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寅达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24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探析及当代启示
郑寅达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241)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我们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代特征、国际格局、极端主义的兴起、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以及战争刹车器失灵等方面深刻认识二战爆发的根源,并以史为鉴,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铭记历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源;当代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根源是什么?怎样认识这段历史?有何历史启示?国际国内学者做过深入的研究。按照以往的理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世界大战就不可避免,但现在世界大战并没有爆发。而国外的研究,正统学派将责任都推到希特勒身上也并不妥。所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还要做进一步的探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打起来?这个问题以前曾经有过答案,即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会周期性地爆发世界大战。世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1898年到1914年,十几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是1939年,两次大战间隔21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爆发两次世界大战,所以,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会爆发世界大战。
有些学者还从更深的层次去论证这一点,从矛盾的根源去分析为什么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有四大基本矛盾:第一对矛盾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第二对矛盾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第三对是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四对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四对矛盾,都会引起不同类型的战争。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会导致国内战争,但不会成为世界大战。第二对矛盾,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矛盾会引起两种战争,一种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殖民战争,另外一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动民族解放战争,也不会演变成世界大战,第三对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会引起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战争,就像苏维埃政权刚成立的时候,14个帝国主义国家干涉。这一对矛盾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是世界大战。为什么这对矛盾不会引起世界大战呢?第一,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会把战争推广到全世界;第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能力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但到了20世纪中后期,苏联同美国全面争霸,这个事实对这种分析好像是一个挑战。假如由苏美争霸引起的世界大战,那不就是世界大战了吗?那就是第三对矛盾引起的世界大战。但是,我们当时认为,苏联已经变质,已经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先变成了修正主义国家,然后又演变成社会帝国主义国家,这样的话,美苏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第四对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很容易引发世界大战。按照当时的分析,殖民地、半殖民地势力范围对帝国主义国家来讲是离不开的,因为帝国主义互相要竞争,要控制原料产地,要控制销售市场,而有效地控制这两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要想维持自己的运转,离不开殖民地,而世界上殖民地就这些。因此,为了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就要互相大打出手。而他们本身就控制着世界,有些是要挑战世界霸主,有些是要维护原来的利益。因此他们之间为了自身利益,必定是要经常要发生战争,打起来就是世界大战。因此,只要帝国主义存在,世界大战就不可避免。
在这一个理论的指导之下,我们一直在应对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了应对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为什么以前物资供应这么短缺,除了计划经济造成了人没有积极性之外,我们有限的生产能力都在重工业上、在军工上。但是,经历了几十年的等待,勒紧裤带,过苦日子,备战备荒。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等待之后,第三次世界大战,却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样的分析,似乎也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因此,看来我们的理论是出了问题的,我们今天要重新探析。
我们以前的解释出问题了,因此我们去看看,国际上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基本上所有的战争责任都被推到了希特勒身上,这也是情有可原的。由于战争的迫害,当时人们对法西斯充满着仇恨,这样的处理结果不但能被大众接受,而且能够引起民众的快感。这种结果满足了包括德国人在内的许多人的心理需求。德国人认为希特勒是引发战争的罪魁祸首,希特勒一死,许多问题都可以在一个新的平台上重新操作了。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就希特勒来说,其个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青年时期的经历如何使他走上法西斯的道路,这是一回事。就整个环境来说,希特勒掌权以后领导的德国并非十分强大,反而困难重重。希特勒有自己的想法,也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守势的英法等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些国家的行动是不是也在鼓励希特勒?从战争责任的角度来说,希特勒信奉法西斯主义,想向世界秩序挑战,这个挑战不一定能成功,英法的步步退让刺激了希特勒扩张的野心,使他的势力一步步壮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战争责任应该不仅仅是希特勒一个人的。
国际史学界很多正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反对这个观点,因此产生了一场比较大的争论。仔细研究这场争论以后出版的书,会发觉这些书与争论之前出版的书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书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和背后隐含的战争责任问题的观点、态度要中肯得多。那些比较偏激的语言,明显不符合实际,甚至不符合正常逻辑的语言减少了。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界回归到一个比较正常的状态。
原来的解释有问题,国外也借鉴不到现成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一)制度和文化因素
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在20世纪前半期,50年中间,整个西方世界处于一种失调状态,生了一场大病。总体上来讲,西方民主体制在完成了反封建的重任以后,在运行中间也逐渐暴露出不足,这个不足表现在很多方面,在政治上是代议制的异化。西方代议制的兴起是反封建的,在反封建的时候大家有一种快感,因为在政治舞台上面能够发声音,是民众选出来的。但是,代议制运行时间长了以后人们就会发现,人们选出来的人好像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人。在政治体制方面,第二个问题是三权分立所造成的互相牵制和扯皮,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因为本意是好的,希望能够互相制衡,互相制衡以后,出现独裁的可能性比较小。后来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现效率低下。另外,西方体制的失调,在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上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动荡。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里面,西方的道路似乎已经到顶了。
在这样大背景之下,还有一个情况,在欧洲内部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两支力量的对抗。反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认为,其它人所信奉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以英国为核心、为载体的,法国也受到很大影响。这样一种海洋文化,他们认为在欧洲不是主流。而且他们还认为这不是海洋文化,是海盗文化。海盗文化强调个体。而大陆文化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人类社会应该像蜂窝一样,蜜蜂窝里面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蜂王,有雄蜂,有工蜂,分工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在这里面完成自己的任务,完成自己的职责。以德国人为代表的信奉大陆文化的国家,认为自由平等博爱实际上是海盗文化的一种产业,他只强调个体,因为海盗认为个体很重要。作为大陆文化,强调整个社会是一种网状结构,光强调个体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说是以自由平等博爱这种思想和理念为代表的体制出现问题,信奉大陆文化的这些人,即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就对整个世界的运行提出了他们的看法,这种看法在20世纪前半期,以法西斯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二)凡尔赛条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自从凡尔赛体系形成之后,对它的评价就一直不断,当时有四句话,是四个名人讲的。第一句话是列宁讲的:这不是和约,而是拿着钢刀的强盗逼迫手无寸铁的受难者接受的条件。第二句话是魏玛共和国总理谢德曼讲的: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第三句话是战胜国方面的联军总司令法国人福煦元帅讲的,这只是20年的休战。第四句话是一个学者凯恩斯讲的: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双方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是在处理战败国的问题时,国际社会第一次把赔款、战争责任与正义与否的判断联系在一起,这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根本问题。对德国来说,如果因为战败而遭受制裁、进行赔款,或许不会引起那么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是给它扣上“非正义”的帽子,承担更多的战争责任,这与一战后德国的民族主义泛滥是有一定关系的。就是说,我赔款越多,越证明了自己的非正义性。这是凡尔赛体系隐藏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一战后对德国问题的处理,严格来讲存在很大的失误。德国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民主程度最高的一个国家。这种体制如果能维持下去,是维护世界和平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因为没有真正站在德国的角度考虑问题,尽管政治体制相当民主,但国家内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军国主义思想没解决,军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问题没解决。另外一点是战争赔款。一战后法国就像是在德国这头大熊的身上插了一根管子,大熊所有的胆汁都流到自己那里去,这种姿态让德国民众,包括德国法西斯分子产生了不平和仇外心理。凡尔赛体系对恶化世界局势起了比较大的影响。
(三)世界经济大危机是致命性推手吗?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甚至于可以这样讲,没有这场世界经济危机,也许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会发生。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西方经济有一个黄金时期,以柯立芝繁荣为代表。但这段繁荣不理想,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在当时已经表现出来。现代
经济是要国家干预的,但是那个时候的经济繁荣国家是不干预的,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没去干预,经济发展的还可以。另外,现代经济是以世界作为载体的,就是说搞经济的人,应该放弃经济民族主义。但是在那段繁荣里面,经济民族主义仍然很兴盛。我去赚人家的钱,最好是我活得好一点,你们活得差一点,只有你们活得差一点,我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国家干预和放弃经济民族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没有解决,所以繁荣时间不长,引来了特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推动之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关起门来,搞货币贬值,拼命要把商品推出去,然后门关得死死的,谁都不能进来。对于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包括当时的日本,马上感觉到这日子没法过了,就要用暴力去打破,把世界控制在手里。所以经济大危机,确实是一个致命的推手。
(四)法西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法西斯到底追求什么东西?浓缩起来讲,第一,鼓吹极端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我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因此应该统治更多的地方,来教化、率领全世界的人向前走。在这个过程里面,有一些甚至于要把他们灭绝,比如像犹太人。极端民族主义很可怕。
第二,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竞争,通过战争来淘汰一些人,甚至于通过人为的手法来淘汰一批人。
第三,法西斯主义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反对传统的资本主义,鼓吹寻求第三条道路。这个第三条道,既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强调阶级合作,而不是强调阶级斗争。这样一种力量,类似于像一种极端主义势力,这种极端主义势力,对于引发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
(五)战争刹车是如何失灵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战争很残酷、很持久,所以在有些国家,像英国、法国,都兴起了反战运动,兴起了和平主义运动,这些运动本来是件好事,但在二次大战前特定的条件之下,这种运动后来成了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而像德国这样的战败国,以及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的战胜国,如意大利、日本,也对这个体系不满。在这样的国家里面,他们更想打仗,要通过战争,来改变这样的局面。所以民众的理念里面,有些国家更想打仗,有些国家不想打仗,最后的结果对战争的爆发更加有害。
武器的发展,也助推了战争。你买了一条船很先进,没过几年,比这艘船更先进的船对方已经拥有了,然后我再要去买比对方更先进的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容易引起战争的爆发。二次大战兴起的时候,兴起了原子弹、战略空军,使得未来的战争至少有些人感到可能没有胜利者,没有胜利者那为什么要去打仗,假如打仗的结果是我们全部都毁灭,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打呢?
武器的发展,确实对未来的战争起到了制衡作用,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它没有起到制衡作用,反而推动了战争。
有形的制动器里边,最明显的就是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既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的好处就是有一个讲道理的地方。所以发生 “九一八”事变,我们向国际联盟控诉,埃塞俄比亚遭到意大利侵略,也向国际联盟去控诉。但这个组织在解决战争刹车的问题上面犯了一个大错误,确立了一个冷处理原则,处理冲突事件的原则,就是延缓原则,冷处理。什么事情发生了,经过三个月以后的冷却再来处理具体问题。冷处理有点道理,但是碰到了法西斯就不管用了。
有形的制动器第一是国际组织,第二是守城大国的制衡作用。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是崛起中的国家,英国是一个守城的大国,最后爆发了世界大战,是守城大国没有对大战起到制动的作用,为什么?其实,英国并不安心于守城,实际上也看中对方的东西了。守城大国不安心于守城,也有进取心,最后导致战争。二次大战前,崛起的国家仍然是德国,守城的大国仍然是英国。但是英国彻底丧失了上升了市场,变成只想安稳度日,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态度从实际情况来看,最后是起到了鼓励侵略的作用。因此,二次大战的爆发,
跟英国的步步退让绝对是有关系的。
第三个有形的制动器是在二次大战以前,法国和苏联曾经倡导过的集体安全体系。当时法国外长巴尔都搞了一个巴尔都外交,就是搞集体安全,即反战、反侵略的国家联合起来。苏联提出集体安全体系也很早,希特勒上台前后就提出来了,而且这个政策一直坚持到慕尼黑会议。遗憾的是,巴尔都被刺杀以后,法国就不提这个安全体系了。慕尼黑会议,苏联感觉到非常痛心,集体安全的结果,是同侵略者一起瓜分一个共同担保过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苏联开始把维护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后被希特勒利用了。
第一,维护好稳定的国际局势。维护好稳定的国际局势,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有力保证。世界格局的动荡,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很好的温床。所以我们要想和平,走和平的道路,要想发展得更好,就要致力于维护稳定的国际局势。
第二,注意消解世界范围内的仇恨心理。仇恨心理是一种负面因素,一点仇恨也没有完全是一种理想,仇恨总是会或多或少会有一点。当然,一般的仇恨总是有原因的,像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处置,使德国产生一种仇恨的心理,仇外的心理。像这样的一种因素,我们在处理世界事务的时候是要当心的。所以我们希望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大国,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注意。中国现在不是头号大国,但是我们在世界上也有自己的地位,有自己的发言权,在这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我们的能力去消解仇恨心理。
这方面,中国文化传统比起西方文化是占优势的。因为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里面,强调新约的那一部分好一点,旧约实际上是在强调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所以中华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在消解世界的冲突根源方面,会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第三,注意维护联合国的权威。世界从没有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到有了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再发展到联合国,不太容易。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对联合国是很关注的,我们的宇航员上天,手里拿着两面旗帜,一面旗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一面是联合国国旗。国际组织来之不易,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工具,我们又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第四,集体安全。集体安全如果处于守城国家的位置,集体安全是很漂亮的一面旗帜,就是我们集体的力量来维护现状,维护和平。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喊出这个口号。我们现在喊出这个口号,假如是以安全为目的,要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时,这样我们就失去了先天赋予的条件。因为我们现在是在崛起,是在发展,而且发展势头不少人还是担心的。一带一路计划的巧妙之处,一方面是解决了我们国家外汇储备比较多的这样难题,更重要的是在广交朋友方面是一种好做法。
第五,注意保持合理的军事力量。军事力量过弱了肯定很危险,强大的经济实力加上很弱的军事力量,这是一块没有骨头的肥肉,会把坏人引过来的,这个很危险的。但是假如我们的军事力量过强了,对方也不会善罢甘休,大力发展军事力量,马上会引发军备竞赛,因为我们本身就处于发展的势头上,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担心。在这方面,中华文化的传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别人听,我们以前是怎么强大的,我们强大是怎么干的,我们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另外一方面,我们有自己的理念,就是对于类似发生冲撞之类事件,我们要仔细地辨别,是属于偶发事件的,背后没有阴谋的,我们要做软性触底。但是对于带有试探性的,比如像希特勒这样的人试探你,你一次软弱就会引发他更大的冒险,如果是这样的行动,我们一定要强硬,一定要高调。
[责任编辑:李成林]
K265
A
1671-6183(2015)05-0017-05
2015-05-04
郑寅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华东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