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义,冀德君,刘志敏,樊永亮,王文强,魏定国
(1.盐城新洋农业试验站,江苏盐城224000;2.扬州大学动科学院,江苏扬州225009;3.江苏扬州市威威鹿场,江苏扬州225000)
梅花鹿(Cervus nippon)作为鹿科动物的一个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1],其中以梅花鹿鹿茸的药用价值在鹿类茸角中居于首位[2-3]。圈养梅花鹿最多的是吉林省[4],所养殖梅花鹿属于东北亚种[5],茸产量不高[6],在引种南方地区时往往存在适应性差,生长发育慢,生活力下降,死淘率较高的问题[1]。人类自古就狩猎体型较大、喜集群生活的梅花鹿,最终使得东北、华北、华中、台湾等地区梅花鹿消失。其次,我国东部农业地区长期开发土地,破坏了梅花鹿的栖息生境[5]。
在茸鹿生产上,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种间和亚种间杂交生产的相关研究[7-10]。马鹿(Cervus elaphus)往往是杂交父本的首选,其主产于新疆,为大型鹿。其性情温驯,耐粗饲[11],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繁殖力强,茸的枝头大,产茸量高[12],但茸品质和价格低。将梅花鹿和马鹿杂交可能会大大提高鹿的生产性能。
本研究依托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沈营村的威威鹿场,采用东北双阳梅花鹿和新疆天山马鹿杂交,测定其花马杂交后代的适应性能和生产性能,以期为江淮地区花马杂交茸鹿的推广指导提供依据[13-14]。
父本为引种自新疆的天山马鹿(江苏省扬州市威威鹿场)的自繁群,群体均健康,种公鹿43头(图1A和1B)。选驯化较好的成年种公鹿13头与母鹿混养。
母本为引种自吉林的双阳梅花鹿(江苏省扬州市威威鹿场)与公天山马鹿的杂交后代,能繁母鹿共计125头。群体均健康。
天山马鹿种公母鹿单独饲养。核心育种群的公母比例实际为1∶9.6。
按成年公母1∶10左右的比例混养,自然交配,定期观测怀孕情况。
将花马杂交后代断奶后单独组群,分别建立花马F1和F2代群体,跟踪测定其生产和适应性能。
适应性能和生产性能主要是测定F1和F2代母鹿的健康状况和繁殖性能,包括配种率、繁殖成活率;以及公鹿的鹿茸平均单产及各锯时的鲜茸重。总适应能力评价依据公式[15]:
图1 威威鹿场饲养的种鹿。A.天山马鹿;B.花马杂交后代Fig.1 The breeder deer raised in Weiwei Deer farmA.Tianshan red deer(cervus elaphus);A.hybrid deer of sika and red deer
式中:GA为总适应能力;R为繁殖力评分;P为生产力评分;E为经济效果评分。R、P、E的评分各为0.1~1.0,GA最高分为100分。评分为80分以上认为是适应性良好。
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所测定的数据。
花马杂交后代经过4年多的跟踪观察,公、母鹿群体均较为健康,常年无疾病,体格均较好,采食正常。
花马杂交母鹿1岁左右性成熟,1岁半合群。核心育种群的125头母鹿共繁殖112头存活仔鹿。
表1 F1和F2代母鹿的繁殖性能Table 1 Reproductive traits in F1and F2female deer
2.3.1 茸型 随机选取25头花-马杂交公鹿,察看其茸型,以形状优美,茸头饱满,肥、嫩、上冲为优质茸。在所选的25头中有17头(68%)可定为优质茸类,与梅花鹿的茸型基本一致,优质茸比例略低于梅花鹿。
2.3.2 产茸量 花马杂交鹿F1和F2代的产茸性能较好,平均鲜茸重(表2)与同期的梅花鹿相比提高50%以上。
表2 花马杂交鹿F1和F2代产茸性能Table 2 productive traits of deer antlers in F1and F2hybrid deer
根据各项的测定结果,繁殖力评分为0.95,生产力评分为0.80,经济评分为0.85,代入公式得到:GA=87.5,即总体适应性良好。
通过8年多时间对天山马鹿与东北梅花鹿的驯化饲养和繁育,位于扬州市郊的威威鹿场将鹿群规模扩大到近700头,并建立了约200头的核心育种群。在种鹿的引种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问题。第一批运回80头种鹿,到扬州场不久就开始出现呼吸问题和肺炎症状,接着陆续出现死亡,最后稳定下来仅剩十余头。通过总结教训,搜集养殖技术及聘请养殖能手与专家做顾问,制定了详尽的引种、遗传规划与分群饲养的饲养规程,在后续的引种生产中,鹿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均较为稳定,取得了本地区茸鹿培育的初步成功。
鹿类的生物学本能是具有环境气候普适性的。在基因层面上,鹿科动物具有丰富的多态性[16-18]。这些基因组水平上的多态性特征可能反映了鹿科动物具有强大的适应性潜能。在丰富的多态性情况下,简单的杂交就可以显著地增加后代动物机体的适应力。根据本研究实践结果以及先前若干养殖成功的例子,初步表明花马杂交是可以释放鹿科动物适应性潜能的。
[1] 郭立梅,李和平.我国茸鹿遗传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6):66-68.
[2] 徐 岩,许佳明,何 璐,等.鹿茸多肽对人胶质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4,10:1 019-1 021.
[3] 朱文赫,张 巍,李 妍,等.鹿茸多肽对过氧化氢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5:697-681.
[4] 梦 梦,尹 峰.全国梅花鹿养殖状况调查[J].野生动物杂志,2008,29(1):47-49.
[5] 郭延蜀,郑惠珍.中国梅花鹿地史分布-种和亚种的划分及演化历史[J].兽类学报,2000,20(3):168-179.
[6] 熊彩云,高 璜,黄晓凤,等.梅花鹿生态学研究进展[J].江西林业科技,2007(3):44-46.
[7] 李和平.中国茸鹿品种(品系)间的杂交效果[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2):87-89.
[8] 赵列平,韩欢胜,赵广华.东北梅花鹿与天山马鹿种间杂交效果[J].经济动物学报,2011,3:153-156.
[9] 罗剑通,郑兴涛,杨志勇.梅花鹿与马鹿杂交繁育的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J].经济动物,2012(9):7
[10] 柳 存,秦大伟.天山马鹿与青海马鹿茸重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6):9 047,9 056.
[11] 日孜汗·阿布地艾尼,艾萨江·图合提,阿米拉·阿布来提等,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天山马鹿冬季食性分析[J].兽类学报,2013,33(4):326-332.
[12] 应 茵,刘 静,张立实,等.马鹿鹿产品营养成分分析[J].卫生研究,2013,42(2):290-294.
[13] 邓 蓉,郑文堂,胡宝贵,等.试论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鹿文化挖掘[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1):13-16.
[14] 杨镒峰,陈秀敏,宋兴超,等.探索我国养鹿业发展新模式[J].特产研究,2012(4):65-67.
[15] 赵有璋.畜禽生态学(第一版)[M].甘肃:甘肃科技出版社,1989.
[16] 吴 华,胡 杰,万秋红,等.梅花鹿的微卫星多态性及种群的遗传结构[J].兽类学报,2008,28(2):109-116.
[17] 孜拉吉古丽·西克然木,热沙来提·吐尔地,布左拉·吐尔逊,等.新疆天山马鹿南山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2):132-137.
[18] 于 浩,李小平,杨秀芹,等.天山马鹿起源与分子进化的研究[J].特种养殖,2009,(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