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贡献

2015-03-29 15:12林建华刘席威
大连干部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战场日军抗战

林建华,刘席威

(1.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1008)

70年前爆发的抗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完全的反侵略战争胜利,而抗战时期中国战场既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也是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重要辅助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一、抗战时期中国战场的异常艰巨性

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与日本在经济、军事实力上存在着的悬殊差距。北伐战争结束后,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此后中国的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下,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基本上属于较为落后的农业国。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巨额赔款,国势大增,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工业布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中日两国之间的国力对比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当时中国大口径火炮、汽车、坦克尚不能生产,飞机和舰艇虽然能生产出少量产品,但核心部件仍需进口,不能批量生产,难以满足战时要求。而日本工业门类齐全,大口径的火炮、汽车、坦克、飞机、舰艇均可研发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战时需要。尤其重要的是,日本始终以灭亡中国为战略目标,多年以来一直穷兵黩武、积极备战。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调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万人,战时约1.8万人;至1937年“七七”事变时,每师团平时1.5万人,战时约2万人。日本陆军编制内的特种兵数量大、装备精良,并且灌输武士道精神,战斗力极强。日本海军更是远远在中国之上,根据日本海军当局1937年6月统计,当时已服役的作战及辅助舰艇有战列舰(主力舰)9艘(27.2万吨)、 航空母舰4艘(6.9万吨)、重巡洋舰12艘(10.8万吨)、轻巡洋舰21艘(10.7万吨)、驱逐舰102艘(12.6万吨)、潜水舰59艘(7.6万吨)、练习战舰1艘(1万吨)、 水上机母舰 2艘(3.1万吨)、潜水母舰5艘 (3.1万吨)、布雷舰6艘(2万吨)、海防舰7艘(5.5万吨)、 炮舰10艘(0.5万吨)、 水雷舰8艘(0.4万吨)、扫雷舰12艘(0.7万吨),另有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总计285艘,总排水量115.3万吨。此外,正在建造中的尚有主力舰2艘、航空母舰2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等(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不久,即编入战斗序列)。其实力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

相比之下,中国的陆军在“七七”事变爆发时有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及其他少量特种兵部队,总兵力约200万人。但各师装备差别很大,由于运输工具缺乏,军队在人员补充和军需补给方面的能力薄弱,与日军差距很大。中国海军到“七七”事变前期,共有各种舰艇(包括原东北及广东的海军舰艇)120余艘,总排水量约11万吨。但实际作战舰艇仅60余艘,排水量共约6万吨。空军方面,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航空兵分属于陆军和海军,而中国的空军在“七七”事变时,处于初建阶段,实力远不如日本。

通过对两国军事实力的比较可以发现中日两国之间不成比例的实力,这种敌强我弱的局面决定了中国抗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但战争的性质又从另一方面决定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就像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中所分析的那样,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五六个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中国则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军力、经济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不如敌人,但敌人的战争是野蛮的、退步的,这种“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依据。”中国军民只有坚持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1]抗日战争的胜利基本上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见。

二、抗战时期中国战场的极端残酷性

与欧洲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相比,日军在中国实行惨绝人寰的屠杀。随着“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等一系列战役均以中国军队的失利而告终。日军在胜利的同时也对所占领的城市进行疯狂屠杀。日军在侵占河北、山西等地的过程中肆意杀害中国民众。苏州失陷后,许多未能躲避的居民都被日军杀害了。日军在攻占南京城时,侵华日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下达训令:“发扬日本的武威,而使中国畏服。”攻占南京后对城内外进行了“扫荡”与“肃正”,搜捕残兵,杀害俘虏。日军采取“大体不保留俘虏之方针,故决定全部处理之”[2]。日军在大街小巷逢人便杀,南京城血流成河。“所有未能退出城的人民,一批一批地被敌人拖上了卡车,在煤炭巷扫射,在汉中门扫射,在大方巷扫射!更有惨无人性的是在草鞋峡的五、六万人大屠杀,扫射之后加以刺击,刺击之余加以烧毁,最后再投入长江以饲鱼鳖。”[3]在为期六周的南京大屠杀中,被害总人数达30万。1938年1月17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发给华盛顿电,转发上海的一则特别消息,也证实了日军在南京屠杀30万人以上的事实:“据可靠的目击者直接计算及可信度极高的一些人的来函,提供充分的证明,不少于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很多是极其残暴血腥的屠杀。抢劫、强奸幼童及其他对平民的残酷的暴行,在战争早已于数星期前即已停止的区域继续发生。这里比较优良的日本平民感到深痛的耻辱……”[4]南京大屠杀更加印证了日军的残暴行为,透露出中国战场的残酷。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华北地区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从1938年9月到1939年6月,就有4万民众被杀害。在晋冀鲁豫边区,日军的扫荡同样残酷,武乡、榆社县城被烧毁。1940年,日军对太行区进行扫荡,大肆烧杀掠夺。在晋绥边区,日军于1940年发动三次大规模扫荡。从1938年底到1940年止,日军动员兵力50万以上,对华北敌后根据地发动的千人以上大规模扫荡达百余次,给根据地造成了巨大生命财产损失。据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回忆,抗战时期他才8岁,一天在沙市家门口看到一支川军战士奔赴前线,“望不见边的青年士兵,都是来自农村,每人只有一杆枪,两条子弹带,蹲坐在路边暂时休息。母亲和家人,正如同邻居一样,烧开了水送给这些年青人饮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此去不可能再回来。”八年之后,这一幕仍然让这位历史学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他还说当时“敌后的农村,时时刻刻要准备着日本的搜索队进入村子掠取物质,他们也欺负妇女,杀害青年。在敌后,‘鬼子进村了!’ 是个催命的声音。”[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的扫荡愈演愈烈,根据地进入空前困难的阶段。1942年,日军进一步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冀南、冀东、冀中、晋冀豫地区作为重点扫荡对象,同时对其他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从1941年到1942年,对华北出动千人以上的大扫荡达一百七十余次。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华中根据地也进行“清乡”“扫荡”。平均每半个月,各根据地就要遭到一次扫荡。日军为了巩固其南侵基地,对华南地区也进行频繁扫荡,扫荡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据当代学者考证,1940年10月12日,日寇为了策应武汉会战,切断中国的海上对外通道,集中了3个军团7万多人、数百艘舰艇和100多架飞机,“突然猛扑我大亚湾进攻华南,登陆地点就是大鹏半岛的腰部。黄村男女老幼数百口惨遭杀害,村舍也全部被毁。从那以后,黄村就从地面上消失了,成了今天的荒烟蔓草,杂树荆棘……”[6]日寇在中国战场的暴行远远超过了德国法西斯,“德军的暴行主要是为了实行纳粹党对犹太民族的种族灭绝政策;而日军则是为了‘膺惩’和征服受害国的民众,发泄兽欲,也是服务于侵略的需要。”[7]

三、中国战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全局性

中国战场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战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之前,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纵容政策,对中国抗战造成十分不利的局面。中国军民不得不独立承担起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任。据法国史学家亨利·米歇尔推断,“到1939年,日军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实际上已损失了一百万人的兵力。”[8]

1939年9月,纳粹德国横扫欧洲,苏美英等同盟国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牵制住日本,使它无法与德国的欧洲战场实现密切配合。1940年9月美国政府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公众强烈要求把战略重点由欧洲转到亚太。但罗斯福仍坚持既定的战略方针。因为他看到了中国战场在整个战局中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认为中国军民的抗战足以拖住和遏制日本扩张步伐,日本已经无力摆脱在中国战场所陷入的泥潭。

事实的确如此。到1941年底,日本陆军总兵力210万人中就有140万人被拖在在中国战场,能够投入太平洋战场的只有40万人。即使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最激烈的时期,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仍被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从而使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得以转危为安。罗斯福曾在私下里对他的儿子说到:“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9]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开诚布公地说过,中国一旦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有可能了。从美英首脑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的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譬如1941年12月下旬至1942年1月爆发的第三次长沙会战,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作用的具体体现。此次会战,从长沙城郊到汨罗江畔,日军遗弃了大量尸体。第三次长沙会战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对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也提高了世界反法西斯盟军的士气,对支援英美的太平洋作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入缅与日军作战,历时近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使日本遭受了自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巨大打击,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战役的胜利。虽然缅甸失守后给作战带了极大困难,但掩护了英军撤退以保卫印度,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以及消耗了日军部分兵力。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为了配合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局势,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英、美盟军的协同下发动了缅北、滇西反攻战。解放了缅甸北部大小城镇50余个,收复了云南西部失地83000平方公里,基本歼灭了日军第33军的第18、第56两师团,并给予缅甸方面军直属的第2、第53、第49师团以沉重打击,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反攻战的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使中国正面战场的补给得到了很大改善,而且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中国战场的全局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抗战时期中国战场历史作用的再认识

抗战时期的中国战场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准确地说,中国抗日战争应该包括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各具特点、又不可分割的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根本性质上是共同的,都是中国各族人民、各党各派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都是为了赢得民族的生存、独立、解放和发展,他们之间只是规模、地域、影响、时间的差别。日本帝国主义一向以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为目标,蓄意对华进行分裂与侵略,在1931年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阶段。这激起了东北各界人士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从马占山的江桥抗战到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对日寇的打击和抵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与占领,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世界格局,加深了美英和日本在华的矛盾。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中日矛盾向着主要矛盾地位上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中国人民局部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10]历史表明,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是中日战争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进行的较大规模的抗战有东北义勇军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热河长城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战、东北抗日联军抗战、热河抗日救国军抗战、绥远抗战,达7次之多,参加这些抗战的民众和军队多达百万人[11]。这已经成为了各界人士的共识。

其次,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兵力最多。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军民几乎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达4年之久。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均给日本以沉重打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然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主战场,中国军民始终牵制着日军主力,粉碎了日军“北进”的计划,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日本法西斯一直将苏联作为进攻目标。日本参谋部早在1933年就制订了对苏作战计划。为了实施这一作战计划,1941年7月2日,日本在御前会议上正式通过了 《适应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决定“必须继续努力解决当前的中国事变”。此后日本当局多次欲乘苏联之危兴兵北犯,但均因无法从中国战场脱身而不得不使这一计划搁置。1940年秋,崔可夫来华担任中国政府的军事总顾问。行前,斯大林专门指示他说:“您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们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12]中国战场对日寇的顽强抵抗,使得苏联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苏联能够在苏德战争中取得胜利,离不开中国抗日战争给予的有力援助。

同时,中国战场同样迟滞了日本的“南进”计划。日本认为“南洋正当世界贸易的要冲,同时作为帝国产业及国防上必不可少的地区,并且作为我民族发展的自然地区”,因此早就准备向该地区扩张,1940年8月1日,日本近卫内阁发表 《基本国策纲要》,强调“帝国要在应付世界形势的变化、改善内外形势、促进迅速解决对华战争的同时抓住时机,解决南洋问题。”德国也敦促日本南进以打击英法在东方的势力,但此时中国战场正接连向日军发起猛攻,正面战场有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敌后战场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日军损失惨重,“南进”计划不得不一度推延实施。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南进”取得暂时主动权后,准备攻击澳大利亚,夺取斯里兰卡,在印度洋上与德军会师,把东西两个战场直接联系起来。英国首相丘吉尔意识到了这种局势的严重性,对罗斯福总统说,一但日本攻击西印度洋,切断盟军石油供应线,“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13]。在这个危机时刻,正是因为有了中国战场的配合,使日本无力冲出亚洲与德国法西斯会合,保障了反法西斯盟军“先欧后亚”战略方针的贯彻,并最终打败德日法西斯。

再次,中国战场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生命、财产损失最多。抗日战争是中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1947年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 《关于抗战损失和日本赔偿问题报告》中全国军民人口伤亡统计:军人作战伤亡3227926人(其中死亡1328501人,负伤1769299人,失踪130126人),军人因病死亡422479人,平民伤亡9124569人(其中死亡4397504人,负伤4739065人),全国军民人口伤亡总计12784974人,此数字不包括台湾省、东北地区和解放区军民的伤亡数字。1946年4月,《中国解放区抗战8年中人口损失初步统计表》统计:“据初步统计: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冀热辽、山东、苏皖、中原7个解放区在抗战期间共计被敌伪杀死或被虐待而伤病致死者3176123人,被捕壮丁2760227人,鳏寡孤独及肢体伤残者2963582人。”全国军民伤亡总数约为2200万人,此统计数字不包括台湾省、香港、澳门、东北地区和没列入统计的其他解放区军民的伤亡数字。单是从1937年7月开始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即伤亡3500多万人,其中牺牲2000余万人。残酷的经济掠夺也给中国造成了巨大损失,日本在对东北14年的统治中,仅1932年至1944年两年内就从东北掠夺了2.23多亿吨煤、1100多万吨生铁、580多万吨钢。1942年到1944年的3年内,征收的粮食970万吨被直接运往日本。据统计,1944年末,日本开拓移民占地共达152.1万公顷,占东北全部耕地的十分之一。日本对关内沦陷区的经历掠夺达559.43844亿美元。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财产损失600余亿美元,战争消耗400多亿美元,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5600多亿美元。日军侵华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也造成了极大破坏,日军巧取豪夺和劫掠了大量中国文物,共计3607074件,另1870箱,被劫古迹741处[14]。日军对华的文化侵略,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日军全面侵华后,京津及上海地区名校被迫内迁,原校址各建筑物、教学设备、图书遭到毁灭性破坏,日军在占领区实施奴化教育,使沦陷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体系全部被毁,这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无疑是场空前浩劫。

历史是真理的诠释者,“好战必亡,侵略必败”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年之际,尤其要牢记日寇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铭记国家之痛,珍惜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在武装崛起道路上的肆意行径,要时刻警醒“凡忘记过去的人,注定重蹈覆辙。”

[1]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7-448.

[2][日]洞富雄.南京大屠杀的证明 [M].东京:朝日新闻社,1985:319.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52.

[4][美]吴天威.美国新公开的有关南京大屠杀档案[J].抗日战争研究,1995(2).

[5]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衰[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120-121.

[6]章明.我所接触的日本军用地图 [J].作家文摘,2015(2).

[7]马振犊.日寇与纳粹的暴行比较[N].光明日报,2013-07-08.

[8]林三郎.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军队(俄文译本)[M].莫斯科:莫斯科军事出版社,1964:173.

[9]罗斯福见闻秘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59:49.

[10]王桧林.中国现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09.

[11]程舒伟.关于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几点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0(4).

[12][苏]瓦·崔可夫.在华使命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36.

[13][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262.

[14]吴广义.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战争记忆与历史反思)[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战场日军抗战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