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政策落地问题的思考

2015-03-29 17:47李建刚
大庆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部门政策

李建刚

(大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黑龙江 大庆 163002)

·多元综合经济·

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政策落地问题的思考

李建刚

(大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黑龙江 大庆 163002)

我国现有正在执行的国家中小企业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96个,黑龙江省43个,大庆市22个。全市中小企业了解或掌握这些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的不足10%,35%获得政策信息的是通过新闻媒体和参加政府各种会议,只有2%的企业能够运用“法易网”、“法律法规政策查询库”等现代手段掌握这些信息。确保中小企业支持性政策有效落地离不开三项保证:大力加强惠企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地的实施细则;搭建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受益平台,使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上享有更多的对称性;建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落地执行监管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政府执法部门的懒政、怠政、不作为等作风问题。

中小企业;政策;落地

据大庆市工信委调查统计,我国现有正在执行的国家中小企业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96个,黑龙江省地方法规、政策性文件43个,大庆市政策性文件22个。仅去年以来,国务院就取消和下放了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停止了149项资格许可和审批事项;黑龙江省政府取消和下放了101项行政审批事项,大庆市政府取消和下放了175项行政审批事项。如此纷繁多样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如何有效落地,切实惠及中小企业的发展利益,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的基本情况

我国出台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全国人大的立法层面,以国家主席令的形式出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二是国务院的法规层面,以国务院令或国发或国办发政策性文件的形式出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三是国务院部委的规章层面,以部门首长令或政策性文件的形式出现,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7号《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等。以上这些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均可概括为国家层面。

纵观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的涵盖内容,主要又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方面。主要是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扫清行业入门壁垒等问题。如国家先后两次出台的“非公36条”,对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进行了系统的分层清理,先后废止和修订了6000多项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条文。二是财税扶持方面。主要是出台财政税收政策,通过贷款贴息、降低税率、减免税收等方法,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科技创新、市场开拓、改善发展环境等方面。三是金融信贷服务方面。主要是通过信贷政策的调整,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依法减免营业税、各项准备金税前提取、担保费补贴等方面。四是科技创新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借力社会创业资本和引进海外人才等方面。五是带动就业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展“银河”培训工程,促进“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以创业带就业”的培训工作。自2003年以来全国已免费为数十万初始创业者提供了创业技能培训。六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培育方面。主要是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扶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中小企业网络服务平台及项目库建设等。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务院通过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具体划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就有六项,分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平台式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且资金的扶持额度都在百亿元以上。国家部委通过规章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资金数量更多、范围更广、额度更大,仅目前就多达百项。其中资金量较大的就有10项,分别是“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化资金”“进口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高新出口产品技改贷款贴息和研发资助项目资金”“包装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等。可见,仅国家层面对中小企业支持和扶持的政策涵盖就十分广泛,内容也纷呈多样,需要通过对这些政策的认真解读来推进政策的落地生效。对惠企政策了解不多、掌握不够是我国中小企业目前仍普遍感到惠企政策“缺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目前施行的仍是以给企业补助资金或救助资金为主,但随着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今后肯定会走引导资金、基础资金、配比资金的路子,这不仅是为了解决管理上的“唐僧肉”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政策性资金的统筹和导向问题以及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公平竞争问题。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我们对中小企业政策能够在本地先行落地就应该有这样的预期研究:一是各级政府给的是引导资金,引导的方向就在市场;二是财政定位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那么争取的方向就是各级政府支持的产业方向;三是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必然是法治化扶持资金,今后资金申请、审核、分配、使用的观念都必须实现从找熟人、拉关系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转变;四是今后的财政资金支持,一定会突出市场化方式的运用,不会再给直接的投资补助,而会以上市经费补助、品牌推广补助以及阶段性股权投资或者偿还性资助的市场化方式来进行,并且一定会采取委托专门性投资公司来进行运作和管理。

二、中小企业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的基本情况

国家、省市惠及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此之多,但是调查却发现中小企业仍普遍感到惠企的政策不够、不足。据大庆市工信委对100家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临规工业企业调查,了解或掌握国家和省级惠及中小企业政策支持的仅在10%左右,了解或掌握本地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的不足30%,而且政策依据的准确性不足4%。调查还发现,35%的中小企业获得政策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10%的中小企业获得政策信息的主要路径是通过参加政府的各种会议;25%的中小企业获得政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企业间、行业间的沟通;5%的中小企业是通过购买图书、收藏报纸、留存政府文件等方式了解和掌握政府政策信息;10%的中小企业是以现用现学的方式到政府有关部门查找政策信息;50%的中小企业是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验证“急用现学”政策信息;只有2%左右的中小企业能够运用“法易网”“法律法规政策查询库”等现代信息手段查找、保留和考证中小企业政策信息;还有15%的中小企业根本就不知道所处的行业和产业有支持其发展的具体政策信息。中小企业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的主动性、全面性、前瞻性十分堪忧。

造成普惠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不能及时有效惠及中小企业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很多惠及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只有颁布执行的信息,没有宣传、解析、推进落实的信息。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部分媒体虽然开辟法治宣传版面和栏目,但是通过曝光案件吸引读者阅读的目的性很强,而引导性宣传、普法性解说几乎是零。很多中小企业所涉及行业的专业性媒体,在这方面的普法宣传也相当不够。众多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及相互之间的传播等途径了解了普惠中小企业的部分政策信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惠及自己企业发展的政策了解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作为工商、税务、银行等直接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由于其业务触及面广、涵盖量大,也很难在其业务方面设置这样的普法宣传栏;作为政府服务“窗口”的行政服务大厅,各执法部门突出的也是行政服务的公共属性,对专项政策解读的服务功能也很弱化。再加上众多政府服务部门过分依赖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放弃了“新税法宣传月”等传统的宣传氛围营造,使很多惠及中小企业发展的好政策出台就挂在了网上,日常却少人问津。惠企政策的制定者、使用者和受益者的信息极端不对称性,是众多中小企业目前仍被动的游离在政策支持之外的主要原因。

二是政府执行部门的少作为、不作为问题。有效落实政策的关键是政策执行部门,政策执行部门高高在上的少作为和不作为,使很多好的政策成为空中楼阁。有的政策执行部门是坐堂行医,等待企业来问;有的政策执行部门是麻木不仁,等待上级来催;还有的政策执行部门是我行我素,按自己的理解和作风解释政策。大庆市工信委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政策的落实主体,在落实执行新的政策前连最基础的调查研究工作都没有做,对政策的普惠对象和覆盖比例都没有测算,完全是一种任其自然的政策漂浮状态,因而就很难做到及时有效的落实这些政策。湖南省“野猪大王”胡思荣寻求政策帮助的案例就很有代表性,2007年,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中部地区“26个城市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243个县市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至国务院下发文件6年后的2013年,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野猪大王”胡思荣才在网站浏览中发现“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中的第14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给予适当支持”的政策符合自己的产业发展,为此他历经了一年多的往返奔波,但最终得到的结论仍然是:得不到能享受政策的答复,也得不到不能享受政策的依据。比如,他找银行贷款,银行说“不能贷,没有将活野猪抵押的先例”;他找县发改局要求按文件给予支持,县发改局却认为缺少实施细则没法落实;他找到莱阳市发改委要求支持,莱阳市发改委解释说,省里从未就“两个比照”政策召开过指导性会议,怎么做他们也不知道;他找湖南省发改委要求支持,省发改委说“这个政策的实施细则目前仍在前期调研中。”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惠企政策,时隔6年竟还悬在半空,这就是政策落实主体少作为和不作为的严重问题。

三是政策落实的载体和平台问题。大庆市工信委调研发现,各项惠企政策的出台,一般都有十分明确的执行主体,但是却缺少有效的落实载体和平台。比如,有的执行主体内部开展了相应的执法培训,但强调的仍是如何严格执法,没有对应享受政策惠及一方的普法培训,服务的主动性严重滞后。比如,目前中小企业都有相应的产业集聚区,设立一面“明白墙”,张贴一块“公示板”就能取得普法宣传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绝大多数执法部门不仅没有这样做,连日常到中小企业开展的例行检查也不做宣传。比如,政策执行的主体对执法人员的要求也有唯利是图的嫌疑,各级对中小企业惠及政策,实际上是削减了执政主体的部分既得利益。个别执政主体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将执法执纪中的不违规行政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而将为企业服务的满意度不作为考核的指标,甚至只作为考核的软指标,这也就促使执法人员更加关注执法的严肃性,而忽视营造守法的亲和度,这是部门利益人为拉开的政策与需求的距离。比如,政策执行人员在落实政策机遇上的投机取巧和急功好利行为,不仅极大的损害了好政策的初衷,使好的政策走调变味,还人为的给一方经济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性损伤,严重动摇了政策受惠者对政策的信心。“CEPA香港城”在内地绝大多数地方“流产”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CEPA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简称,目的是通过内地对港货需求的拉动,促进香港的繁荣和发展。但由于这一政策在具体落实中,没有推进香港制造业发展、防范伪劣假冒商品损害香港利益等政策上的缜密考证,实施不到一年,遍布全国大中城市的“CEPA香港城”便经历了由红火至衰败的历程,最短寿命的东莞常平香港商贸城从开业到关门仅仅70天。“CEPA香港城”本来应该是好政策落地的典范,但其立也急,其败也速的教训告诉人们:好政策没有好的执行力就是最大的失败。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对“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高端解读和发展规范的节点设计,没有对内地支持香港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战略布局,一味任凭各地方政府凭空想象政策的落地,这才导致了好政策没有好结果的政策悲剧。事后调查发现:遍布全国的“CEPA香港城”,几乎全是按当地政府的政绩需求上的马,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鼓动商家积极参与,然后再任凭商家用鼓噪的手段去吸引和蒙骗消费者入内,这是一个次序完全颠倒的毁商行为。其实,对这样的政策,国家有关部门和较为成熟的地方政府本应考虑到:香港连亚洲的制造业基地都不是,更无从谈通过其制造的商品来繁荣香港。繁荣香港制造必须先下功夫繁荣香港的制造业,因为在没有“CEPA香港城”之前,任何“港货”都可以通过“个人游”等多种渠道进入内地,大多数港货已经被内地的假冒伪劣变异成批量化、廉价化。正由于这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政绩而颠倒次序的商业行为,才使政府的执行力中注重了宣传的表层,没有后续保证措施的跟进落实,从而导致优质港货资源的供给不足以及伪劣港货的以次充好等等,商家发现没有了利益也便纷纷退出“CEPA香港城”的经营。其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政策落脚点应该在“振兴货真价实的港货”上,并以此作为推进政策的依据,集中力量重组和振兴香港的制造业,令内地民众更愿意接受香港的真品,让港人更乐于生产“原产地”的真品,同时引导内地的优质资源去支持香港制造业的做大做强,这才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政策的初衷。

三、对普惠中小企业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有效落地的三点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是要大力加强惠企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好本地的实施细则。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2014年,大庆GDP实现407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就实现2700亿元,占比高达66.3%。任何惠企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都是针对当时中小企业发展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制定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强的牵引和指导意义。要加强对这些惠企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不仅要通过执法人员的内部系统学习,认真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执行点和平衡点,还要组织受惠企业的学习,帮助企业掌握政策的利益点和切入点,将政府的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真正统一起来。要结合实际制定出本地的实施细则,做到有抓手、有节奏的向前推进。事实证明,各级出台的惠企政策,都是有针对性的有很高含金量的政策,所以必须认真对待、采取措施、确保好政策的真正落地。只有政令畅通,才能政通人和、企业和社会受益。我们国家的政策服务面广、涉及对象多,具体到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千差万别,所以好的政策必须要由“好听”变为“好用”,这个“好用”就是要结合实际制定有效落地的实施细则,确保上级的惠企政策在本地中小企业发展中“能用”和“管用”,这是考验一方政府或执政部门政策执行力的关键所在。国务院最近下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对小微初创企业在创业初期可以享受政府“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给予相应的支持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原则恰恰是小微初创企业创业初期最需要的基础性支撑。但是如何将国务院的原则指导意见细化成具体的政策支持,则需要地方政府的实施细则来落实了,落实的快和慢,条文的细和粗,是不是切合本地小微初创企业的创业实际,就是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的具体体现。在今年4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拍桌子”严斥了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亟须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简政放权进程。他说:我们出台的许多政策,中央和各部门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经过详细测算,并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执行方案,但却常常因为繁冗、拖沓的所谓“会签”,让一些好政策“迟迟落不了地”。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为此专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文件,须在会议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印发,有重大修改意见需要协调的,须在10个工作日内印发。李克强总理“拍桌子”“放狠话”是为了抓政策落地,政策从中南海出来还要经过层层批转,等到了中小企业真正受益的层面,不知道还要经过多少“关卡”。有资料分析好政策难落地的主要原因无外乎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各部门在玩权力博弈,你说了算,我说了更算。一个食品安全五六个部门在管却都没管好就是注释。二是地方政府或各利益集团因为自身利益等问题的抵触和不作为。汽车尾气不达标环保部门不予发放环保标志,没有环保标志汽车就上不了路。殊不知汽车尾气不达标的前置原因首先是汽车发动机的质量和油品生产的质量。国家有关能源企业就承认,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标准可以大幅度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但是由于生产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不升,几乎所有的能源企业仍坚持生产国三、国四标准汽柴油。也导至国务院原定2017年1月从原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扩大到整个东部地区11个省市全境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三是在当前大力反腐和经济转型时期,很多执政部门的官员严重存在着庸政、懒政、怠政的不作为思维。现行公务员考核评价的体制和机制,没有社会受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社会民意没有对机构形成压力,个别公务人员的我行我素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因而政策变形走样也就有了常态。李克强总理对中央部委的政策执行力尚提出如此刚性要求,如果上面的原因和博弈再层层出现,湖南省“野猪大王”胡思荣按政策要求寻求政策帮助却得不到政策支持的悲剧不发生倒成怪事了。

二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搭建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受益平台,使中小企业能够在信息获取上拥有更多的对称性。我国普惠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很多,但是实际上中小企业却感觉受惠不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政策落地的宣传引导平台。以国家层面今年一季度为小微企业减税为例,营改增纳入试点的477万户纳税人就减税666亿元;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再扩范围由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就为216万户小微企业减税51亿元;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门槛从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扩大到不超过3万元,就有2700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减税189亿元;鼓励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就惠及24万户企业,减税5400万元。这样的惠及政策在小微企业身上是如何体现的,信息的对称性应该突出出来。媒体应设立专题或专栏,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企业的政策宣传和要点解读;在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应辟建新政策、好政策的“明白墙”或“告知版”,定期公告中小企业的最新政策信息;应利用“云计算”等现代网络技术优势,集聚中小企业政策信息、技术支撑、市场拓展等资源,专门解读普惠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实现路径;应开展中小企业政策宣传月等有声势的活动,通过集中的宣传,形象的普惠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政策,形成强大的推进态势和环境效应;应聘请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咨询专家团队,有效维护中小企业的政策红利;应定期编撰《中小企业政策法规汇编》读本,帮助中小企业构筑较为完整、权威的政策解读支撑体系。2014年末,大庆市工信委编撰了《中小企业政策法规汇编》(2004—2014)读本,出版一个月就免费发行了1000多套,网上下载高达2000多次,这说明大庆的中小企业对惠企政策支持的需求非常强烈。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这样解读《中小企业政策法规汇编》读本:“是一本让创业者了解产业政策的书,是一本让成功者探索发展机遇的书,是一本陪伴企业成长的法律咨询的书。”要通过搭建这样的宣传平台,让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中小企业的受惠者,时刻熟知新政策的要点和亮点,时刻掌握新政策落地的具体路径,能够在心劲集聚上先优于其他地区,靠先学一步、先用一步的良好环境氛围,积蓄中小企业不断提升发展质量的后续动力。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在2015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开幕式上就坦诚:“大家都知道简政放权是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的先手棋,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从中央层面上来讲,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五年要完成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的数量,5年的任务2年完成,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包括上市制度改革等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现在从调研和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我们有很多的措施改革还没有到位。”国务院去年11月发布了“关于推进重点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调动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的文件,但是去年底黄守宏参加全国工商联一个基础设施商会的座谈会,与会企业家对这个文件基本都不知道。国家层面的决策信息在国家顶级商会的企业家层面尚且如此闭塞,可见我们政策执行部门的妄自尊大到了何等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三是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落地执行的监管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政府执法部门的懒政、怠政、不作为等作风问题。普惠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落地难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有关执政部门的懒政、怠政和不作为等作风问题。对此,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审计工作者要当好政策落实‘督查员’。”大庆市工信委在调查中发现,在惠企政策的落实过程中,确实有的部门行动迟缓,慵懒散拖,不能及时把政策“福利”送到群众手中;确实有的部门有畏难情绪、推诿扯皮,不愿下功夫解决落实过程中的具体难题;确实有的部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仅自身对惠企政策一知半解,对企业的政策需求也麻木不仁、或漠不关心、或敷衍塞责;甚至还有的执法部门千方百计与民争利,将本来属于企业的政策实惠,“跑冒滴漏”成自己部门的“实惠”,从中牟利、中饱私囊。惠企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如此种种落地难问题,其实就是政府执法部门的政策执行力不够的问题,核心是受惠企业缺少对其服务部门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即政府政策执行的程序没有向企业公开,政策执行的效果没有让企业评价。以开展多年的政府执法部门的行风评议为例,评价的内容多是政府工作的适应性,而非政府工作的不适应性,尽管有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参与了考评,但考评的内容多是已经格式化了的服务效果问答,对有关部门政策执行力的检测和验证内容基本没有。因而这样的行风评价,是让企业在被动限定的框架内去评价政府部门做了什么,而不知道也没办法去评价政府部门该做什么和没做什么。因而就出现了各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很多,但中小企业却始终感到不够用的荒诞现实。政策的透明度不够使政策的受益者因不知道政策而损失了自己应得的利益,从中小企业受益体来说就是合法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从政策的执行者来说就是懒政、怠政、不作为等严重的渎职行为,考评政策执行部门政策执行力的公平性与正义性就无从谈起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行政中明确要求政府执法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那么辩证地解释这句话就有了“法既授权必须为”,任何法律授权不作为的问题就是违法。谁去追究这样的违法?这就回到了李克强总理年初对审计部门“当好政策督查员”的要求上来了:审计部门要审计已经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更要审计不该出现的问题和需要预防出现的问题。比如审计部门应该开展政策落地执行力的专项审计,对中小企业来说,就是让政策执行主体说清楚有什么惠企政策?靠什么路径落实了这些惠企政策?没有落实的原因是什么?要将执行主体的作为与不作为、真作为与假作为量化成审计结论,这样就有了褒奖与惩处的依据,就有了政府执行力的大幅度提升。审计部门还应将这样的审计结果告知企业,让企业知道自己应该享受的政策,却因为执行主体的少作为或不作为而折损了自己的利益,那么就应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还是以行风评价为例,中小企业如果在自己的利益维护中果断的行驶了否决权,党风政风的查处就有了坚实的论据:谁打了政府的饭碗,就必须打掉谁的饭碗。试想,这种监督制约机制下的政府执行力肯定会大大提升,好政策落地过程中的“中梗阻”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党和政府的各项利好政策就会不折不扣的普惠于企业、普惠于社会。

〔责任编辑:宋洪德〕

F420

A

1002-2341(2015)04-0043-06

2015-07-02

李建刚(1957-),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主任,主要从事工业经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部门政策
政策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应对挑战需多部门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