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伊丽
公民教育的良性发展,可以提高一国公民整体的政治素质,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及其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使得个体与群体、社会和国家得到良性、积极的互动。目前,我国公民教育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在培育受教育者的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等方面依然面临着深重的困境,而这些困境的主要根源在于当代教育领域中缺乏一个公共性的交往生活领域,以支持人与人之间的基于平等互助身份的公民交往。中国以往的公民教育主要集中在体制内的顶层设计,教学方面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缺乏一个很好的平台供公民参与实践,而社会组织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其独立性和公益性及覆盖面广的特点能为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表达公共需求、践行公民行为提供良好的平台。
我国的公民教育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是政府主导,缺乏民间发起和自生发展的过程。政府主导的优势在于能够从宏观上制定政策推行,缩短公民教育发展的漫长过程,但不足之处在现行阶段问题逐渐暴露。
1.公民教育教材的编写人员单一
编写组以专业人士为主,他们的优点是理论基础扎实,而且比较专业,不足之处在于主要以体制内的学者为主,参与主体不够丰富多元,导致教材的编写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深奥苦涩,缺乏趣味性和生活化气息。而且基层的人员对教材编写没有参与权,也就是说编写教材的主体和讲授教材的主体不是一个群体,导致很多时候讲授教材的主体照本宣科,没有积极性,从此也导致教学疲劳和教学懈怠。
2.公民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这些年,我国教材内容的改革力度比较大,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我国公民教育教材编写没有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教学内容上也存在层次划分模糊,内容重复。例如我国的思想理论课,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政体等爱国爱党内容,超出其理解范围;中学、高中和大学的公民教育教材内容重复,导致学生学习疲劳和厌倦。二是重理论和意识形态灌输,枯燥理论偏多,案例设置较少,缺少趣味性导致实践指导性不强。三是强调国家意志和公民美德,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政治教育为主,公民权利很少涉及。四是公民教育维度不全。一般的公民教材内容应该包括四个维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与此相对应的是塑造出四种公民身份:个体公民、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世界公民教育是匮乏的。五是实行文理分科后,文科和理科的教材设置分化,公民教育也遇到困境。例如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理科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文科生在实践公民教育时缺乏逻辑思维和缜密的技巧以及实践精神,理科生实践公民教育时太倚重实验,导致人文精神缺失。
我国的公民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期末考试也是主要侧重理论考核,缺乏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实践的活动方式,因此受教育者情感体验没有得到增强,其公民素质的有效性也被忽略了。目前,我国的公民教育课堂教学目的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规定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忽视了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个人需求,降低了受教育者对高校公民教育的认可度。同时,即使有社会实践也只是可参与性的选择而不是硬性规定,这导致学生的全员参与不足,从而使得高校公民教育难以在实践层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国公民教育的媒介主要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如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参与性不足。这是因为,政府作为公民教育的主体,对旧媒体的推广投入了巨大成本,而新媒体介入实践短,运作尚不成熟,同时由于新媒体在推广公民教育上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导致官方对新媒体的关注度和推广远远不够。但是随着80、90、00后逐渐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体,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非常高,已经成为践行公民教育的主体,但是他们很少接触旧媒体,而对新媒体的参与性非常高。而社会组织,由于操作灵活、适应性广,在新媒体的使用上要与时俱进些。
我国公民教育的参与平台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以及家庭为辅,但没有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规范化起来,尤其是在社会组织方面。近些年我国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涉及国家和市场中间地带的方方面面,也能最广泛的将独立的个人有效的连接起来,但是社会组织与公民教育的实践却出现断层。其实没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公民教育的参与就不能起到范围广、实践强以及落到实处的效果。
通过社会组织关注弱势群体,在公民教育的能力目标上,注重培育公民的独立思考、批判反思能力是首要的,个体独立与公民美德并重。面对当下独生子女二代、隔代教育、留守和流动儿童等诸多问题,培养小公民的独立能力和自主意识,尤其是公民美德越发重要而急迫。
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理论认为: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行动的环境能力。纽曼主张把有关公民行动的活动和道德推理、价值分析等内容结合起来,提出了学科教学与社区参与计划结合的社区问题课程。
社会组织参与公民教育可以弥补中国现行公民教育中公民权利弱化和社会实践参与不足的问题。公民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不仅强调对公民意识的培养,也重视公民行为的养成,要求公民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能掌握基本的实践技巧,正确履行公民职责,行使公民权利。“公民教育不是灌输教化,不是自上而下地强加某些价值观或信念,而是来自参与从事自治,来自与自己的公民同胞商议要做什么样的集体选择。通过参与某种实践活动来开展公民教育,这是一种在行动中学习的方式。”
西方公民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民间发起、政府认可、政府推行。在这三个过程中,社会组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前两个阶段。
1.英国和香港的公民教育侧重于“非政治化”,在没有政府过多的干预下,形成了富有多元性和灵活性的特色,众多的社会团体和组织机构也都参与到了公民教育的活动中来。例如: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通过“公民教育资助计划”帮助一些非牟利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推行一些社会公民教育活动,“在政府财力支持和众多团体的活跃参与下,香港学校校本课程设计和教材的开放上甚为丰富多彩,亦能给予学校和教师颇多的选择”,并且香港每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德育或公民教育交流会,由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公民教育的专家学者组成,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促进香港公民教育的整体发展。由此使得香港公民教育教学资源构成体系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型的特点。
2.美国和台湾的公民教育则强化国家的角色,但是政府只负责引导你该怎么做,而不强制规定具体执行套路,并且给予地方基层组织和进行公民教育的人员极大的自由。例如:在台湾“教育部”颁布的纲要下,各县市教育局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公民教育计划的推广与实施。台湾公民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教育部”的指导性纲要,各地区可以自己开发教材和编写案例,各所学校可以联合所在社区开展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公民教育活动,体现了一种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3.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其教育目的不是单一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基本素质,所以,公民教育不能仅仅把着重点放在课堂上,而是需要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与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港澳台公民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专题教育,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群体观念以及提高他们的公民责任感。
公民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把家庭、学校、教堂、政党、工会、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等,统统归结为政治社会化的场所和途径。这样,社会每一个角落都执行着政治社会化的职能,社会成员时时刻刻都处于政治文化的渗透之中。针对我国公民教育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结合欧美及港澳台的先进经验,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公民教育的路径。
1.将社会组织的成员择优纳入公民教育教材编制组
公民教育课程要体现其生活性和实践性,就得纳入多元主体参与教材编制。教材编制组可以邀请社会组织中的权威人士参与到教材编写上,或者借“政府服务外包”的风,将编写教材的权力下放。课题组负责总纲,地方负责自己管辖区域的公民教育教材的编写。丰富编制组的人员结构,尤其是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的教育、环保、女性维权、商会等社会力量,这些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均是学而优的学者,其顾问一般以学者或者政坛人物为主,他们既有着厚实的理论知识积累,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参考将这些优秀的人员纳入公民教育教材编制组。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公民理念的普及,我国教材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将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纳入到我国的公民教育课程设计中来。
2.社会组织参与公民教育教学,使教学模式多元化
我国的公民教育课堂,除了理论教学,还可以做如下改进。(1)通过模拟法庭,邀请社会组织进行讲座或者案例分析,将课堂搬到课外,也可以选择直接在社会组织的基地或者现场进行教学,通过学生亲自观看案例,实地调研的方式消化理论教学的内容。同时学校也将这些纳入考核。(2)真实的政治实践。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宪法和选举制度,指导学生如何参与竞选活动,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提供机会让学生计划并开展自己的竞选活动。在这方面可以参考借鉴香港公民实践的经验。如:“保留一份公民记录,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与他人合作;参与学校或者小组特殊活动。”“参与选举活动”也可以列为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3.通过与新媒体的合作,推广公民教育
近几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提供了扁平化的渠道。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媒体的使用人数日益增多,尤其是85后-00后,他们是目前公共参与的积极分子;其次,新媒体更能节省宣传成本,而且便捷和高效;最后,新媒体沟通平台扁平化,能够及时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同时,在当今自媒体发展快速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传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民意能够更好地在此聚集,形成公共舆论并且汇聚成一股力量,自下而上的传达出去。
社会组织在对新媒体的使用上比传统的国家机构要更加迅捷。社会组织通过媒体构建议题,将公众的声音形成焦点事件,并且凝聚,然后将民意传递至国家机关,并对政策议程产生影响。同时,社会组织发布信息也比较方便召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公民积极参与并扩散其影响。这两年微信的使用,很多自媒体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公民教育实践的发展。为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提供了扁平化的渠道,促进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凝聚了国力。由于微信使用客户超过了6亿(国内5亿,海外1亿),人数占据了我国总人数的一半,这也更便捷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使得公民活动的推广更为方便和广袤。政府部门和学校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隐形的公民教育,可以节省之前官僚体制内教育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同时也可以及时与受众沟通,及时了解其需要,做出合理的对接和反馈。
4.社会组织为公民教育提供实践平台
2008年以来,社会组织在中国得到大力发展。迄今为止,在我国民政政府部门登记的民间社会组织,截止至2014年,共计31万多个。我国的社会组织已经是公民社会实践中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环节,并且在环保、人权、劳工、妇女权益、犯罪防治和灾害救助等许多领域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在社会治理中组织动员能力强、效率高的优势,弥补了政府运作的缺陷。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把社会组织作为反映诉求、服务社会、展现自我、丰富生活的载体,通过建立组织或者参与组织活动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由此可见,社会组织的社会教育功能对我国的公民教育起到了有益补充。比如在国家层面,政府可以将非核心功能的项目,如环保、教育、扶贫等外包给社会组织,鼓励公民积极广泛参与。以上海为例,社会组织与学校互相分工合作,实施公民教育。“新公民计划”关注流动儿童的公民教育状况,具有关怀弱势的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公民教育。起源于2013年的上海“爱心暑托班”项目也是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在社会层面,各种团体和组织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实习岗位或锻炼基地,并且长期合作;在学校层面,鼓励学校的学生社团和社会组织合作,对接服务。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关注公共事件和积极践行公民责任的学生团体能够做到公民教育的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我国公民教育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继续保持其在道德教育和义务上的优势,同时也要正视其忽略公民权利和缺乏合理机制的缺陷。社会组织参与公民教育不仅可以使其在课程设计上纳入新鲜血液,使得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公民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同时社会组织纳入公民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丰富其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社会组织的更新能力快,能更快的学习新媒体的使用,通过扁平化和更有效率的平台与公民沟通交流,提高公民教育的实践效率。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组织在公民教育的起步和走向成熟的两个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政府主导公民教育的环境下,还可以很好的弥补政府的缺陷,更好的落实公民教育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