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晓兰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面对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全球化时代”的人才正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的一大课题。日本于2012年提出了《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政府报告,对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整体来看,日本制定和推行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既是日本寻求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与经济停滞背景下日本年轻一代的“内向”发展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至20世纪80年代,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陷入了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停滞期,这也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如此社会大背景也对生活与成长于这一时代的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世代不同的群体特征。一方面,泡沫经济虽然破灭,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积累起来的物质基础依旧存在。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率高达70%以上,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基本实现了均等化,社会保障良好,民众生活稳定。在丰富物质环境中生活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表现出生活态度自我,追求安逸,缺乏斗志,对学习、工作缺少热情和奋斗精神等群体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出生成长于经济的长期低迷期,伴随经济的萎靡不振和少子高龄化等而来的社会发展不透明,让年轻一代对未来迷茫而不信任,呈现出生活态度消沉、缺乏长期目标、对国家和社会普遍缺少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群体特征。
2010年,日本Fidelity公司对2234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5%的大学生对日本的未来不抱希望。[1]中学生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学生变得缺乏理想和目标。2012年,日本NHK对全国中学生的生活意识调查发现:只有27.3%的中学生认为日本的将来是光明的,而有68.2%的中学生认为现在的日本社会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与此同时,71.2%的中学生认同“相比社会的发展,自己的生活更为重要”;58.7%的中学生认同“人生不必太过努力,只要快乐轻松就好”。在未来生活目标方面,只有16.4%的中学生认为“需要制定未来生活计划”,而有39.3%的中学生赞同“只要过好每一天就行了”。[2]如此处于被动、消极精神状态的日本年轻一代也被称为“消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3],其生存状态受到社会的普遍担忧。
日本之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迅速崛起,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与当时的年轻一代具有很强的集体观念和国家意识,以及积极进取、奋斗拼搏和自我奉献的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今,他们的后代正变得越来越消沉:本应是怀揣希望和梦想,肩负日本未来发展的年轻一代,却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得无精打采,毫无活力。当代青少年表现出来的“内向”倾向,成为了正在积极谋求经济复兴的日本社会的发展阻力。
心理学将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艾森克(Eysenck)在对个体性格作了大量的测量和分析后证实了这两种性格的存在,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具有外向性格倾向的人,意识、兴趣和精力常指向他人和他事,对自身及内心体验很少关注;具有内向性格倾向的人,则会避免与他人进行社交,专注于自身的感受、思想和经历。[4]
进入新世纪,不愿赴海外留学和工作的日本青少年日益增多,日本社会将安于国内的安逸生活,缺乏向国际社会发展的勇气和信心的青少年群体特征称为青少年的“内向”倾向。上述2012年NHK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7%的中学生表示将来想要出国留学,而明确表示将来不想出国留学的比例为58.6%,是前者的6倍。[5]日本产业能率大学每隔3年会对18-26岁的职场新人进行调查,发现愿意赴海外工作的职场新人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如2004年时有28.7%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去海外工作,2007年此比例增加到36.2%,2010年时增加到49.0%,2013年的最新调查更是达到了58.3%。[6]上述数据也意味着大多数的日本年轻一代对赴海外学习和工作抱有抵触的心理,如此心理意愿也体现在了具体行动上,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赴海外留学人数的减少。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数据,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赴海外学习的留学生数量保持上升态势,从1986年的14297人到1995年的59468人,短短十年间日本赴海外留学生的数量整整翻了四倍,一直到2004年达到历史高峰82945人,之后出现持续下滑趋势,至2011年,海外留学人数为57501人,比高峰期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根据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2013年发表的调查结果,在高等教育机构在籍的学生中赴海外留学的学生比例OECD加盟国的平均为2.0%,而日本是1.0%,在33个加盟国中位列倒数第二。赴海外留学人数的减少,除了少子化、经济状况不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青少年的“内向”倾向。OECD就曾在报告书中分析到:赴海外留学人数的减少反映了日本学生的“内向”倾向和对风险的畏惧心理。一方面,因为经济不景气,年轻一代对于留学所产生的投资与回报更为敏感;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学生缺乏冒险精神,不愿离开舒适便利的comfort zone(安乐窝)[7]。相比较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去自己不熟悉的地方留学,日本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留在自己比较熟悉的国内生活环境。对此,OECD的教育局次长安德里亚直接地指出:日本的学生感觉不到留学的必要性。到外面的世界学习与生活,能够让年轻一代闻多识广,而日本的年轻人放弃了这样的机会。[8]青少年的“内向”倾向也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普遍担忧。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日本而言,在日益深刻的少子高龄化社会背景下,在经历了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重创之后,迫切希望能再次能走上经济发展的轨道,而在此过程中,人才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掌握熟练的外语技能,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多元的文化体验,富有创新精神和充沛活力,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国际型人才被认为是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关键。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经济不景气和就业形势严峻等原因,日本的年轻一代缺少远大理想、安于现状、社会意识薄弱,这些都使得他们不愿迎接挑战,不愿承担风险,一味追求安逸的生活,结果造成了闭门自守、生活越来越封闭的现状。年轻人的保守选择倾向,无疑会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赴海外留学人数的减少会直接影响到日本未来的国际经济地位和科学研究能力,导致日本的未来发展缺乏后劲;无论日本政府采取何种经济刺激政策,有多少雄心壮志,若没有年轻人的进取心态和奋斗精神作为后盾,想要彻底走出经济低迷期是十分艰难的。也因此,培养和确保全球化人才成为了日本一项紧迫的国家课题。
面对日本青少年的“内向”倾向和全球化经营策略的矛盾,日本政府在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培养“全球化人才”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2010 年,日本在新一期国家发展战略《新增长战略—— “活力日本”复兴方案》中专门列入了对全球化人才培养的论述:要完善国内体制,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便于研究者及专业性海外人才就业……促进与亚洲及世界的大学、科技、文化、体育、青少年等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培养活跃的国际型人才。2011年,政府成立了由内阁府、外务省、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等部门组成的“全球化人才培养推进会议”,确立了通过全球化教育培养“全球化人才”的基本发展方向,并于2012年形成了《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政府报告书,对全球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步骤和落实措施作了详细说明。
首先,报告书对“全球化人才”作了定义。认为“全球化人才”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与沟通能力;二是主动性、积极性、协调性、灵活性、挑战精神、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及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与此同时,报告书还提到,“全球化人才”应该同时具有深厚的人生修养和卓越的专业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秀的领导力,基本的公共伦理和现代媒体知识等素养。
其次,报告书对“全球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了规定。根据报告书的推算,目前日本符合要求的“全球化人才”约为168万人;伴随社会发展,5年后日本社会需要的“全球化人才”将是现在的2.4倍,也就是约411万人。因此需要积极采用多元化方式培养“全球化人才”。报告书提到,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在未来10年要争取让日本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达到10%。
最后,报告书提出了“全球化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一是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全球化人才培养。具体包括强化英语教育,促进高中阶段的留学体验,推进IB课程的开设比例,增加海外归国子女的中途入学名额等。二是完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和大学教育。具体包括改进面向海外留学和生活经历考生的单独选拔机制,进一步开发和增加英语授课,推进九月入学制度建设,向学生提供到国际机构实习的信息,吸引海外优秀学生来日本留学等。三是改进和完善企业等的用人机制。具体包括推行全年招聘制度;鼓励企业录用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毕业生;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体系,增设“政治与国际”考试项目;推进公务员考核外语基本能力,企业晋升加入海外经历的评价标准等。[9]
如上所述,“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作为日本的基本国家战略在2012年以后得以推行和落实。鉴于日本青少年的“内向”倾向特征,基础教育阶段的全球化人才培养作为本次战略的重要环节,得到了文部科学省的大力推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文部科开始实施推行超级全球化高中(Super Global High School,简称SGH)项目,成为了基础教育阶段全球化人才培养的支柱之一。
2012年,政府在“日本复兴战略”中提出了要创设“新型高中”的思路,以落实“推行应对全球化进程的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培养未来向世界挑战的全球化人才”目标。据此,文部科学省将创建超级全球化高中(SGH)列入工作计划。根据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14年度“基础教育阶段的全球化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共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强化英语教育(推进贯通小中高阶段的英语教育);二是设立超级全球化高中(SGH);三是促进高中生的出国留学。其中,强化英语教育和促进高中生出国留学均为前年度项目的延续,超级全球化高中(SGH)则是全新的项目,其目的是创建一批能培养出对现代社会具有高度关心和深入了解,且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优质高中。
SGH项目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全球化人才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总体目标是:通过推进高中阶段的全球化教育,培养拥有卓越的外语能力、丰厚的知识教养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现代素养,未来活跃于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研究等领域的全球化领军人才。
2014年1月,文部科学省正式启动SGH项目,并向全国的高中和初高中一体学校(完全中学)发出募集通知。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将积极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携手,致力于培养具有发现并解决国际和区域社会问题能力,活跃于未来商务、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全球化人才的高中指定为SGH,并资助其研究开发和实践优质教育课程,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从文部科学省公布的实际数据看,2014年度SGH项目的实际预算为8亿日元(约合4800万元人民币),募集学校为50所。
申请SGH的学校需根据本校的中长期教育规划,提交学校研究开发和实施全球化人才培养教育课程的申请计划,内容除了课程的目的(全球化人才培养课程的主题和目的)之外,还应涵盖课程的预期达成目标、主要内容(含计划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教学落实方案)、计划进度、组织管理和评估机制、经费用途等项目。为了帮助学校制定系统、规范的申请计划,SGH申请纲要中对各项目都作了细目规定,要求学校依此进行申请计划的设计和撰写。
以“预期达成目标”为例,申请纲要规定其下设“实现教学构想的成果目标设定”和“SGH活动指标设定”两项内容。其中,“实现教学构想的成果目标设定”分为“年度目标”和“实施4年后的验证目标”两大部分。前者包括七项指标:(1)自主参与各类社会奉献活动、自我钻研活动的学生数;(2)自主赴海外留学或研修的学生数;(3)未来有赴海外留学、工作意向的学生比例;(4)受到各类政府机构表彰以及国内外高公益性比赛(与全球化相关的领域)中的得奖学生数;(5)毕业时英语能力达到CEFR(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B1、B2级的学生比例;(6)其他本计划所设定的目标。后者包括四项指标:(1)进入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国内大学的学生比例;(2)进入海外大学的学生数;(3) SGH的教育经历对其选择大学专业时产生过影响的学生数;(4)在大学期间赴海外留学、研修的本校毕业生数量。SGH活动指标设定下设十项具体指标:(1)SGH计划的国外参加者人数;(2)SGH计划的国内参加者人数;(3)合作参与SGH计划的海外大学、高中数量;(4)参与 SGH计划的大学教师、学生等外部人员的数量;(5) 参与SGH计划的企业、国际机构等外部人员的数量;(6)参加高公益性国内外比赛(与全球化相关的领域)的学生数;(7)海外归国学生、外国人学生的数量;(8)作为SGH先进学校进行研究发表的次数;(9)学校外语网页的开设情况;(10)其他本计划所设定的具体指标。如此详尽的细目规定在有效保证了学校申请计划的规范性的同时,也有益于保障SGH选拔和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从SGH的选拔程序来看,根据各所学校提出的申请计划,由文部科学省委任的第三方“超级全球化高中规划评价会议”(主要成员为教育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产业界人士),基于学校的既往教育实绩,对申请计划的现实性、发展性和持续性等进行审查和综合评估,最终在兼顾地域性和学校类型基础上选定SGH校。截至2014年2月募集结束,共有246所学校提交了申请书,其中国立10所,公立117所,私立119所。经过严格的书面审查和面试审查,2014年4月,文部科学省最终公布56所高中被指定为SGH,其中,国立4所,公立34所,私立18所。根据规定,SGH的指定期限为5年(2014-2018年)。首年度每所学校获得最高1600万日元的资助,经费将专项用于支援学校开发和实施全球化人才培养课程。SGH学校需每年向文部科学省提交课程实施报告和经费使用报告,并接受评估和审查;文部科学省在项目实施第三年会对SGH学校进行中期评估。
首先,文部科学省是主管部门,主要负责SGH项目的制定和落实,包括审查和选拔SGH学校,对SGH学校进行指导、建言、评估以及实施其他各项支援活动。其次,SGH学校的设立者作为学校的管理机构①学校管理机构指学校的设立主体。国立高中为设立该校的国立大学法人,公立高中为该校所属的教育委员会,私立高中为设立该校的学校法人。,须承担对SGH学校的指导、建言、评估以及教学监督的职责。再次,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非营利社会组织和企业等与SGH学校属于合作协力关系,其主要职责是为学校研究开发和实施课程提供丰富的人力和广泛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也承担着推广和拓展学校研究成果的职能。最后,SGH学校作为课程落实的主体单位,承担着构建研究开发和实施全球化人才培养课程体制,推进课程有效实施的整体任务。其基本职责是,在文部科学省的指导下,设定全球化人才课程培养目标,并通过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和各类国际组织等的协调与合作,研究开发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以全球化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等为主题的跨领域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活动。此外,基于向公众的说明义务,以及信息情报共享的视点,文部科学省要求各所SGH学校必须设立专门的网页,随时公布其课程开展状况和相关研究成果。
文部科学省规定,各所SGH学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方案时,需要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尽可能地运用学校所在地区和学校本身的优势教育资源;二是尽可能保持建校宗旨和全球化人才培养课程发展方向的一致性。首年度SGH入选学校的研究主题涉及以下方面:共生(包括文化、民族、外国人等),国际关系(包括外交、安全、和平、贫困、国际合作等),女性,教育、文化(包括历史、宗教、语言等),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经济,旅游观光,资源,防灾和重建等。总的来看,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与本区域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是SGH学校的普遍做法。与一般学校相比,在教育内容上,SGH学校更为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社会性课题的关心度和知识内涵,在培养丰厚的知识教养的同时侧重于帮助学生提升思考发现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方式上,SGH学校更着力推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灵活运用各项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实施实地考察、海外研修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开阔眼界,通过自身体验获取与他人沟通协商能力和国际化素养。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在经济一体化、政治主体多极化、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仅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要符合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与此同时,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和目标也被要求具有新的理念和视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并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表明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培养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人才是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日本对于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的确立和落实,特别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全球化人才培养项目的推行,对于我国发展基础教育国际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国际化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具体实践方面都已取得了一定的积累,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和实践尚处薄弱阶段。在现实中,基础教育国际化缺乏国际视野的规划和引领,不少基础教育参与者简单地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中小学国际间的人员和项目交流。以至于很多本土学校往往局限于与外国学校缔结友谊校,组织师生友好互访,组织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等浅层次的交流,缺乏与多元文化的深度接触,缺乏对不同教育理念的理解,缺乏基于教学和课程的比较借鉴,更缺乏对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瓶颈问题的深入体察与尝试突破。[10]日本超级全球化高中(SGH)项目推行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为我们实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视点。
第一,积极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文部科学省鼓励SGH学校与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携手,利用广泛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文理融合型的主题课程,因此,SGH的全球化人才培养课程表现出明显的“学社结合”特征。如德岛县立城东高中立足于促进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视角,制定了“全球化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主题,携手大塚製药和日亚化学工业等以德岛县为基地的知名企业,通过让学生到企业的国内外据点参观和短期实习、邀请公司海外工作人员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实施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能为人类健康和环境做出贡献的全球化人才”。早稻田大学高中的“培养创造多文化共生社会的全球化人才课程”则是将与企业、NGO组织、大学、社区、外国人等的合作作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要支柱,特别是早稻田大学的丰富教育资源成为学校推进课程的有力后盾,具体的内容包括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的国际交流项目赴海外实地调查“移民与共生”问题、制作“多文化社区构建”方案,与大学在读留学生合作建立“多文化中心”等。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注重与本地特色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通过灵活利用当地的优势、特色资源,携手区域的教育力量,帮助学生在扎根地方的基础上放眼世界,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推行基础教育国际化时的出发点之一。
第二,立足于本土性,注重与国际化的结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的国际化是当下基础教育国际化最为重要的环节。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指的是引进国际化课程,而是要实现国际化课程内容与本土化课程内容的全方位整合。在这一方面,SGH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SGH学校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注重本土性与国际化的结合,在立足本土的视角上,通过开展国际间合作、赴海外实地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世界的了解,对全球化的体验。如宫城县仙台二华高中实施的“世界水资源问题”主题研究,就是将流经宫城县和岩手县的北上川与东南亚的湄公河进行比较,为此,学校将组织学生前往泰国与柬埔寨等国实施实地调查和研究,并与国际组织以及当地的高中、大学、企业等合作,从人、经济和环境三个视角对“世界水资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奈良县立亩傍高中的“培养创造未来的全球化人才课程”分为旅游观光、国际合作、生命与环境三个部分,其中旅游观光部分以古都奈良游客减少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与世界旅游组织(UNWTO)以及奈良县的携手,组织学生参与UNWTO主办国际会议的发表、赴海外调查旅游事业发展状况、制作奈良宣传片和宣传册子、与当地旅行社合作开发新的旅游线路等活动,探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国际合作部分则是通过与国内大学和海外合作学校的携手,让学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均衡问题进行比较和考察。生命与环境部分聚焦于传统手工业的萎缩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寻找和探访国内外的支援传统手工业的社会组织、实地调查、参加国际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深入思考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因此,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必须立足于本土本校的实际教育情境,寻找二者的最佳联结点,以真正实现基础教育国际化,而不只是浮于表面的、重于形式的“拿来主义”的国际化。
[1]大学生の約7割「日本の将来に夢や希望持てない」[EB/OL].http://blogs.yahoo.co.jp/weekendsunday7/50143649.html.2015-02-22.
[2]2012中学生生活意识调查[R].NHK放送文化研究所,2012:13-15.
[3]加藤嘉一.我们这一代日本青年对国家很失望[EB/OL].http://view.news.qq.com/a/20120629/000002.htm,2015-02-20.
[4]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6.
[5]2012中学生生活意识调查[R].NHK放送文化研究所,2012:11.
[6]第4回 新入社員のグローバル意識調査[R].学校法人産業能率大学,2010:7.
[7]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IE).Open Doors 2013: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R].New York: IIE.
[8]太田浩.なぜ海外留学離れはおこっているのか[J].教育と医学,2011(1):68-76.
[9]海外留学者数、加盟国中ワースト2位 「内向き」志向が原因?[EB/OL].http://www.huffingtonpost.jp/2013/07/14/national_tertiary_students_enrolled_abroad_n_3595967.html,2015-02-24.
[10]李春生、白钢.日本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3(Z2):73-76.
[11]赵萱.应然理性: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述评[J].基础教育,2012(1):26-34.