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思维

2015-03-29 17:47孙跃纲
大庆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常态素质法治

孙跃纲

(陕西渭南市委党校,陕西 渭南 714000)

新常态新思维

孙跃纲

(陕西渭南市委党校,陕西 渭南 714000)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的改变,要求人们树立和强化与之相应的新思维,最主要的就是发展思维、战略思维、科技思维、法治思维、素质思维。只有这样的一些科学思维,才能抓住新常态的实质,科学引领和推进新常态的发展。

新常态;新思维;引领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辩证分析的光芒,集中表现为对当前改革发展客观现实的透彻分析和整体把握,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系列论述,包含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精髓,包含和体现了追求真理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辩证统一的科学精神。这一客观现实的改变,要求人们树立和强化与之相应的新思维,只有这样的一些科学思维,才能抓住新常态的实质,科学引领和推进新常态的发展。

新常态的“常态”,表明这一新阶段的到来不是突发的,经过了一个逐步萌芽、孕育和明确的转变过程,而且这些新的特征依然处于过渡之中,还没有完成,没有定型,这其中的转变过程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定型、完全成熟,即这些新的特征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由不稳定转为相对稳定,其后的持续发展也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新常态的相对稳定、转化、长期的完善,都不会是短期的、易逝的、突然的现象,而是一个长时期内相对稳定的经常性状态。

一、新常态凸显发展思维

习近平有关新常态的讲话,非常明确,非常深刻,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统揽了存在的整体,立足于新阶段的新特点,立足于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全局作出了准确而深刻的判断。同时也从实践角度明确了党和国家在今后相当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目标,就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两个积极性,创造一切条件,集中一切力量,推动和实现经济发展的三个转变: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只有努力抓好这三个转变,才能比较顺利地实现新常态的目标,引领和推动新常态的发展。在这里,比较集中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维。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这一过程。欧美国家最早在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的状态,进入规模速度型急速扩张的粗放增长期及要素投入驱动发展方式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在国内剥夺劳动者,激烈竞争、加速集中、垄断扩张,在国际上疯狂掠夺侵略、占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建立经济帝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称这一时期为狂飙突进的时期。在这样的发展方式下,这些国家的国内矛盾日益突出激化,经常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工人阶级的斗争,国际上为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之间围绕争夺势力范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争,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促使发达国家通过科技革新与产业调整,迅速走上信息化发展道路,跨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新阶段,进入中速甚至低速增长轨道,依靠科技进步技术革新的集约增长和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新兴发展道路。

经济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无论中国经济还是西方国家的经济,都要服从经济发展内在的客观必然性。高速增长在经济底数低、基数小、经济规模不大、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完全具有可能性。而当经济底数较大或很大,经济规模已经达到相当程度,经济起飞已经实现或完成,资源环境的约束已经显现出来的新情况下,继续的高速增长则难以为继丧失了必要的条件,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带来了对环境和资源无法承受的破坏,要素的硬约束显现出明显的不可持续性。日本上世纪70年代,韩国上世纪90年代也正是这种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虽然下降了,但整体经济仍然处于上行状态,2014年增长7.3%,新增的社会财富仍然超过了2013年的新增量,相当于1996年的经济总额。

习近平关于新常态的系列论述,明显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发展思维。这种发展思维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看作是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前后阶段相衔接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辩证扬弃运动,看作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反映了客观世界与人的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这种发展思维作为一种分析任何对象的思维框架,是一种充分反映和集中体现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模式。按照这一发展思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由一些具有不同特征、不同质态的若干阶段若干环节组成的发展过程。建国后,我国社会的改革发展经历了投资驱动的粗放式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由于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这种规模扩张粗放增长必然要让位于并过渡到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的集约式增长中高速甚或中速增长阶段。在这里,发展思维正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和发展真理的科学思维。

二、新常态提升战略思维

相当一个时期的国际经济结构,美欧发达经济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居于主导优势,具体体现为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体制优势。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极大挫伤了他们的发展锐气,经过7年多的调整改革,美国经济正走上复苏道路,欧盟经济探底期也基本安全度过,进入复苏的起步阶段。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加速了新常态的到来,强制性地要求我国经济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经济整体质量进行必要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科学的转变。只有切实加速科学技术进步,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路子,我们才能在后危机国际经济结构中努力争取到有利的地位,发挥出后发展的内在优势。

长期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代表的是发达经济体的要求,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迅速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经济质量和经济发展竞争力都在迅速扩展,他们要求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确立新的更加合理更富活力的经济秩序,更能激发创新的国际经济规则。习近平恰当其时地提出建立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原则,提出加强互联互通、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设立亚洲基本建设投资银行、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发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急切声音,体现了开创新的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宏观整体性系统国际战略思维,体现了突出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科学发展的国际经济关系全新价值观。

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潮正曲折前行,固守过去的冷战思维、死守单边主义的霸权思维、抱住封锁抑制战略的零和游戏规则,必然会给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带来无穷的困难和阻碍。只有以开放、平等、合作、发展的胸襟和姿态,才能客观实在地面对现实,开创未来,找到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习近平系列讲话,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出发,统筹考量国际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系统谋划中国应对变化的战略举措,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利益为基本坐标,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进中国在国际经济结构中的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为基本目标,综合统揽地缘关系、周边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国家关系、民族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者的宏大视野和宽阔胸怀。以高屋建瓴、灵活自如的战略眼光,应对国际局势变化。以开创、建设和平衡国际的战略构架,打造国际关系新秩序、新结构、新平衡的全球战略思维。

三、新常态强化科技思维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跨过了这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后工业化社会发展阶段。他们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依靠科技革命基础上的产业调整和发展转型,创出了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新模式,争取到了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根本动力,这已经被公认为基本的规律。正确认识、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就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十分清醒,并坚决贯彻和发展科技思维。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基本的前提和背景就是我们过去一个相当的时期,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效率较低,高投入、高浪费、高污染、低效率,走的是一条规模扩张和拼速度、拼资源的粗放式增长道路,核心的是科技含量少,缺乏必要的核心竞争力,造成了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这种经济增长路子已经走到头了,无以为继了,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尽快改变了。我们生产的产品,功能单一,结构简陋,工业制造相当多的是加工型的,总体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属于初级产品。相应的劳动作业复杂性不高,技术难度较小,“人口红利”“劳动红利”基本是以低素质的劳动为基础的低收入的简单劳动,无法与国外的高技术、高科技、复杂劳动相竞争。

进入新常态,这种低水平的简单劳动就必须要转化为较高科技的复杂劳动,劳动的技术水平、技术难度要明显加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迅速提升,劳动产品的性状与功能要大大提高,一句话,科技要素要加大注入和渗透到全部的劳动过程,用高科技武装和改造全部的劳动环节,从而大大提高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优势,使中国经济更好地走向世界。

科技的核心是创新。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加强创新驱动,把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扭转到创新驱动上来。新常态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创新驱动,要把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最关键的还是要强化科技思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要建设创新型政党、创新型国家,以创新推动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激发创新,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制度与社会环境。今年“两会”进一步明确,要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把创新作为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创新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创新需要有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激励创新的社会制度与良好的体制机制,必须有一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习近平要求把人才强国作为基本的国策和重大的战略,全党都要抓人才工作。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破解和回答“钱学森之问”,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始终不渝地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和推动创新方法,鼓励和激励创新人才的成长,努力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创新型人才,使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主动创新、自觉创新、不断创新,使创新成为全体国民的基本素养和全社会的主导风气,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使创新蔚然成风。

科技思维,就是将科学技术因素看作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资源,看作最紧要的经济发展动力,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来引领和提升全部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思维方式,思维的价值框架与选择标准的思维致思倾向,将科学技术与创新动力作为经济发展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创新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思维方式。科技思维的主要内在动力就是创新思维。科技思维也就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运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维立场与致思框架。这种科技思维,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和集中的体现。任何轻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科学技术创新与科技人才的倾向,都是与新常态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四、新常态推进法治思维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积极活跃的市场竞争,要求公平正义的良好法治作为保障,充分保证市场竞争者的正当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的良好秩序。我国在本世纪初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经济发展新常态运行发展的基础也是市场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体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点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别。我们既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又要从具体的实际出发,探索和开创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在这里特别需要全面深化和推进法治思维。

新常态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转型,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运行的公平性。一方面,要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有效率的地方,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运用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发挥各种经济要素的最大效率。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短期、中期、长期需要,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保护和扶持重点民生产业,开发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品牌,协调各产业、各经济部门、各领域的合理布局和科学比例,以促进和保持经济发展的旺盛势头。无论是市场、企业还是各级政府,都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建立在对这些规律正确认识基础上的法律规范,稳定而持续地推进经济转型。

认识、引领和推进新常态的发展,严格依法办事,是最基本的要求和保证。经济转型中所有的市场主体,要进行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争取到最大的竞争效益,就必须依据法律,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和高效调节。法律保护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合法正当权益,习近平要求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要充分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公平正义,都要使人民感受到真实的公平正义。尤其是对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对竞争中的失败者,法律应该提供基本的保护。完善的法治体系,可以保证市场竞争正常顺利进行,可以比较充分地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起点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最大限度地排除和纠正各类以权压法、以情代法、人治乱法现象,保证新常态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的部署安排,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要求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国内外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复杂变化,全党要善于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武器,化解各种矛盾,努力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动力。

新常态的发展会发生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法治思维可以使我们更加坚定、更加清醒、更加自信,处置各种问题也会更加有效。新常态的核心是依据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需要科学理性,需要科技理性,需要程序逻辑和严格的数据统计归纳分类思维,也就表现为具体实践中的依法依规意识。

习近平反复强调的法治思维,也就是认识和处理问题严格遵循法律,善于运用法治力量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放在引领和推进新常态发展首位的思维,就是始终注意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意志转化为法律,运用法治来保障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产党长期执政、科学执政、高效执政的思维。法治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财富,法治思维是超越人治传统更富效率的思维形式。法治思维更注重运用法治形式、法治力量推进新常态的发展。法治思维将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治文明与德治文明有机地统一起来,密切地结合起来,使法治与德治在新常态运行中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引领和推进新常态的发展,法治能够提供最为有力的保障,法治思维给人们提供最为便捷、最富刚性的标准和尺度,是人们日常经济行为以及国家经济治理基本的程序依赖和价值依据、动力源泉、精神支撑。因而,人们干什么都要依据法律,都要符合法律的规范,有法律的依据,受到法律的保护。干什么事都最先想到法律的这种法治思维,应该成为新常态下整个社会的思维共识。

五、新常态要求素质思维

进入新常态,我们与世界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拼的已经不再主要是资源、环境的消耗和廉价劳动力,而是要拼科技、拼智慧、拼品牌、拼文化,一句话,拼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要努力提升每一个劳动者的素质,实际地深化和推进素质思维。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是世间一切因素中最为宝贵最具革命性的力量。人是万物之灵。人的思维、人的智慧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能够深入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继而依据人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无尽的人间奇迹。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拼搏,公平竞争,就看谁的思维能力、智慧水平超人一筹、胜人一码,就能先人一步,取得优先地位。事实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劳动者的思维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基本的途径是社会实践,包括工业和科技研究推广的实践运用科学思维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社会实践,最能够锻炼和提高人的素质。在30多年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摸爬滚打,反反复复,在曲折艰难的实践斗争中成长出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创业者,包括一流的企业家,高能级的管理者,有原创的理论家和一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引领和推动新常态的发展,必须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公民,一大批世界一流的高精尖人才。素质才是基础,人才才能强国,这是当今世界通行的基本规则,也是发达国家走向经济科技强国的基本经验和客观的规律,更是我们国家走向振兴的基本国策。

教育对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具有直接的特殊作用。教育的目标和职能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很大,问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就是没有培养出人才,没有培养出世界一流的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经济学奖的科学家,世界一流的创新学者。原因是复杂的,有教育思想因素,还有体制的因素,方法的影响。钱理群教授抱怨,我们的大学培养出的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具有利用知识智慧和现有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缺乏担当,缺乏境界,很难成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的培养都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幼儿园起步,我们在这一方面往往却适得其反,到大学才开始抓创新教育,才鼓励创新,往往是事倍功半,难以成功。

素质思维就是十分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思维,就是干任何事首先提出和明确参与者基本的素质要求的思维,就是始终把人的素质放在第一位的思维,也就是依靠劳动者创新素质的提升来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和提高社会文明进步的思维。这样一种致思倾向和价值选择、思维定式、思维框架与原则,构成为素质思维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构建。

习近平经常强调,要努力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包括人的基本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学技术素养、科学精神、理性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明确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目标建立在全体人民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才的成长,强调各级党委要抓人才工作,要把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培养、全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作战略任务来抓,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才刚刚开启,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新常态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举措,最鲜明的就是四个“全面”和五个“更加”的要求,每个都对应着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其中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是强调发展思维,更加扩大开放,是强调战略思维,更加充分地激发创新活力,更加推进创新驱动,是强化科技思维,更加有效维护公平正义,更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强调法治思维,更加注重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强调素质思维。只有与新常态相对应的新思维,才能有力支撑新常态的顺利发展。

新常态的出现是客观的规律,积极应对和正确引领新常态的发展,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要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运用发展思维、战略思维、科技思维、法治思维、素质思维,实事求是地探索积极有效的对策,就会取得理想的成效。

[1]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光明日报,2014-10-29.

[3]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2-12-04.

[4]张文雄.新常态促进三提高[N].人民日报,2015-04-22.

〔责任编辑:席书涛〕

B0-0

A

1002-2341(2015)04-0066-05

2015-06-13

孙跃纲(1958-),男,陕西华县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常态素质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