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5-03-30 13:55:42王晓琦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心理

作者简介:王晓琦(1979-),女,山东宁津人,讲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高校学生工作专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能力及在学生工作中应用的研究”(1253XS222)。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3.036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四全育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四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天候育人”的工作格局。将“四全育人”的工作体系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必将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水平,更好地发挥育人的功能。

1.1 高校所有教职工要形成合力,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优化高校管理机制,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规划中,建立监督和考评机制。其次,建设好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充分发挥专职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骨干和专家作用。同时,学生工作队伍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班主任是深入学生一线的群体,因此也最容易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后,要完善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队伍。学校的每一名教职工都是育人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因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受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的影响。专业教师言传身教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行政和后勤部门提供的人性化管理和优质服务能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成长。

1.2 在学校整体教育过程中,需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应当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满足于开设一两门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排查出一些问题学生,组织一些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而是需要建立人才培养的整体机制和框架,将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中,同时在其它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传授知识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从而给予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实习和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情感沟通和交流中,给予学生恋爱困惑、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指导。

1.3 在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每个阶段,全过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因此,第一,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首先可以根据学生年级的差异,分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一的学生,主要问题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各种适应性问题。二三年级的学生大学随着同学间交往的深入,他们对于人际交往、恋爱以及学习等方面产生的困惑会越来越多。四年级的学生主要面临就业、考研等职业去向的问题,可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工作,及时予以疏导。第二,差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由于个性特征、成长环境、爱好特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有差别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贫困学生、孤儿、单亲学生等弱势群体更要特别关注。第三,根据学生问题的需要。90后大学生在个性、认知、情感等方面都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各类纷繁复杂的问题,因此对他们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才能更具实效性。

1.4 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真正做到全天候育人

面对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加之各类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很多大学生心理脆弱,容易产生过激念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课上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除了学校外,家长的密切关注和情感交流,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充分支持都是学校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要把校内外各种育人途径中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除了与家长建立通畅的联系渠道外,还要给学生多创造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机会,在全社会良好的育人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四全育人”体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2.1 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在现有条件下,要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课程建设以实用型为宗旨,不讲枯燥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是针对学生普遍遇到的心理困惑或障碍,传授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在授课方式上鼓励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案例式”和“体验式”教学为主导,逐步摒弃说教式的授课方法,用鲜活的案例和心理情景剧、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传统的逐章逐节式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选择更加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更具实用的应对技能进行讲授,将整个内容分成不同模块,采用专题讲授的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在课程考核上,要打破传统的期末考试形式,大胆创新,以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心理素质是否有所提升作为根本目的,不单单以期末试卷成绩为定论,更看重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融合考勤、课堂表现、撰写心灵成长报告、期末考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为成绩评定的标准。此外,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年级和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2.2 强化心理咨询工作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不高,全年接待来访学生的数量也不多,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较高,可以说出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缺乏宣传力度,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学校还设有这样的机构;二是缺乏权威型的心理咨询专家,目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整体年龄比较年轻,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应不断加强专家型专职人才的培养,在学校树立一定的威望,使学生遇到问题后主动想到找这样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三是不能单单依靠面对面、一对一的咨询方式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因为在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学生并不熟悉或不认识对面的咨询教师,而咨询的内容又大多涉及学生的隐私,因此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倾诉出来,因此很难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对此,应该探寻多种不同的咨询方式,比如在线咨询可避免面对面的尴尬,还有朋辈心理辅导,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更愿向朋友或同辈倾诉和寻找帮助;团体心理辅导以心理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相互交流和分享,从而调整和改变自己原有的不合理观念或行为。

2.3 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专兼职队伍的专业性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需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学生的心理工作不同于思想教育工作,不是简单地和学生谈谈话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二是要深入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走进学生中间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尊重、理解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只有认真的倾听、平等的沟通、真诚的交流才能让学生吐露心声,使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变化。

2.4 基层学院的重视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很多基层学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视其为软任务,很多工作都只是被动应对,流于形式。因为学生的心理工作是一种相对隐性的工作,工作成效不像其他工作那样显而易见,所以习惯于将工作重心偏移到其他活动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守底线的工作,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对象、特点和规律等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才能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

2.5 抓好网络阵地的建设

当今时代是网络发达、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已经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上课玩手机、下课打游戏等现象比比皆是,有些人甚至得了手机强迫症。加之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特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与新形势下学生的心理特点相脱节,因此教育中要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比如博客、QQ、微博、微信、论坛等与大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及时发现和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解答其敏感或困惑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朝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发展。同时,这种没有眼神交汇的网络交流,使那些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或不便开口的话题得以表达。占据网络信息阵地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