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英
中图分类号:S83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4)05-0018-02
种鹅是指母鹅开始产蛋、公鹅开始配种,用于繁殖后代的鹅。为提高种鹅的产蛋量和受精率,在后备鹅转为种鹅时,要进行一次严格的挑选。这一阶段能量和养分的消耗主要是满足繁殖的需要,因此,其饲养管理必须与产蛋或配种相适应。
1 种鹅的选择
这是种鹅的复选定群,要再进行一次严格的挑选,剔除和淘汰少数发育不良、体质瘦弱和配种能力不强的个体,并按照一定的公母比例,留足公鹅。
挑选种公鹅时,除据其祖先情况、本身的外貌体型、生长发育情况外,最主要的是检查其阴茎发育是否正常,性欲是否旺盛,精液品质是否优良。最好用人工采精的办法来鉴别后备公鹅,凡是优良的才转入种公鹅群。种母鹅的选择重点要放在与产蛋性能有关的特征和特性上。
2 产蛋期、配种期的饲养
对处于产蛋期、配种期种鹅的饲养,应该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现在各地多数采用这种方式来饲养种鹅。
2.1 日粮的配合和喂量 在日粮的配合和喂量上各地不全相同,一般都是根据当地饲料资源和生产经验制定的。为了促进母鹅多产蛋、公鹅多配种,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合理补料:
2.1.1 看鹅的膘情补料 喂得过肥的鹅卵巢和输卵管周围沉积了大量脂肪,影响卵细胞的生成和运行,使产蛋量降低或配种能力下降,要适当减少精料,或增加放牧。母鹅过瘦,产蛋量自然不会高,应加喂精料,特别要增加蛋白质的含量。
2.1.2 看鹅的粪便状态补料 如果鹅排出的粪便粗大、松软,呈条状,表面有光泽,用脚轻拨能分成几段,说明营养适中、消化正常;若鹅粪细小、结实,颜色发黑,轻拨后粪便断面呈粒状,表明精料喂量过多,营养水平偏高,消化吸收不正常,应减少精料,增加青料;若鹅粪色淡浅、不成形,一排出就散开,说明精料喂量不足,营养水平不够,应补充精料。
2.1.3 看母鹅所产蛋的形状与重量补料 产蛋鹅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需要量比非产蛋鹅多,对矿物质、维生素的需要量则更多。如果食入营养物质不足,蛋壳会变薄,蛋形会出现异常,蛋也变小,这时应加补饲料,特别是蛋白质、矿物质和青绿饲料。
如果种鹅采取全舍饲方式饲养,则应该用配合饲料饲喂。
2.2 放牧 产蛋期、配种期的种鹅放牧时要选择距离较近又比较平坦的牧地。产蛋期母鹅行动迟缓,应慢慢驱赶,尤其是上、下坡时,以免跌伤。遇到大风大雨天气时,要提前赶回,或赶到避风雨处,绝不能急赶、猛赶。夜间应保证种鹅有足够的饮水和必要的补饲。
3 产蛋期、配种期的管理
3.1 搭好蛋棚 为使产蛋母鹅不到处乱生蛋,应尽早搭建蛋棚。蛋棚规格一般长2.7m、宽1.2m、高1.2m,地基要高于地面,并应夯实,上铺垫草,蛋棚内应设置产蛋箱。棚舍要靠近水面,场地至水面的坡度要小。应该注意,无论是鹅舍还是蛋棚、蛋箱,在产蛋季节内不宜更换。
3.2 及时查蛋 放牧前要查蛋,发现母鹅鸣叫不安,思草念巢,应作摸肛检查,触觉有蛋者应留在舍内。放牧中,有母鹅表现不安或向草丛行走寻巢的,也应摸肛检查后让其回棚产蛋,这时常有公鹅陪同送回蛋棚或鹅舍。为此,放牧的地点要靠近产蛋棚。母鹅产蛋有一定时间,初产时多集中在上午8~10点,往后则相应分散在下半夜至下午2~3点。因此,上午9点以前不要外出放牧,等多数鹅产蛋后再去放牧。必须训练母鹅在固定的鹅舍或棚内产蛋,不能任其到处产蛋。有的鹅有用垫草把蛋盖起来的情况,拾蛋时要细心。
3.3 充分配种 为了提高种蛋的受精率,要按不同品种的特点,合理安排公母比例,通常在1:3~8,大型品种低一些,小型品种高一些。还要提供良好的水上运动场,其水源应没有污染,水深应在1m左右,保证每100只种鹅有45~60m2水面面积。种鹅一般以早晚配种为多,特别是上午第一次放水时。采取多次放水,能使母鹅获得复配机会,也能提高受精率。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辅助配种。
3.4 注意保暖 冬季天气寒冷,又恰是鹅临产或开产的时节,要注意保暖。鹅舍靠西、北的门窗一定要封闭,不让寒风侵入。舍内每晚加垫稻草,保持干燥。冬天放水一定要等化冻后进行,放水后要让其理干羽毛再赶入舍内。如果鹅群在冬季受寒流侵袭而换羽,必然会引起来年产蛋量大幅下降,给生产带来损失,故而要尽量避免。
3.5 补充光照 光照对鹅的繁殖有重要影响,但不同纬度、不同品种,影响也不同。就江苏一带的实际情况,从10月份种鹅开始产蛋起,自然光照缩短,即应补充人工光照。按照自然光照与人工光照的时间合并计算实际光照时间,开始时掌握每天13h,逐渐延长至6月份的15h。这样做能促使母鹅在冬春季增加产蛋,从而提高全年的产蛋量。
3.6 合理淘汰 凡是停产早、产蛋性能不佳的母鹅应抓紧淘汰,补充生产性能好的种鹅。补充的种鹅在合群时要加强管理,不能让它们欺生、争斗。种公鹅的淘汰比例适当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