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视域下的信息弱势群体研究述评

2015-03-30 08:55丁明刚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信息

丁明刚

(巢湖学院,238024)

图书馆服务视域下的信息弱势群体研究述评

丁明刚

(巢湖学院,238024)

信息弱势群体是图书馆学界和业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其涵义、类型、成因、社会影响及扶助措施,为图书馆服务发挥了较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研究总体上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对那些困扰和制约图书馆服务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匮乏,具体服务策略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今后的研究还需加强、深化与突破。

图书馆服务;信息弱势群体;信息服务;用户服务

信息弱势群体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解图书馆学界和业界对其研究情况,笔者以“信息弱势群体”为主题词,检索了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学科领域2001-2014年图情类及其它类别期刊,共发现研究论文47篇。这些文章主要探讨了信息弱势群体的涵义、类型、分布、成因、社会影响、扶助措施,对我们认识了解图书馆服务于信息弱势群体的业绩、问题及完善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1 信息弱势群体的内涵、成因及类型

1.1 信息弱势群体的内涵揭示

图书馆学界和业界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关注大约始于本世纪初,主要从“社会弱势群体”着手开展研究。崇敬认为他们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及时获得所需信息的人群。”[1]刘俊从“信息”受众的角度认为他们是“在使用信息设备、利用信息资源、享受信息服务、信息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上处于劣势的群体。”[2]赵晓强认为他们是“由于经济、技术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原因,被排斥在现代信息源之外,特别是网络资源之外并日益相对落后、边缘化的人群。”[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张俊玲较为全面准确地指出他们是“在信息社会发展中,由于人类经济、技术、社会地位等自身主、客观条件限制和能力的局限,而无法及时获取、理解和有效利用信息,被排斥在现代信息源以外,特别是网络资源以外日益相对落后、边缘化的那部分人群”[4],即“信息穷人”[5]。这些研究成果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从原因、表征、影响等方面揭示了信息弱势群体的涵义。尽管表述的侧重点有所区别,甚至存在着时代缺陷,但基本上能够切中要害,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信息弱势群体的归因分析

社会群体的信息弱势有其主、客观原因。李冬梅认为“技术加剧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并形成了新的弱势群体”[6];刘文云等认为“知识贫困导致信息贫困”[7];李利认为“信息资源匮乏、社会基础设施缺乏、信息素质低下、生理障碍”导致信息弱势[8];周华姣认为“信息获取不公平、信息分配不公平”造成信息弱势[9]。此外,彭备芳等人指出与现代图书馆存在着价值观念、物理空间、生理和心理、经济能力、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差距导致部分群体的信息弱势[10];纵浩等人认为身体或体能的障碍、对经济资源占有的匮乏、对信息资源占有的劣势、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落差等是社会群体信息弱势的原因[11];石德万从信息行为的角度认为“经济地位低下、自身素质不高、社会层次低下”导致信息弱势[12];常文英等人认为网络环境下信息弱势源于生理障碍、低收入、信息能力弱、价值观念落后、个人心理问题等个人因素,以及数字化信息技术壁垒、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等社会因素[13]。以上分析表明,信息弱势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知识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文献资源、服务政策和制度等客观因素往往成为主要掣肘,影响着人们的信息消费,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公平。

1.3 信息弱势群体的类型划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结构调整以及信息化革命浪潮的不断冲击,各类信息弱势群体不断产生。起初,主要是“下岗和失业职工、残疾人群体、进城农民工、老年人群体”[14],以及“城市贫困退休人员、贫困地区农民”[15]。此后,信息弱势群体不断分化与消长,相关研究也随之不断拓展与深化。李洁通过归因分析,将其分为生理性、经济性和新型等三种类型[16],首次将“新的信息弱势群体”立类,具有前瞻性。周华姣将其分为生理性、社会性两大类型,后者主要包括城乡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文化素质低、收入水平低、信息闭塞、信息素质能力低是其基本特征[17]。石德万等将其细分为生理性、环境性、经济性、新生性等四种类型,其中更明确地将“新生信息弱势群体”界定为“在信息社会中由信息技术发展等因素造成的不懂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不能平等地获取网络信息的群体”,也即“能力、意识性信息弱势群体”,即“新文盲”[18],在网络环境下呈现着扩大的趋势[19]。

上述研究均立足于个体与社会归因分类。由于区分标准不同,类型划分差异较大。譬如,李洁的分类侧重于个体因素,忽略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周华姣的分类过于笼统,区分度不高,分类不明晰;石德万等的分类侧重于个体因素,仅以“环境性”来表征“社会性”,显得不够全面。当然,研究总体仍然不断加深,尤其是对新生性信息弱势群体的研究很有启发性。事实上,信息弱势群体是由诸多原因复合而成的,除了上述因素和类别外,文献资源布局、服务政策与水平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 信息弱势群体的时代变迁

信息弱势群体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全面转型和利益格局重组而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各级各类教育的日益普及、推广与深化,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信息弱势问题逐渐显现并加剧。上世纪 90年代末新生“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20]因受制于传统图书馆规制、文献资源布局等而成为“信息穷人”。随着图情机构融合与一体化服务的逐步推行[21],以及网上推送、网络咨询、可视化、感应化等新型服务的兴起,非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流动图书馆、文化下乡的推行,使得图书馆服务能够不断弥补弱势群体生理、经济、地理、环境、技术等方面的“缺陷”,改变他们信息弱势的命运。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使得那些信息素质低下者沦为“信息穷人”、“计算机文盲”等“新信息弱势群体”。可见,信息弱势具有必然性、动态性和相对性[22],信息弱势群体的消长揭示了信息消费的运动规律和发展动向,并为图书馆服务指明了方向和前进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事业正是在信息弱势群体的不断消长中,显示出其缺陷与不足、价值与贡献、发展与进步,从而使信息脱贫成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

3 信息弱势群体的社会影响

关于信息弱势群体的社会影响研究者涉及较少。社会方面,张梅花[23]、赵晓强[24]认为信息弱势群体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构成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帮扶他们并消除其信息弱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社会充满创造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个人方面,张俊玲认为信息贫困影响了信息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精神生活和民主权利。信息知识匮乏的社会个体,其人力资本更主要依赖于自身的体力劳动能力,成为“劳力者”;缺乏与外界的信息、知识、精神上的交流,心灵荒芜,成为“孤岛”;在公共事务的决策中,没有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权[25]。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信息弱势的负面作用不可小觑。信息弱势群体的社会影响,不仅有显在的,更有潜在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 信息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

4.1 加强图书馆的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保证。鉴于信息弱势群体组成结构的复杂多样性,图书馆服务应该有相应的法规予以保障。目前,我国国家图书馆法尚未出台,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的有关规定散见于行业性、地方性图书馆法规中,缺乏类似于美国等国那样专门的法规。以《北京市图书馆条例》为例,仅有第23、28条简单笼统地提及图书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采取流动借阅服务、开设基层借阅点和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等要求。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尚未发现,仅有少数学者偶有提及[26],成为研究的薄弱环节。

4.2 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制度

改革创新服务制度是图书馆学界和业界研究的重点与焦点,诸多研究颇有建树。较为突出的成果有:张俊玲提出实施知识援助的新制度,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免费或以较低的费用为信息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服务。该制度建设包含法制建设、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合作机制、改革图书馆内部管理与评价机制等要素,是新世纪以来图书馆服务的战略性选择[27]。周华姣提出建立信息公平的制度,以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能够享有与富人一样的知识和信息服务[28];莫亚之提出构建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的信息低保制度,以保障公民获取必要的信息,维护基本人权,减少乃至消除相关损失[29];郭佳慧提出建立信息福利制度,发展公共信息服务事业,给人们以更多的信息获取的公共渠道,尤其给信息弱势群体以平等的信息获取机会,为他们提供支持,使其享有平等、自由、免费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30]。上述成果表明,知识援助、信息公平、信息低保、信息福利等制度建设无疑是图书馆服务于信息弱势群体的重大战略抉择,直面图书馆服务的弊端和缺陷,旨在寻求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的正确方向,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体现出公平、关爱和保障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

4.3 变革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变革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有效扶助信息弱势群体的战术要求。无论多么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服务制度,都要依赖于具体的服务去落实。因此,改革服务模式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又一个热点领域。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推行知识服务。“知识服务”被认为是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新的生长点,是图书情报机构的核心能力,它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为他们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与创新的服务[31]。毋庸置疑,“知识服务”的理念和模式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引入了新的征程,并随之不断深化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彭备芳等人提出以信息弱势群体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相结合为基本要求,将图书馆服务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文献单元向知识单元深化,由信息提供型向知识提供型转变[32]。石德万等人提出信息弱势群体知识援助职业化,以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专门人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策保证、建立健全知识援助组织、建立职业准入制度等来确保服务的长久有效[33]。此外,“知识服务”还被衍生为“信息服务”、“信息援助”[34]等概念和服务形式,促进了图书馆服务的丰富、拓展与深化,显示了强大的理论价值和生命力。实践证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富有成效,顺应了国情的需要。(2)提供特殊服务。信息弱势群体有其特殊性,需要有针对、有区别地为其开展服务。这方面,图书馆界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辽宁省图书馆的助残服务[35]、浦东新区图书馆的盲人读者服务、首都图书馆开设的外来工图书馆、东莞市长安图书馆的农民工服务[36]、哈尔滨市汽车流动图书馆[37],以及上海、北京、广州、大连、湖南、湖北等省市盲人图书馆、聋哑人图书馆的建立等,表明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的服务已逐步社会化、规模化和长效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弱势群体需要的服务应细大不捐,越是细致周到,就越能够显出成效,如为残疾人建立无障碍通道、专设咨询服务网络系统[38],等等。特殊服务彰显了平民化、人性化、人本化的图书馆精神[39],不仅具有非常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且能够推进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迈上更高的台阶。(3)加强教育培训。信息能力是行使信息权利的前提条件,信息素养缺乏或低下是信息弱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训尤显必要。现有的研究对此较为重视,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如图书馆通过讲座、报告会、培训班等形式对信息弱势群体开展用户教育[40],提高他们信息获取、处理与利用的能力,弥补信息鸿沟。目前,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比较缺乏。实际工作中,对信息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尚未受到广泛重视并普遍开展,亟待开展相关研究并予以指导。(4)实行一体化服务。各类型图书馆体制的壁垒是造成部分社会群体信息弱势的重要原因,他们限于“本职职能”,圈定了各自的读者,将自己的信息服务阈限在特有的范围内。目前,公共图书馆主要承担着社会弱势群体的服务工作,但在资源存量、服务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往往难以胜任。因此,大力推进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在公共图书馆网络基础上,建立起遍及全国资源共享的图书馆网络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将提高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作为全民重点工程来抓[41],是最终实现我国信息公平的必然选择。

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信息弱势群体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研究对象局限于城市信息弱势群体,忽视了广大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近些年来,知识下乡、书屋建设等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为消除农村信息贫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何大力促进农村信息弱势群体脱贫,有待深入研究。(2)过多强调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和使命。现有研究过于强调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弱势群体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较少探讨和强调其他类型图书馆的职责。其实,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应该成为各类图书馆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3)专门、广泛、深入的研究偏少。现有研究中,探讨有针对性地、区别地和差异化地开展服务的成果较少。例如从图书馆为盲人服务到开办盲人阅览室和盲人图书馆,直到2013年才有专文探讨[42];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的特殊人才培养研究无人涉足;对国外研究的成果偏少,仅有王素芳对日本大阪府立中央图书馆及澳大利亚流动图书馆[43]、严贝妮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知识河流”项目[44]等极少的研究成果。同时,系统化研究更少,仅发现王素芳、石德万等人开展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以“信息弱势群体”或“弱势群体”作为课题研究的仅有四项,分别为广西工学院科研项目1项[45]、佳木斯市社科项目 1项[46]、国家社科项目 2项[47-48]。(4)若干重大核心问题的研究难以突破。现有研究成果中缺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性策略与措施,体制、制度、资源整合、技术统一、服务一体化等瓶颈和壁垒未见根本性突破。受到行政区域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行业格局等多种利益因素的制约,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长期难以实现,图书馆融合的步伐仍很缓慢,甚至举步维艰。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1]崇 敬.“信息弱势群体”内涵变迁与信息咨询服务的变革[J].图书与情报,2003,(5):36-38.

[2][38]刘 俊.论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歧视[J].图书馆,2005,(2):26-27,33.

[3][24]赵晓强.网络条件下公共图书馆应重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22(1):98-101.

[4][25][27]张俊玲.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图书馆人文关怀[J].图书馆,2007,(6):68-69.

[5]谭祥金.面对数字图书馆浪潮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12-14,39.

[6]李冬梅.资讯服务与人文精神[J].图书馆建设,2002,(6):17-21.

[7]刘文云,邓尚民.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1,14(2):18-20.

[8][26][41]李 利.公共图书馆关注信息弱势群体的思考[J].情报探索,2007,(11):27-28.

[9][17][28]周华姣.信息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从信息公平的角度来看[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7,(3):62-64.

[10][32]彭备芳,刘昆雄,刘丽华.论现代图书馆与信息弱势群体的距离及其消除[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23(3):75-77.

[11][37]纵 浩,吴志德.基于信息弱势群体的图书馆信息服务[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36(2):77-79.

[12][45]石德万.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1):75-77,21.

[13][19][22][34][48]常文英,刘 冰.网络环境中信息弱势群体信息援助模式与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5):152-155,123.

[14]刘世文.关怀弱势群体——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新课题[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3):37-39.

[15[20]谭祥金.公共图书馆要关注弱势群体[J].图书馆论坛,2002,22(5):22-23,65.

[16]李 洁.公共图书馆关注弱势群体获取网络信息[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9):40-42.

[18][33]石德万,李 军,贺梅萍.论信息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职业化[J].图书馆建设,2010,(2):97-100.

[21]丁明刚.跨系统合作办馆模式及其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6):20-21.

[23][40]张梅花.论和谐社会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对信息弱势群体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8): 193-194.

[29]莫亚之.新时期图书馆的使命与我国信息低保制度的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1-5,11.

[30][46]郭佳慧.制定图书馆信息公平的信息弱势群体制度保障的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2):174-176.

[3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35]庄玉香,陆 丹.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刍议[J].图书馆学刊,2004,(4):36-37.

[36]陈 晓.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研究[J].图书馆界,2008,(2):44-46,52.

[39]苏学昌.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定位与拓展再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81-83.

[42]姜丰伟,苗 壮.国内盲人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及阻碍分析[J].图书馆研究,2013,(6):9-12.

[43]王素芳.我国城市弱势群体信息获取问题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04,(1):34-36.

[44]严贝妮.扶助信息弱势群体跨越信息鸿沟——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知识河流”项目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8,(12):58-61.

[47]徐 芳,陈 婧.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援助模式构建[J].图书馆,2014,(2):135-137.

(责任编辑:朱爱瑜)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vulnerable group based on library service

DING Ming-gang
(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24,China)

The information vulnerable group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research in both academic circles of library and industry.These relevant researches had focused on the connotation,types,causes,influences and the supporting measures,which provided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library service,and improved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level of libraries.However,the researches are not extensive and penetrative enough.The researches on the dilemmas puzzling and restricting library service are inadequate and the concrete service tactics are not practical.So the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deepened so as to make some breakthroughs.

library service;information vulnerable group;information service;user service

G256

A

1006-1525(2015)06-0009-05

丁明刚,男,研究馆员。

2015-07-05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信息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