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效果与效率,加强师生、生生主体间自主、自觉、能动、积极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创新素质,同时也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与创新意识。探索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创新空间与创新维度,是大学课堂克服大班制形式条件限制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1]袁维新.科学教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朱刚.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兼谈欧洲科学与人的危机及其克服[J].江苏社会科学,2003(3).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