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对社会全面发展的促进价值

2015-03-29 17:47袁芳逸
大庆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

袁芳逸,吴 恺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文化视阈·

论科学对社会全面发展的促进价值

袁芳逸,吴 恺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科学对社会全面发展的促进价值,是科学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价值。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几乎在一切领域都表现出来了。科学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价值、发展政治文明的价值、促进精神文明的价值、提升教育水平的价值、改进生活方式的价值等。

科学价值;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教育水平;生活方式

人类之所以需要科学,是因为科学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各个方面的需要。科学如果应用于现实中,就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在哪里作为工具得到应用,就在哪里展现出价值。科学通过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物质生产,就形成了生产力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被用于社会的组织管理中,就形成了科学的社会建构价值和经济管理价值;科学被用于军事、政治或社会的各个领域(如通讯、交往、教育、生态等),都会产生其独到的价值。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察科学对社会全面发展的促进价值。

一、推动经济发展的价值

科学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它能推动经济的发展,科学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科学—技术—生产”这一动态过程实现的。例如,遗传学为生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产生的转基因技术为现代农业、医药、食品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科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可以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之中,对生产力各要素进行优化。科学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文化水平,可以使生产工具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还可以使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拓展。不仅如此,科学的进步还能使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高劳动产品的科学含量和附加值。

从劳动者角度看,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科学通过转化成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变为直接生产力。在人类物质生产发展的历程中,劳动者的体力变化并不明显,但智力水平却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智力提高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科学教育和技能训练。事实上,劳动者也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天,劳动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和技能,就无法从事现代化的生产活动。因此,将熟练掌握了与生产有关的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工艺流程的劳动者投入生产过程,必然会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在对劳动对象的拓展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人类劳动的对象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对此,马克思曾以化学为例作过说明:“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1]这里,马克思指出了科学扩大劳动对象范围的三种形式: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扩大已知物质的用途;变废为宝,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率。科学的应用不仅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还改变了劳动对象的性质,使人类的劳动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自然存在的物质。在今天,人们运用科学成果研制出的新型材料的品种已达数十万之多,它们作为新的劳动对象,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方面,科学通过拓展人们对大自然的开发力度,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在能源方面,当热力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出现之后,人们加大了对各种能源的利用力度,并通过能量转化的方式储存各种能源。在资源方面,电磁理论的提出,促进了人们对电力资源的开发,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和核能发电在今天已经非常普遍了。仿生学把人类对生物行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飞机、轮船、雷达等制造,推动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进程。中医学使许多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变成无价之宝,推动了医药领域的发展。

在经济管理方式上,科学通过“科学理论—管理模式—经济效益”这一过程,不断改进旧的管理方式,提高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有序化。生产的组织管理,是将生产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完成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曾说:“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2]在社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生产力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机器大工业时代,随着生产自动化和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几乎所有产品都是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同一件产品往往是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国家人们共同劳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密;另一方面,承担不同职能的劳动者之间的协作日益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就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人们通过将系统工程学、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中,使生产过程变得有序化,从而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整个社会来看,科学进步能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产业结构朝合理化、高级化的方向发展。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波得·德鲁克所说:“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3]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农业的比重会逐渐降低,而服务业、信息业等第三产业比重会逐渐上升。科学发展还会导致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移。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对传统的农业和工业进行优化,最终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发展政治文明的价值

政治文明是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中正面成果之总和,它包括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人事制度、领导方式和权力监督机制等内容。科学对政治文明的发展作用,首先表现为科学能促进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中,“蒸汽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大伟大的杠杆。”[4]恩格斯也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5]

在阶级社会里,科学总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英国科学界开展的民主激进主义运动,目的就是为了资产阶级工业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科学”与“民主”,为的是取得反封建斗争的胜利。近代自然科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势力的斗争中诞生的。它一产生,便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强大武器。由科学革命引发的英国18世纪产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西欧国家阶级关系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它把农奴变成了自由民,把小土地占有者变成了产业工人,它摧毁了旧的手工业行会,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随着科学向生产力转化速度的加快,社会的经济体制也逐渐完善,这就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与之相适应。贝尔纳曾深刻指出:“任何时期的科学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程度,都限制了社会组织存在的可能形式。”[6]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广泛应用为主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电力工业、通讯工业、石油工业、高层建筑和军火、铁路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这次过渡,是科学进步对社会政治体制变革的一次重大推动,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40年代开始,又发生了以计算机和核能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涉及航天、电子、合成材料、生物科学等多个新兴领域。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垄断进一步加强。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可以自主地改革各种社会体制,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以适应科学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今天,公民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已普遍深入人心,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已基本建立,依法治国正在有序地进行。可以说,在科学和生产力的推动下,我国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已初见成效。

科学对政治文明的发展作用,还表现在科学能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上。科学与民主是近代文明的一对孪生子,也是支撑近代文明的两大基石。二者就其本性来说,都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正如默顿所说:“科学为与科学精神气质一体化的民主秩序提供了发展机会。”[7]B.巴伯也通过对科学理性的肯定,论证了科学进步是理性的产物,是一种“精神善”,也是“理想型”民主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在他看来,承认科学理性的至高无上权威,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精神;承认科学理性,有助于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科学要求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迷信权威;要求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注重怀疑和批判。而这种独立、自由的精神,正是民主政治的来源。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愈进步,民主精神、民主观念、民主作风就愈深入人心。近代以来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很多国家不仅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民主的政治文明。

科学的普及,也为健全民主监督机制,避免暗箱操作,防止腐败现象,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政治运行原则提供了正面的道德规范。对于科学的本性,瓦托夫斯基指出:“科学是公平正直的,毫无偏私。这不仅是指已获公认的科学成果对每一个人都是公正的,而且未获公认的科学成果最终会得到科学共同体的公正裁决,因为科学有一套客观的、严格的、铁面无私的审查制度和方法。弄虚作假、权威崇拜、行政干预、滥竽充数最多只能猖獗一时,最终都会在科学的公正性规范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8]当科学所蕴含的这种公正精神运用于政治运作、经济决策、司法审判、社会调解等方面时,社会各个领域都能更好地主持正义、维护公平、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三、促进精神文明的价值

科学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本身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影响至深至广,科学发展会影响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知识体系、世界观、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具体来说,科学对人类精神文明的促进价值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进步能提升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精神文明的进步,包括人们智力的发展、智慧的提升、视野的开拓和思维方式的改进等。精神文明与人类思维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心灵,陶冶和升华人们的情感,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理性水平。科学的进步,还能促使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的良好氛围。

其次,科学对历史遗留的一些传统观念和社会心理是一种冲击。现代科学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摧毁了封建社会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错误观念以及当代社会某些人“重基础科学、轻应用技术”的片面认识。同时,旧的伦理道德观念、教育观念、僵化观念也受到了强有力的批判和冲击,新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则日益为人们所认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信息的新观念在以“信息革命”“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新科学革命浪潮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当今,人们已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带来思想观念的变革,都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能量。

再次,科学对精神文明的促进价值,还表现在科学知识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新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文化传播形式中,反映科学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刻。比如,具有科幻内容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既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实现,又需要借助现代科学内容以发挥对未来的想象。这些作品,将科学美、技术美和艺术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一些科学理论(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作为新的研究方法,逐渐被运用到文学艺术等领域,使文艺理论研究显得更有深度。作为文艺理论基础的美学,还与科技相结合,形成了科学美学、技术美学、工艺美学等新兴学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原始人的“图腾美”观念是与神话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审美观与当时的科学不发达有关;到了近代,人们把简单性、对称性和线性作为审美观的基本标准;今天,人们越来越青睐复杂性、非对称性和非线性之美。现代科学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在深度和广度上是空前的。建筑艺术需要有精美的构图、严格的测绘和科学的计算方法,绘画艺术需要有透视的技法、正确的比例和精准的素描,表演艺术需要人体生理结构和运动科学的相关知识作基础,影视艺术需要光电理论作基础,现代摄影技术与电子音乐艺术需要声学理论作基础。

最后,科学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人类的物质生产是精神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近代科学通过优化生产过程,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纸张、印刷机、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等条件和设施;现代的通信科学、计算机科学、激光科学等,进一步开拓着新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加速了传统艺术形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还创造出大量崭新的艺术形式。精神文明成果的传播方式,也实现了从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的转换。比如,以往很多杂志和期刊只能购买纸质版阅读,现在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阅读电子期刊。科技的发展,为精神文明成果的表现、存储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许多音乐制作,以及电影、电视中特技镜头的处理,都是借助电子科学、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很多艺术作品,也借助U盘、光盘和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存储和传播。

四、提升教育水平的价值

教育和科学这两种要素,自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种关系更加显著,更加密切。科学发展对教育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促进教育规模的扩大。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和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政府和社会有更多财力投入教育领域,从而保证了扩大教育规模所需的各种经费。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高层次人才的产出也会越来越多。当今社会,不仅高校和科研部门需要高层次人才,企业、政府机关和其他部门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种需求又反过来促使社会投入更多经费到教育系统,从而促进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科学发展促进教育结构的改善,使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合适的比例向前推进。在现代科学飞速前进的条件下,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也必须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进行再教育,这促进了终身教育的发展。科学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这使劳动者可能经常变换自己的职业,而每变换一次职业都要重新学习新知识。特别是在一些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者需要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使人们必须将知识更新和生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推进了社会教育的发展。现代生产中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以满足生产发展对技能型操作人才的大量需求,这又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内容的变革。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现代科学中日益增多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和横断学科,使不同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加大了学科间的彼此渗透和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同时,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也不断增强,这促进了一系列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在科学的这种推动作用下,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当今的教育界,非常重视知识的更新,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并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由于学科的增多和知识的扩张,很多高校大力提倡通识教育,要求学生有广博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很多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力求让学生达到生理与心理、智商与情商、认知能力与理想信念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促进教育手段的完善。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等高新科技的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越来越趋于完善。在现代化教学中,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语音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得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与传统的课堂教育并驾齐驱。教师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教学,学生既可以选择课堂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选择电视和网络等学习方式。而后者的时间更灵活,更适合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安排,进行自主的学习。

第五,科学发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把教育投资看成一种纯消费性投资,认为眼前的教育投资必须换取将来的经济回报。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公众的科学意识不断得到提升。科学意识是指:在深刻认识科学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社会观念,它能够促进人们投身科学事业或积极响应科学活动,并对参与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提供合理性指导。典型的科学意识包括:对科学创新的认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同、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认同等。当公众形成了科学意识以后,就倾向于从科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崇尚科学,支持科学发展,并积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将创新理念带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当今社会,各领域的科学知识含量不断增加,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

五、改进生活方式的价值

科学最初的产生,就是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的不断发展,也是为了解决人们实际生活中日益更新的各种具体问题。只是到了后来,科学才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建制和知识体系。但科学在自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在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从物质生活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科学越发达,人们的生活就越富裕,也越具有现代化特征。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科学很落后,人们的生活也会处于贫困状态。人类从茹毛饮血、与禽兽为伍的远古时代逐步迈向今天,物质生活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归功于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成果的应用。在科学落后的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受到盲目自然力量的支配。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以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对立,人们对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9]到了近代以后,科学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麦考利曾这样赞美科学造福于人类的巨大价值:“科学延长了寿命,减少了痛苦,消灭了疾病,增加了土壤的肥力,为航海家提供了新的安全条件,向战士提供了新武器,在大小河流上架设了我们祖先所不知道的新型桥梁,把雷电从天空安全地导入地面,使黑夜光明如白昼,扩大了人类的视野,使人类的体力倍增,加速了运行速度,消灭了距离,便利了交往、通信,使人便于执行朋友的一切职责和处理一切事务,使人可以坐着不用马拖曳的火车风驰电掣般地横跨陆地。”[6]254-255

现代科学的应用,把优裕的物质生活馈赠给了人类。如今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物质资料,都是通过科学的应用制造出来的。在中世纪,人们的衣服绝大多数是白色或黑色的,因为当时只有少量的天然染料,没有化学染料。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化学家们从煤焦油中提炼出了苯胺染料,世界上的衣服色彩从此如同奇花异卉一样竞相斗妍。现代科学的发展还进一步改变了人类服装衣料的构成,使其远远超出了棉、麻、丝等天然品种。现代高分子化学成果的应用,使各种各样的化纤产品纷纷问世,不同质地的衣服琳琅满目。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营养丰富、品种多样的美味佳肴。现代建筑业运用建筑学知识,为人类设计和建造出了宽敞明亮、美观实用的居室。而作为科学物化成果的各种电器设备、卫生设备、床上用品、装饰用品等,则使人类的居住更加舒适和方便。

从家庭活动角度看,无论农业社会还是近代工业社会,都是男人在外劳动和工作,妇女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子女。在家庭地位上,男人通常是家庭的权力核心,妇女则处于从属地位。20世纪以后,科学的发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各种自动化机械的应用,大大减轻了工作的体力强度,今天的工作更多地依赖于电脑和网络,这就给妇女提供了和男人进行就业竞争的可能。随着各种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也大大减轻了家务劳动的负担,这使妇女不用全身心地投入家庭琐事,可以为自己找一份工作。于是,现代社会逐渐孕育出一种男女平分秋色的家庭活动方式。

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消费方式的更新。在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资的匮乏,人们千百年来重复着单调的消费方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长期没有太大变化。近代工业化社会时期,科学在刺激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消费方式的第一次大转向。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速度的提高,以及其他科学成果的应用,使商品的生产量空前增长,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商品价格日益低廉。有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可供选择,人们在消费方式上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进而向绿色化、科学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对无污染绿色食品的重视,对营养丰富之补品的需求,对质地天然、款式新颖之时装的青睐,对生态良好之居住环境的希冀,对产品装潢设计的讲究,都体现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这种转向。

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交往方式的变革。交往离不开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媒介,科学通过促进交往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十分落后,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便是当时通讯落后的一种写照。古代人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因而其交往范围很有限,一般以农业社会的宗法关系网络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今天,人们乘坐超音速飞机绕地球一圈,不超过一天时间;拍电报或发传真,天涯海角转瞬即达;打长途电话,国内外各地马上就可以通话;利用互联网,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顺利传达消息。现代科学的这些成果,使人们交往更加方便,人们社会关系的网络也更宽广。

科学的发展,还推动了人们休闲方式的改进。在古代,人们经常会在夏月纳凉时聊天消遣,或家人团圆赏月过中秋,或人们围坐在一起看民间艺人的表演,或听说书人讲故事。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以农业劳动为例,拖拉机、收割机、水泵、除草剂、农药等科技产品的运用,使农民远离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过去长年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获得了更多闲暇时光。在休闲方式上,由于书报、收音机、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休闲方式日趋多样化。在现代社会,看电视和上网几乎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总之,科学的社会价值是多方面的,这些价值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对社会发展的全面推动。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的手段,它也向我们提供了种种思想,使我们能够在社会领域里理解、协调并且满足我们的需要。”[6]13只有全面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才能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6.

[3][美]波得·德鲁克.成果管理[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7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6][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默顿.科学的规范结构[J].李醒民,译.科学与哲学,1982,(4):119-131.

[8][美]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M].范岱年,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14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责任编辑:宋洪德〕

G305

A

1002-2341(2015)04-0060-06

2015-07-29

袁芳逸(1989-),女,湖北孝感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